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有水平的教育方式:言迟,面缓,心静

2024-09-23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些浪能推孩子前行,有些浪却打击孩子至深。

面对孩子,慢一点、缓下来,你会发现问题没什么大不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颗糖”的故事:

在他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名男生想用砖头去砸同学,陶行知看到后及时制止了他,并让他到办公室等他。

陶行知了解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男生在等着他,便掏出一颗糖奖励男生,原因是男生比他更准时。

紧接着,他又奖励男生一颗糖,并说:“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之后,陶行知奖励了男生第三颗糖,因为男生之所以想砸那些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陶行知觉得男生有正义感。

最后,男生主动向陶行知承认错误,觉得无论如何自己都不应该对同学动手。

听到这,陶行知又奖励了他一颗糖。

整个过程,陶行知都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并未有一句指责,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境。

很多时候,你越是急躁、焦虑、指责,越是难以起到教育的效果。

最有水平的教育方式,莫过于言迟,面缓,心静。

言迟

知乎上有人这样提问:“小时候,有没有哪个瞬间被父母伤害过?”

“爸妈一句话,能让我自卑30年;虽然长大了,骨子里依然抬不起头。”

要知道,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的筋骨。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低估你的话对一个孩子内心的影响。

还记得上海那个跳桥身亡的17岁男孩吗?

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母亲在开车接他回家的路上,就此事训斥了他几句。

结果母子发生争吵,男孩赌气下车,从高高的卢浦大桥一跃而下,当场身亡。

孩子的内心世界敏感而脆弱。

对父母而言,可能只是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但对孩子而言,却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听过这样一句话:思维先于言语,能解决90%的难题和100%的误会。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能够先思考片刻,谨言慢语,温和有耐心,孩子也会更愿意听。

演员袁咏仪曾自曝自己和儿子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儿子完全不想和她说话。

最严重的时候,还当着她的面和爸爸张智霖诉苦说:“我想换个妈妈!”

不得已,她只好向心理医生求助。结果发现是因为她太自我,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于是,她一改往日和孩子霸道强势的沟通方式。

做任何决定前,都先问问儿子“喜不喜欢”;

儿子犯了错误,她也不会上来就一顿责骂,而是先听听儿子解释,再温和地分析对错。

慢慢地,儿子果然不再和她敌对,越来越愿意听她的话。

当父母放低姿态,耐心、温和、正面地和孩子好好沟通,用绵绵细语将人生智慧慢慢灌输到孩子的脑中,孩子的内心就会被安全感所包裹,他会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尊重的。

如此,教育才会发挥作用。

面缓

曾看过一个新闻,内心五味杂陈。

一个小男孩,因为淘气不好好写作业,让前来接他放学的妈妈大为恼火。

回家的公交车上,男孩又顶撞了妈妈,妈妈终于爆发了,当众把儿子的衣服裤子扒掉,随后头也不回地下了车。

围观群众的嘲笑声,还有拿出手机录视频的举动,让小男孩不知所措,最后司机只能求助民警。

难以想象,这位妈妈如此极端的行为,会给孩子留下怎样的心理阴影。

2016年,俄罗斯科学院的学者,针对不同情绪对大脑的影响,做了一项试验。

他们发现,当人们处于愤怒的情绪状态时,大脑的杏仁核活跃指数直线下降。

这一指数,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沟通与思考能力。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动辄暴躁易怒、发脾气,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倒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伤害。

曾被评为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之一的贾容韬,在书中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他儿子在步入高中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天天逃课去网吧、成绩倒数第一,数次参与打群架、两度被学校劝退。

那段时间,他每天对儿子不是严厉责备,就是动手打骂。

父子俩天天针尖对麦芒,关系紧张。

他在深刻反思之后,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用爱和关怀去感化孩子。

儿子考砸了,他不再抱怨,而是和颜悦色地说:

“孩子,考得不少啊,老爸现在才知道一个高中生多么不容易。说实话,要让爸爸去考,还考不了这么多分呢。”

儿子骑自行车撞了一个小孩,花去上千元的检查费和医药费,他也没有上来就指责,反而平和地安慰儿子:

“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其实你不必太责怪自己,谁能不犯一点儿错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谁会无端给家里添麻烦呢?”

然后,他还主动帮儿子修好了自行车。

在他无条件的接纳、尊重、鼓励中,儿子不再和他针锋相对,还勤奋学习,最后考入了重点大学。

教育路上总会遇到各种难题,当父母懂得让负面情绪及时刹车,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理性地用爱去理解、包容和引导孩子,孩子身上的坏习惯自然能改掉。

心静

《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87%的家长有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7%有严重焦虑。

在愈发内卷的教育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被焦虑的父母裹挟着前进。

孩子像是被上紧了发条,每分每秒都在被催着赶着学习,不允许有一丝放松。

孩子因此赢在起跑线上吗?并没有。

看过一个新闻,10岁男孩考了99.5分,还要被父亲痛骂: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

紧接着,男孩妈妈又给他布置了更多写不完的练习题。

结果男孩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中,被生生逼成了癔症。

父母的盲目内卷和过度焦虑,只会把孩子拖进无底的深渊。

慢养教育理念创始人黑幼龙先生曾经说过:

“中国家长90%的养育难题,大多是因为太急了。”

当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大多数焦虑,其实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

商业大佬李开复,每次被问及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他都会笑笑说:“就是玩,各种玩。”

他从小就特别调皮,经常弄得家里鸡飞狗跳,但父母却对他特别宽容,还觉得这个孩子与众不同。

他不想复习功课,看连环画也行;不想上辅导班,去捉鱼也没问题。

有次他不想早起,就故意把闹钟拨后一小时,害得全家差点迟到,但母亲不但没有惩罚他,还觉得小开复头脑聪明,非常有趣,动手能力强。

喜欢看《福尔摩斯全集》,母亲就把一整套书买下来送给他。

因为从小就做这些“无用”的闲事,李开复一直对世界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

比如他经常尝试拆装各种小玩意,这大大提高了他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父母格外松弛、宽容的教育,反而培养出了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

诗歌《走在自己的时区里》曾这样写道:

“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你在你的,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你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非常准时。”

当父母放弃无用的焦虑,保持松弛、平稳的心态,孩子自然会在人生地图上找到最适合的路。

尹建莉老师说: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当你管住嘴、稳住情绪、放下焦虑,安静地守护着孩子的成长,家就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就是孩子最依恋的对象。

孩子也会向阳而生、逐梦而行,活出自己的精彩。

点个赞吧,与各位父母共勉。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