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1 05:53
一是得这样锱铢必较不可,二是表面上只是在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文艺随笔二篇》文章运用许多生动的例子来阐释“咬文嚼字”这种创作态度,例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粗读会认为作者是在列举生活中咬文嚼字的例子来告诉我们要注意锤炼语言;
但是扣住文末“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一句,我们才明确,“咬文嚼字”不过是手段,“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才是追求的目标。
扩展资料:
文艺随笔在行文中会大量使用恰当而又富有趣味性的材料。这些材料并不是作者为炫耀自己的知识而故意堆砌的,而是为了阐明道理所做的精心安排。
材料在运用方式上各不相同,有举例的,也有对比的,还有作铺垫的。文艺随笔正是借助这些丰富的材料及其灵活运用而达到轻松说理。因此,对材料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对把握全文的内容十分重要。
例如杨述的《恰到好处》一文中,作者开篇列举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之子”的例子就是为了引出“恰到好处”这一话题;采用类比手法列举歌唱家、炼钢工人等生活中的例子,也是为了形象具体地让人感知什么是“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