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2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9小时前
魏征死后三天被李世民鞭尸这个事是不存在的,不过李世民确实对魏征有不满,也有惩罚,这个惩罚被称为“停婚仆碑”。
贞观十七年(3)魏征病死之后,一开始李世民非常震悼伤心,辍朝五日,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同时下旨让文武百官一起出城送灵,并亲自为魏徵墓撰写碑文,生荣死哀,盛大得没话说。李世民还充满感情地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也就是把魏征比作让自己“明得失”的一面镜子,认为魏征去世使得自己少了一面镜子。
次月正好是李世民下旨将二十四功臣画像放置入凌烟阁的时间,魏征位列第三,排名非常靠前。
过不多久(并不是三天),李世民的态度就改变了,他取消了女儿衡山公主与魏征大儿子魏叔玉的婚约,这就是“停婚”,又下旨放倒了魏征墓碑(碑文就是前述李世民亲自撰写),这就是“仆碑”,两件事连起来就是所谓的“停婚仆碑”,其中隐含的意思就是既不给予与皇家联姻的荣耀,对魏征的生平也要取消正面褒奖重新评价。这已经是很重的惩罚了,不过,李世民再生气,也不至于要鞭尸魏征。
那么李世民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急剧的转弯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1、魏征曾经推荐过侯君集与杜正伦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特别是侯君集,魏征还建议把军队(诸卫兵马)交给他专门统辖,然而就在魏征去世的这年,侯君集参与太子李承乾的谋反,事泄被处斩,李世民既怀疑魏征与侯君集是同党,也十分后怕——如果听从魏征的话把军权交给后来与太子一起谋反的侯君集,自己岂不是要步父亲李渊的后尘?
2、魏征还拿自己之前给李世民谏辞交给史官褚遂良,这无疑是准备让褚遂良写入历史之中,李世民觉得这有踩着皇帝抬高自己的嫌疑,同样也十分不满。
后来,李世民劳师远征高句丽,战况很不理想,痛心之余感叹“魏徵如果在,就不会让我有此行啊!”,于是便把魏征的家人召来,慰劳恩赐魏征的妻子儿子,用少牢祭祀他的墓,重新立墓碑,总之是重新恩礼有加。
李世民之所以消除了对魏征的误解,恢复了对魏征的好感,首先是想起魏征的劝谏都是出于忠心为自己好,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理由,此外,我们分析李世民的心理,可能也还有这几点:
1、侯君集本身也是李世民自己认为有安定国家的大功并加以重用的臣僚(他排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第十七位),魏征就算推荐错误但是显然并没有私心——之前李世民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魏征也称病推辞,李世民以商山四皓维护刘盈作为比喻,坚持要他出任此职调护太子,也就是说魏征与后来谋反的李承乾的关系是李世民坚决要求建立的——因而,魏征完全出于公心维护身为嫡长子的太子并推荐人才,并没有与李承乾、侯君集结党同谋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