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4-12-03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艺借短视频之力提升传播效果,已经是常规操作。短视频作为数字时代的一种“信息装置”,将影视剧等各类文艺形式导入平台的链接系统和数据库结构中,利用庞大的用户流量和算法机制精准分发,高频输出。与此同时,平台或商业公司也逐渐把短视频的制作模式、审美趣味、商业思维等融入其他艺术形式,或直接打造微短剧、微综艺等“微”文艺形式。当传播开始转向互联网,短视频成为主要的媒介形式,当下文艺生态的“短视频化”现象也变得更为突出。

短则数秒、长不过几分钟的短视频,摸索出一系列易于模仿复制的叙事和视听套路,例如以反转凸显叙事戏剧性,以“爆点”直达情绪高潮等。

短视频的巨量传播非常依赖于重复和复制。平台的内容生产,拥有庞大的数据资源,以数字技术为底层逻辑,同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规模化生产机制。如此一来,平台有流量、技术等保障机制,通过捕捉热度话题、设置标签等操作引导用户制作、转发短视频,内容的重复和形式的类型化渐渐显现。尽管用户个体千差万别的身份背景、审美趣味、知识经验等赋予具体的短视频内容以差异性,但短视频内容生产终归是重复大于创造。

比如说,“短视频化”的电影或者剧集,几乎是以“断章取义”的粗暴方式把文艺作品素材化,使之从原来的媒介文本和意义中剥离,各色人物都成了千孔一面的代号“男的叫小帅”“女的叫小美”。“短视频化”的那一刻,电影不再是电影,电影片段或解说只是信息媒介,传播和流量成为根本目的。刷完解说的短视频用户,不一定会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再去观看电影,短视频和文艺作品之间依旧是有隔阂的,分裂的。

短视频压缩的叙事、高度提纯的情绪,几乎没有复杂的话语方式,以直接、易感、即时等方式直击用户快感,形成了意义浅显、意图明确的传播特征。短视频的重复和复制,反过来又加剧了文艺生产的浅显化、碎片化和同质化。德国批评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提出,重复意味着艺术“光晕”的凋谢、艺术独创与本真性的缺失。由此,短视频内容的过度重复和复制一直为人们所诟病。

短视频难于复现凝视、联想等传统的审美体验,“短视频化”的文艺无法激发艺术想象和理性思考。当艺术传播转向互联网平台,所有艺术都需要一张短视频面孔的通行证,甚至遮蔽或取代了原初的、完整的艺术,文艺的“短视频化”危机已经显现。传统艺术试图通过崇高体验,以更大的力量唤起人类自身的理性自觉。在传统的叙事中,尽管每一个故事屈从于宏大叙事,但作者依然能发挥主动性,对叙事有一定的独立自主的权力,并由此保持理性思考和反思。但是在数字海洋的算法黑洞中,用户甚至丧失了叙事中想象的自由。

(摘编自赵丽瑾《谨防文艺生态“短视频化”》)

材料二:

微短剧是怎样做到让我们“失魂落魄”的?这与微短剧深刻实践“短叙事”高度相关。那么,到底什么是“短叙事”?简而言之:“短叙事”就是对人类不连续的、高能量行动的模仿。“不连续”指的是叙事的演进形态,“高能量”指的是叙事的能量强度。

一个完整的叙事,要满足“开端-过渡-高潮-结局”四个基本环节,而“短叙事”为了提高叙事效率,删除其中看似不重要的“过渡”环节,同时将“结局”替换为新的“开端”。如此,“短叙事”就变成一种简单粗暴的波浪形叙事:“开端-高潮-开端-高潮……”人物情感变化、命运转折所必需的“量变过程”被丢弃了,一个动作与另一个动作之间构成逻辑支点的“之间时间”被删除了,通篇只剩下高能量的“质变点”——受辱、“黑化”复仇……整个叙事失去了逻辑上、情感上的连续性,不再呈现为微积分式的光滑曲线,而是在一个“质变点”与另一个“质变点”之间大起大落,呈现出反逻辑、反常识的折线形态。

叙事如拉弓。弓的张力体现在慢慢拉满的过程之中,如果强行去折,弓就会断掉。同样,叙事如果放弃了从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不断推进的量变过程,放弃了能量传导的“过渡”环节,直接进入高能量的质变时刻,叙事就会被折断,叙事的张力就会消失。“短叙事”的问题正在于叙事张力的丧失。为了适应日常生活的碎片化,为了利用好“点状时间”,“短叙事”必须牺牲叙事的连续性,让叙事无休止地从一个快感点跳向另一个快感点,这样才能以最快速度抓住受众,在通勤的地铁中、在上班的间隙里,收割掉受众那些珍贵的、散落的休闲时间。这就是“点状时间”时代,商机所创造的时间收割术。

微短剧的叙事形态正是如此:跳跃的、突转的、脑洞大开的、不合逻辑的。人物性格的变化、叙事能量的累积,统统被删除,只留下一连串“多巴胺事件”的密集组合。如果说,传统“长叙事”是一种意义导向的叙事,那么“短叙事”就是一种目标(快感)导向的叙事。在目标(快感)导向之下,产生人类情感意义、生命意义的“过渡”(无穷无尽的细节)变得多余,故事呈现为一种白日梦式的传奇、空洞逻辑。

(摘编自贾想《“短叙事”转型与文艺审美困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短视频是数字时代的一种“信息装置”,是互联网传播的主要媒介形式,文艺可以借助短视频来提升自身的传播效果。

B.短视频平台拥有庞大的数据资源和规模化的生产机制,这可能引导审美趣味不同的平台用户制作出内容雷同的短视频。

C.与完整的叙事不同,“短叙事”删除了引起质变的“量变过程”,只留下高能量的“质变点”,呈现出大起大落的折线形态。

D.只有“短叙事”才能适应“点状时间”时代,因为它能以最快速度抓住受众,在通勤的地铁中、上班的间隙里收割其时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短视频化”的文艺作品作为信息媒介,未必能吸引看完短视频的人再去看完整的文艺作品。

B.本雅明直接点明当下文艺生态“短视频化”所显现出的危机,材料一作者借此引起读者重视。

C.材料二将叙事比作拉弓,意在说明“短叙事”放弃了“过渡”环节,就会导致叙事张力的消失。

D.有些微短剧呈现为白日梦式的传奇,这与其跳跃的、反常识的、反逻辑的叙事形态密不可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小学生秦朗在巴黎丢失寒假作业”的短视频冲上热搜后,经历了媒体的跟踪报道、警方的调查取证,最终反转,被确认为剧本摆拍。

B.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小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并在他的帮助下回家的故事。

C.某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瘦身教程,基本都是放出“以前的我VS现在的我”的对比,再配上“每天10分钟,教你快速瘦身”的文案。

D.对于炫富短视频,有的人只是出于好奇“看个乐呵”,而有一部分人则信以为真,被所谓的“富人生活”所吸引,甚至开始崇拜。

4.材料二第一段先后使用了两个设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当下,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虽然刷短视频时无法自拔,但是刷完就很无聊空虚,为什么会这样?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血脉

任林举

江南的春风一吹,心便荡漾起来,芳草萋萋,杨柳依依。

四月的浙江长兴,长兴的仰峰村,稳稳坐落于仰峰村的“沈家大院”,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依然保持着它作为一种建筑典范与历史见证的庄重和严谨。

几枝杜鹃花从二楼平台的石缝里长了出来,在四月的春风里怒放,鲜红的花朵,宛若记忆缝隙里爆发出的一束激情,如火,如血。这颜色,不由得让人在内心里暗暗地追问起它的来处。

眼前这个建筑,原属一户沈姓乡绅,建造于百年之前,古朴而典雅。重叠的黛瓦、灰白色的石雕门楣、有一点斑驳的白色墙体和黑灰色的大理石墙基,从上到下,找不到哪里与半空中那一片鲜艳的花朵有血脉或逻辑上的联系。在鲜花和泥土之间,实实在在地隔着坚硬厚实的砖石建筑,以及比砖石还难以穿越的悠长岁月。

回首院前,忽有标着“粟裕同志骨灰敬撒处”和“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的两块纪念碑映入眼帘,仿佛某种路径的标识,也仿佛时间的入口,将人的思绪引向岁月深处那个弥漫着硝烟和战火的久远年代。

1944年,粟裕进驻长兴煤山,领导新四军与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开展斗争,将当地人民从日寇的长期统治和压迫中解脱出来。在此期间,粟裕依托着这块红色根据地,屡出奇兵,不但取得了“杭村战斗”“长兴战役”“周城战役”“青岘岭反顽战斗”等一系列重大胜利,而且与当地民众结下了患难与共、亲如一家的鱼水深情。

有战争,就会有流血牺牲。血如灵魂或生命的种子,滴洒在那些呼唤自由、和平与尊严的年代。

1945年5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在两次惨败后,调集了15个师的7.5万人马向我方发起进攻,而我方则以3个纵队的2万多兵力迎战。战斗打得天昏地暗,异常残酷,双方反复争夺阵地,彼此都伤亡惨重,许多战士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付出了生命和血的代价。

之后,因新四军奉命北撤,曾经远遁的日寇和“还乡团”卷土重来。苏浙军区的人民群众也为革命付出了血的代价。泗安区农救会副主任张根满因身患重病未能随新四军北撤,不久被国民党还乡团逮捕。敌人的招数无非是要么“投诚”有赏,要么“顽抗”杀掉。但拷问了半个来月,张根满却毫无“投诚”的意思。是年11月13日,刽子手搬来一把大铡刀,最后一次问张根满:“到底招还是不招?要死要活还来得及!”张根满大义凛然,铁骨铮铮:“抗日无罪,怕死不当共产党员!要杀要剐请便。”说完慷慨赴死于铡刀下,烈士英年33岁。

日军扫荡到长兴、溧阳、郎溪交界处,危及隐蔽在树林中40多位新四军伤员的安全。年仅13岁的卫生护理员徐昌胜主动请缨,化装成放牛娃下山侦察,不幸被俘。鬼子说,只要小昌胜说出伤病员藏在什么地方,就会给他“大大的奖赏”。但是,无论敌人如何威逼利诱,小昌胜都一言不发。凶残的敌人打掉了他的门牙,割下了他一只耳朵和舌头,他依然宁死不屈。最后,无计可施的日寇用军刀砍下他的头颅,鲜血飞溅,染红了遍山的野杜鹃。

长兴人民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解放事业的贡献,党和国家并没有忘记。

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至今仍陈列着一根普通的扁担,它的主人是长兴泗安民工曹国胜。当年,新四军在天目山3次反顽,艰苦卓绝。在苏浙军区和边区抗日民主政府的动员下,曹国胜和许多边区民工翻山越岭、肩挑手拉,冒着生命危险为新四军运送粮食和物资。我军在天目山3次反顽的胜利,离不开长兴人民的后方支援。曹国胜用过的这条扁担,是千万条扁担的代表,诠释着长兴人民与苏浙军区及抗日民主政府的鱼水深情。

对于长兴人民的鱼水之恩,不但老一辈革命家们记得,那些革命家以及先烈们的后代也深深记得。多年之后,很多后来人循着先烈的足迹重返长兴,为长兴人民做了很多事情。

对这些“反哺”行动,曾有人私下探究过初衷。

按理说,父辈的牺牲之地本该是他们的伤心地,为什么还要如此执着地关注该地?是为了怀念?是为了报恩?还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大爱情怀?这些说法,似乎都有点儿抽象,但一经他们亲口解释,便让人由衷地信服和感动:“那正是先辈们的心愿啊!”

是呀,当初先烈们抛下头颅,不就是为了今天人民的幸福平安吗?洒下热血,不就是为了今天的花开遍地吗?

近几年,在他们的帮助下,很多扶贫项目和高科技项目纷纷落户浙江长兴,坦克电池项目、第三代半导体芯片项目、海水淡化反渗透膜项目、抗干扰设备研发项目、彩虹无人机项目等等,像从某个地下暗泉源源不断地涌出来的活水,使得“长三角”地区发展相对较慢的长兴,后来居上,实现了快速腾飞。

按节气,四月的长兴已经进入暮春时节,早开的花草已经先行凋谢,花落处,已有颗颗青果凝结,如珠如玉。

仰峰村沈家大院一楼墙顶上的那一片杜鹃花依然开得如火如荼。它们很像某种神秘的隐喻,也像某种光明的象征,在幽暗的角落里发出了同时可以照亮人们眼睛和心灵的奇特光芒。

现实与历史、色彩与色彩、前因与后果之间的血脉关联,似已清晰可见。

空气中,忽然又有芬芳的气息随风弥漫。可是,杜鹃本来散发的香气并不浓烈,难道,那些动人心魄的浓烈的芬芳也是来自岁月深处或我们自己的内心吗?

(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于百年前的沈家大院原是乡绅宅第,后在战争时期成为新四军苏浙军区驻地,粟裕在此领导了多个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

B.在粟裕领导的新四军与顾祝同领导的国民党顽军的第三次战役中,新四军以少战多,重创顽军,但自身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C.曹国胜的扁担被收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是党和国家对长兴人民所做的贡献的铭记,也是对军民鱼水深情的赞扬。

D.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们的后代在先辈的要求下重返长兴,帮助引入坦克电池、彩虹无人机等项目,以期为长兴人民做一点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描绘了江南春日的美好景象,营造出一种悠然、闲适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轻松、恬淡的情感基调。

B.文章提及张根满、徐昌胜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赞美他们为争取自由与和平而不惧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C.文章将落户长兴的项目比作源源不断的活水,既指出项目之多,又表明这些项目能够为长兴带来新的活力。

D.文章以疑问结尾,引导读者思考芬芳背后的深层含义,暗示这股芬芳可能来自我们内心对革命先辈的敬仰。

8.文章两处提及“四月的长兴”的段落,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文章说“现实与历史,色彩与色彩,前因与后果之间的血脉关联,似已清晰可见”,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三种“血脉关联”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①即从之。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②,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趋围。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节选自《云别传》③)

[注]①先主:指刘备。②围:围子,防御工事的一种。③《云别传》: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注于《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里补充记载赵云生平的传记。

材料二:

治兵者,若秘于地,若邃于天。明乎禁舍开塞,民流者亲之,地不任者任之。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富治者,民不发轫,甲不出暴,而威制天下。故曰,兵胜于朝廷。不暴甲而胜者,主胜也:陈而胜者,将胜也。

兵起,非可以忿也。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患在百里之内,不起一日之师;患在千里之内,不起一月之师。

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夫心狂,目盲,耳聋,以三悖率人者,难矣。

(节选自《尉缭子·兵谈第二》)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当因众A心B早图C关中D居河渭上流E以讨凶逆F关东义士G必裹粮策马H以迎王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已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郑既知亡矣”的“既”意思不同。

B.卒,通“猝”,很快,与《赤壁赋》中“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不同。

C.兴,发动,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抑王兴甲兵”的“兴”意思相同。

D.率,率领,与《六国论》中“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率”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云不赞同将成都的房屋、田地分给将士,他认为现在还不能追求安定,应当先将田宅还给益州百姓,让他们安稳定居、恢复生产。

B.赵云在与曹军交战时边战边退,将他们引至已方营地外,然后与张翼设局埋伏曹军,最终曹军相互踩踏,其中很多人坠入汉水而死。

C.材料二指出,国家倘若能“富治”,那么不必出动军队,仅凭声威就能使天下顺服,不战而胜是君主的胜利,战后取胜是将领的胜利。

D.材料二认为,将帅不应受天时、地形、人为的限制,不能一激就怒、贪图钱财,不能心态轻狂、看不清实际的情况、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

(2)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

14.材料二说“兵起,非可以忿也”,请结合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对其进行解释说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邢惇夫①秋怀十首(其九)

黄庭坚

吾友陈师道,抱瑟不吹竽②。

文章似扬马③,欬唾④落明珠。

固穷有胆气,风壑啸于菟⑤。

秋来入诗律,陶谢不枝梧⑥。

[注]①邢惇夫:幼以奇童称,是黄庭坚的忘年交。黄庭坚写此诗时,邢惇夫19岁。②韩愈《答陈商书》记载:齐王好竽,有求仕于齐者,操瑟而往……客骂之曰:“王好竽而子鼓瑟,虽工,如王不好何?”③扬马:扬雄、司马相如的并称。④欬唾:声音、谈吐。⑤于菟:老虎的别称。⑥枝梧:对抗、抵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简洁的语言介绍了好友陈师道,点明他不愿投入所好,随波逐流的精神品格。

B.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陈师道即使身处逆境,但仍傲骨铮铮、富有胆气的形象。

C.尾联言陈师道秋来寄给诗人的诗作水平之高,即使陶渊明、谢灵运也无法与其相比。

D.本诗是和答邢惇夫之作,但通篇都在写陈师道,可能诗人欲以陈师道来勉励邢惇夫。

16.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方从泰山旅游回来后,引用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赞叹泰山日出时云霞色彩变化的极美景象。

(2)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将六朝历史与眼前衰草之景相结合,表达出吊古伤今之感的两句是“,”。

(3)唐代诗人常常借“风”抒情,托“风”言志,以“风”寄兴,构建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比如“,”两句就是如此。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温台人口中的钉螺,叫长脚螺蛳,又称长螺。长螺还有个小名,叫九层螺,螺身凸圆,细细数来,有一二十层,体态细长如锥,故大名棒锥螺。“圆顶宝塔五六层,和尚出门慢步行;一把团扇半遮面,听见人来就关门”,谜底就是它。①长螺在幼螺时期,②以肉足撑着螺壳走路,③仿佛表演动作拿大顶的杂技团,④后来螺壳越长越长,⑤它只好拖着长长的螺壳亦步亦趋,⑥这让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说的一句话——⑦愿意的人,⑧命运领着走,⑨)不愿意的人,⑩命运拖着走。

长螺生长在海边的浅水区,常埋于泥沙中。(甲),只要瞄一眼泥沙中的洞穴,就能知道洞里有没有长螺。早年海边长螺旺发,我也去捡拾过,勤快的渔民一天可以捡个百来斤。

夏秋台风季,风把树枝吹得像喝醉了酒似的A,长螺常被翻上沙滩,故它又被叫为台风螺。渔民心里有数,当海滩上出现B的长螺,再看看天边乌云翻滚,(乙 ),赶紧将船靠岸,回家歇息。待风平浪静时,再出海。

长螺吃之前,清水静养,吐净泥沙,再用刀把轻砸它的尾部,螺尾即断。

夏末长螺最是爽韧,是极好的下酒菜。长螺酱爆、清煮(原汁)、煲汤,味道都很好。长螺酱爆的话,油热后,加入姜丝、红辣椒段、蒜瓣,爆出香辣味,再倒入长螺,加调料和水,焖煮片刻,至螺口上的靥脱落,马上起锅,鲜香浓郁,连螺壳都可以吸吮下饭。清煮比酱爆省事,水烧热,哗啦啦倒入长螺,加盐,撒葱花,有别样的清鲜。

爱喝酒的人,最爱带壳的螺呀贝呀。藤壶、芝麻螺、辣螺、花螺、长螺、海瓜子、花甲、血蛤,是最常见的下酒菜。夏夜排档,三两散客,叫上几听扎啤,随时随地就可以嗨一场。长螺价格最是便宜,螺肉鲜美有嚼头,会不知不觉干掉好几盘。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长螺、花螺等是最常见的下酒菜。在夏夜排档客人叫上几听扎啤就可以嗨一场”,二者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5分)

22.下列句子中的“连”与文中加点的“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

B.他们身强体壮,能背着几十斤重的药箱连打好几亩田。

C.最想不通的是,连我这样不爱嗑瓜子的,都是个“瓜子牙”。

D.长征路上的危机一个连一个,都是关系革命生死存亡的问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同济大学2024届毕业典礼上,校长郑庆华以“种子”比喻学子,勉励毕业生“唯有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中,方能真正成就自我,创造属于你们的未来”。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同济大学2024年度“追求卓越学生奖”获得者钟欣茹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发言,讲述投身环保科创的心路历程。她说:四年来,我在固废资源化领域探索、实践,登上了‘挑战杯’特等奖的领奖台。我将继续带着不变的‘环保梦’在同济孜孜求索,不负青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萍乡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只有‘短叙事’才能适应‘点状时间’时代”错,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二,“短叙事”能在“点状时间”时代收制受众的休闲时间,但这不代表“长叙事”不能适应“点状时间”时代。)

2.B(“本雅明直接点明当下文艺生态‘短视频化’所显现出的危机”错,根据材料一,本雅明只是指出重复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并没有直接点明“当下文艺生态‘短视频化’所显现出的危机”。)

3.CA项,主要是说短视频内容的造假,与材料一中的观点无关。B项,主要是介绍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内容,与材料一中的观点无关。C项,主要是说短视频内容的重复,可以支撑材料一中“短视频的传播依赖于重复和复制”的观点。D项,主要是说不同的人对于炫富短视频的不同态度,与材料一中的观点无关。

4.①材料二以设问开篇,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导读者思考微短剧吸引观众的原因以及“短叙事”的内涵,从而加深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②第二个设问是对第一个设问的进一步深入,两个设问在逻辑上紧密相连,表明文章主题是探讨微短剧的吸引力与其“短叙事”特点之间的关系,使得论证过程更加连贯,有序。(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①短视频存在内容重复、形式类型化的问题,虽能给人带来直接,即时的快感,但难于复现凝视,联想等传统的审美体验,无法激发艺术想象和理性思考,刷完后很难引发内心触动,唤起人类理性自觉。②短视频以目标(快感)为导向,叙事被乐缩,删除了能产生人类情感意义,生命意义的“过渡”环节,缺乏逻辑上,情感上的连续性,刷完短视频后容易让人感到无聊空虚。(每点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6.D(“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们的后代在先辈的要求下重返长兴”错,根据原文,后代是“循着先烈的足迹重返长兴”,并未提及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们要求后代重返长兴。)

7.A(“为全文奠定了轻松、恬淡的情感基调”错,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庄重、深情的,并非“轻松、恬淡”。)

8.①第一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描述了沈家大院的历史悠久和庄重严谨,引出下文对历史的回忆和对革命精神的追思。②第二处,再次提到“四月的长兴”表示对过去的回顾结束,转回当下时间,与开头形成呯应,使文竟结构更加完整:以花落处凝结着的颗颗青果,象征革命先烈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和对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①现实与历史之间的血脉关联:文章由沈家大院前的纪念碑联想到八十年前的战争年代,讲述了革命先烈的事迹,将现在和过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读者既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认识到革命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②色彩与色彩之间的血脉关联:沈家大院盛开的杜鹃花那“如火,如血”的鲜红颜色,与战争年代烈士们为革命斗争而飞溅的鲜血遥相呼应,文章将这两种色彩交织在起,象征着革命精神似血脉一般地传承。③前因与后果之问的血脉关联:战争年代苏浙军区的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共产党,为革命付出了血的代价,这是“前因”,近年来的“反哺”行动使得长兴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这是“后果”,这种因果之间的紧密关联,体现出革命精神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0.BDF(原文标点为: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11.A(A项,“郑既知亡矣”的“既”指已经,与文中加点的“既”意思相同。B项,“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指最终,与文中加点的“卒”意思不同。C项,“抑王兴甲兵”的“兴”指发动,与文中加点的“兴”意思相同。D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率”指全都,与文中加点的“率”意思不同。)

12.B(“将他们引至己方营地外,然后与张翼设局埋伏曹军”错,文中只说赵云边战边退,冲破敌阵奔向营地,然后曹军追到营地,并不能确定赵云是故意引他们到营地的;根据原文,张翼是想关门坚守营地的,赵云反而大开营门,所以并不是“与张翼设局埋伏曹军”)

13.(1)黄忠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回来,赵云率领几十个骑兵轻装疾行出了围子,前去接应黄忠等人。(“期”“将”“轻行”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土地广阔且能充分利用则国家富足,百姓众多且能服从管理则国家安定。(“任”“洽”各1分,句意通顺2分)

14.①“兵起,非可以忿也”意思是发兵打仗,不能因愤怒血意气用事。②刘备因孙权袭击荆州之事而大怒,准备讨伐孙权,在赵云为他详细分析了利弊之后,依然意气用事,亲征东吴,最终兵败。③这从反面说明了打仗不能意气用事的观点。(每点2分,答出三点5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5.B(“颈联运用拟人手法”错,颈联写陈师道坚守贫穷而不改其志,有胆气,似山谷中长啸的猛虎一般具有一种威严的气势,并未运用拟人手法。)

16.①颔联表达了诗人对陈师道才华的高度赞美。②颔联上句借历史名人映礼,写陈师道的文章可与文学成就斐然的扬雄,司马相如相提并论,展现了陈师道的文学高度,表达出赞美之情。③颔联下句运用比喻,将陈师道的言辞,谈吐比作明珠掉落,形象地描绘出陈师道的谈吐、文字的珍贵、美妙,给人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进一步强化了对其才华的赞美。(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7.(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3)(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示例二)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示例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每空1分,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得分)

18.序号③,修改:仿佛杂技团的表演动作拿大顶。序号⑤,修改:它只好拖着长长的螺壳行走。③句,语序不当,可将“表演动作拿大顶”与“杂技团”互换位置;⑤句,“亦步亦趋”用词不当,可改为“行走”。每修改正确一处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则酌情给分)

19.甲:海边长大的人乙:就知道台风将至(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则酌情给分)

20.A东倒西歪(东摇西晃)B密密麻麻(不计其数)(每空1分,符合语境即可)

21.①原句详细列出当地常见的下酒菜,有藤壶,芝螺、辣螺、花螺等八种,能使读者更直观地想象出餐桌上海鲜菜品的具体种类。②原句中“三两散客”描绘出客人自由、散漫的状态,“随时随地”也强调了这种轻松的氛用,同时表明只要有酒和螺、贝等下酒菜,客人就能尽兴。③原句皆为短句,只有较强的节奏感,从整体风格上看,更符合整篇语段的语言风格。(第②点各2分,第③点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2.C(文中加点的“连”为介词,表示“甚而至于”。A项,介词,表示包括在肉。B项,副词,连续。C项,介词,表示“甚而至于”。D项。动词,接着。)

23.[写作提示]材料共两段话。第一段是说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用“种子”比喻学子,鼓励毕业生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相结合。第二段是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毕业生钟欣茹分享了她在环保科创领域的经历,并表示将继续追求她的“环保梦”。考生可将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思考如何将“种子”的成长过程与青年的成长路径相联系,包括在成长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在不同环境中扎根、发芽,苗壮成长;思考从钟欣茹的“环保梦”中,青年可以汲取怎样的力量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追求:探讨青年如何在追求个人奋斗“小目标”的同时,兼顾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可以举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青年如何在自己的职业选择、学习研究等方面既实现个人价值,又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

[参考立意]①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②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③坚持梦想,勇于担当;④以种子之力,筑青年责任之基,绘国家发展蓝图。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