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日历表24节气日历时间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3 18:0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9 14:24

立春,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
立夏,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
立秋,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
立冬,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
春分,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
秋分,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夏至,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
冬至,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
雨水,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
惊蛰,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
清明,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
谷雨,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小满,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
芒种,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
小暑,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
大暑,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
处暑,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白露,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
寒露,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
小雪,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
大雪,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小寒,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
大寒,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灶察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镇举”。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御辩碧、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与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属同一系统,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上古时期古人“观象授时”,廿四节气原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它是古人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廿四节气发挥着重要作用。汉代是我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成书于西汉初年(前179-前121)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据文献记述,我国北方中原地区在商时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周时期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制订了《太初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日影长度测定“二十四节气”,以日影最长、白昼最短这天为冬至日,列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现行列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按太阳黄经度数(“定气法“)划分的“二十四节气”在国际通用的公历日期几乎是固定的,最多相差一两天。经历史发展,农历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以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以及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中,成为了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