随着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落实“五育”并举。但媒体记者了解到,各地中小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时依旧存在阻碍,有些受限于硬件设备,有些则囿于固有观念和不健全的机制。
9月27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城关第一完全小学的学生在体育课上打乒乓球
学校体育活动受限制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师资、场地、设施的软硬件条件限制,到“重智轻体”的惯性办学思维,再到缺乏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的制度保障等,不一而足。结果就是,很多学校中小学生的体育课经常被占用,甚至在课间十分钟学生都不能出教室,很多孩子的社交活动只能在厕所开展。“厕所社交”现象充分说明了在一些学校,学生生活空间逼仄。从统计数据来看,“小胖墩”“小眼镜”现象普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优良的比例为55.1%。尽管这一数据比2021年提高1.3个百分点,但也意味着还有接近一半的中小学生体质只是及格,甚至不及格。
不久前,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要让孩子动起来、跑起来、活动起来,特别是让孩子多见阳光,在阳光下多奔跑、多运动、多呼吸新鲜空气,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这一要求无疑体现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美好期待。事实上,体育运动不仅能减少健康风险、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能够提高专注力、提升学习效率、塑造坚韧性格,具有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可以说, 体育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具有纽带和基础作用,体育运动的育人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
从现实来看,从政策文件的出台、健康第一理念的强化,到学校层面的落实落地,让青少年在校园内动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存在显著差距。考虑到软硬件条件是影响体育课开齐开足的现实因素,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配齐体育教师,仍需要持续努力。在人口增长放缓,学龄人口减少的背景下,优化教师学科结构或许为各地配齐体育教师、提升教师专业性带来了契机。
客观条件之外,体育课能否开齐开足上好,课间十分钟学生能否走出教室自由运动,更取决于学校管理者的育人理念,取决于他们是否能真正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愿意从呵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去推动教育变革。在这方面,全国各地已经普遍推进了体育中考,随着体育在中考中权重不断提高,有力扭转了体育课不受重视的情况,带动了全社会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关注,对于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具有积极意义。
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重视仍然带着应试导向,即学校、家长、学生对某个体育项目的重视是因为中考要考,而不是出于真正的热爱。很多家长会在中考前给孩子报班补“体育”来应付考试。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身体上的损害,也无益于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因此, 进一步改进评价体系,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注重考核平时成绩和掌握健康知识,仍然是改革的方向。
(原题为《更好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让青少年动起来》作者 李一陵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