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牛奶盒、空笔芯在电商平台悄然上架,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类商品竟然热销。实践中,一些学校将教育内容简单转化为各种作业,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将暑假实践成果做成PPT展示,这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求过高,最后基本都是家长代劳;一些假期研学项目需要学生到博物馆,结果每逢假期结束时到博物馆打卡的都是家长;劳动教育要求拍照上传,为求取得好效果,家长先替孩子劳动,再让孩子摆拍……对于这些充满形式主义色彩的作业,家长和学生或不胜其烦,或热情逐渐消磨,结果只能应付了事。对此,有人认为源头在学校,“如果学校取消类似作业就万事大吉了”。这就好比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出去了,且不说“学而时习之”,作业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实践类教育更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那么,“做作业”缘何变成“买作业”?作业成为家长的任务甚至成为公开销售的商品,主要是教育目标、教育实施和教育评价不一致所致,也反映出校家社协同育人中存在结构性矛盾。
一是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与作业设计的统一性存在矛盾。学校布置收集空牛奶盒、空笔芯作业的本意是通过体验让学生在收集过程中培养环保意识、劳动能力,这是很好的创意。实践中确实也有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提高了劳动能力,回收的空牛奶盒也变废为宝继续造福社会。但在教育中,即使有许多学生通过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依旧不能“一刀切”,认为某个作业适合全体学生进而要求全员参与。以环保主题为例,除了回收空牛奶盒,还有许多其他实践路径,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外出、尽量利用自然光。所以,作业设计要留有一定的选择性,让不喝牛奶或有其他原因不适宜完成回收空牛奶盒任务的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
二是学生能力的制约性与作业实施的复杂性存在矛盾。成功的教育总是系统内各方互相支持的结果,不成功的教育总是系统内各方互相抵触或缺席所导致,尤其涉及实践性作业,更需要家校协同。家长和学生要理解,完成作业就是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每天喝完牛奶后洗干净、晾晒、折叠、记录、整理是很好的体验和成长。学校和家长应在这一过程中指导甚至手把手教孩子怎样做更科学更有意义。我认识的一个班主任就提倡学生用淘米水、洗菜水冲洗牛奶盒,避免使用大量清水冲洗牛奶盒这种不环保的做法,把事情做得更有教育意义。可见,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够充分,教育才能实现从“扶”到“放”的转变,真正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如果每一项作业都自然嵌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都能积极完成,家长也就不会费神费力,更不会代替孩子做作业或应付了事。
三是学生体验的情境性与作业评价的竞争性存在矛盾。虽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上网采购空牛奶盒、空笔芯,但这种现象确实折射出学生和家长对作业结果评价的过度关注。空牛奶盒与环保、空笔芯与学习努力之间只具备相关性而不具备因果性,评价的结果导向却使两者之间产生联系,导致作业评价走偏。在这种评价的指挥棒下,家长习惯性地帮助孩子“争第一”,甚至不惜利用市场的力量帮助孩子领先,这不仅是形式主义,更是功利主义,从教育的角度看是本末倒置了。实践性作业重在实践过程而不是结果,应该关注孩子在整个作业过程中的体验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过度追求结果必然会将原本丰富、复杂的情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变成简单、枯燥的数据,最终导致网购空牛奶盒、空笔芯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发生。
加拿大教育专家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学不仅可以定义为某种关系或某种行为方式,教育学也可使得一个际遇、一个关系、一个情境或活动变得有教育学意义。从这个角度看,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一个环节,还是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方式。当作业异化为商品,“做作业”异化为“买作业”,这是每个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更是每位教育者需要用行动和智慧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改变的问题。
根治形式主义作业功夫在诗外
教育管理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克服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就直指学校作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明确提出要健全作业管理机制。但在现实中,中小学作业依然存在形式主义问题,给学生、家长造成负担。比如,困扰学生多年的手抄报类作业任务量仍然较大,以致“代做手抄报”在电商平台竟成热门生意。再比如,一些学校出于环保教育目的,要求学生收集空牛奶盒、空笔芯,并将其视作一种作业,一些学生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家长便选择网购“作业”。此外还有很多节日节气类实践作业,如元宵节制作花灯,那些不善手工的孩子为了完成作业也可能选择网购半成品花灯。
上述做法追求形式而效果有限,是对作业“为了谁”“为了什么”“怎么样”的错误回答,带来的是中小学生“伪成长”。
客观上,手抄报是一种跨学科实践性作业,时长、难度、频次等保持适度并不会增加学生负担。空牛奶盒、空笔芯作为环保教育的载体,能印证学生不乱丢垃圾的情形,有利于学生养成环保意识,且学生随手就可以完成,非常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是接地气的实践性作业。再说元宵节制作花灯,若没有其他事情的袭扰,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盏花灯,制作过程中既了解了元宵节民俗,又体验了手工劳动的辛苦,还能享受制作成功的快乐。
如果给予科学设计,这些作业并不会被贴上形式主义的标签。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作业”热销的现象呢?其背后的问题并不完全在作业本身,更多是这类作业在设计、布置、完成、评价等环节“被”形式主义的结果。一定意义上说,这些作业被批评形式主义,与“厚”语数外等考试科目的作业和“薄”手抄报等非考试科目的作业不无关联。问题出在跑偏的教育观、育儿观上,是“唯分数”“唯考试”落在中小学生作业上的“灰”。
基于此,教育有关各方要在落实“双减”政策上持续发力,去除“唯分数”“唯考试”顽瘴痼疾,才能清除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陈年老“灰”,推动作业育人本意回归。
教育管理部门应以“双减”精神为指导,校正教育发展观、政绩观,建立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评价体系,引领中小学校进入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教育教学新常态。要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治理、改善教育生态,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同时帮助家长缓解教育焦虑,聚力拆除教育教学秀场。如此,手抄报等非考试科目作业才能回归育人本真。
中小学校要加强作业管理,开展作业研究,优化作业结构,减少作业总量,推动作业减量提质。广大教师要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中小学生成长规律,基于教情、学情、社情、家情,强化家校互动交流,设计布置数量适当、质量过关的作业,不临时起意随性而为。背离作业育人的目标,野蛮超量布置作业最终将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特别是布置实践性作业后,要加强家校沟通协作,考量作业时长和学生负荷能力,采用恰当的作业方式,优化作业评价及结果运用,不给学生及家长增加负担。
广大家长也要树立正确育儿观、成才观,恪守未成年人保护法精神,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成为家庭教育的明白人,做科学育儿的明白事。要根据孩子学习成长情况合理安排居家生活,不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作业负担。在此基础上,要正确认识不同类型作业的育人功能,尊重孩子的作业“主权”,优化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尽可能完成实践性作业,不越俎代庖代做作业,更不能为了省事而网购作业。确实有困难不能完成作业,也不能替孩子打掩护,而要向教师作出说明,通过缓做、补做等解决问题。
总之,由盯“分”到看“人”,进一步校正师生、家长教育观、作业观,持续深化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杜绝网购作业乱象,根治形式主义作业,作业育人也才能高质量发生。
作者:庞科军,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吕建,单位系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教育督导委员会
图文来源:中国教师报2024年09月18日第3版、包图网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彭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