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09 18: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9 19:00
舞蹈文化具有历史悠久、表现形式多样性特点,从不同方面表现出了它的魅力,促进了文化娱乐领域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舞蹈编导艺考的小伙伴都有问,舞蹈创作的时候感觉没有思路怎么办,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舞蹈创作及编导思路吧。
1、合理选择舞蹈题材
通常情况下,舞蹈艺术题材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其创作目的是突出题材的群众性,联系群众的日常生活。优秀的舞蹈作品应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和接受,具有艺术排他性特点,但很难将人民群众知识水平、审美兴趣等进行融合、充分表达,无法得到大家的广泛青睐。因此,创作人员需要明确人民群众的生活背景、精神需求,突出题材的生活性、通俗性,使大众积极参与,实现舞蹈创作的预期目标。
2、提升舞蹈传播力量
为了提高群众文化舞蹈表现张力,舞蹈演员需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舞蹈表演的亲和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了解亲和形象的相关内容:舞蹈的亲和力指的是以舞蹈运动作为重要表现方式,既突出主观者的情绪,又可以塑造典型身体特征的动态形象。但是,很多舞蹈演员缺乏专业的舞蹈学习经验,在塑造舞蹈形象时需要注重亲和力,塑造人民群众喜爱的形象,这样大家在观看舞蹈时会产生一定的喜悦感。另外,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需要将情感作为基础,添加具备亲和力的效果,确保舞蹈创作深入人心,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感,提高大家的审美水平,为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播提供保障。例如,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毕节市送文化下乡百场演艺工程“服务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进行送文化下乡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宣传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仅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群众热爱本土文化的热情,还将各种优秀的作品送到了基层,有效地提升了舞蹈传播力量。
3、根据实际进行舞蹈动作设计
群众舞蹈演员和专业舞蹈演员的差异性比较明显,人民群众很少有时间、精力积极参与群众文化舞蹈训练中,大众文化舞蹈属于社会娱乐活动,现已得到广大社会人士的高度喜爱,这也是大众文化舞蹈的来源,其主要目的并非健身、休闲、娱乐。因此,在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及编导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编辑既要注重群众文化舞蹈的美感、表现力,但不能局限在复杂、有难度的运动中,还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设计有难度适中、美感、有力的动作,为群众模仿、掌握提供便利。
4、合理营造舞蹈意境
人民群众的表演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编导群众文化舞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创作的可操作性、传播性,合理编排、构思舞蹈作品,充分发挥出即兴舞蹈的作用,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人民群众的行为特点、日常行为习惯等内容,合理设计舞蹈动作。并且,编辑应注重人民群众创作的主动性,引导大家主动将行为习惯渗透到舞蹈动作设计中,这样才能够确保人民群众得到艺术升华,在即兴发挥的情况下,将艺术创作、生活创作融合起来,突出舞蹈创作的灵活性。在完成舞蹈主题选择、编排构思工作中,需要制作音乐营造良好的意境,音乐必须和舞蹈动作进行高度融合,尤其是音乐伴奏必须和舞蹈队形的协调性、统一性,明确舞蹈作品的主题,为群众带来更多的参与体验。同时,舞蹈和音乐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音乐可以提高舞蹈的情感性、审美价值,将其和舞蹈情感、主题、动作进行协调,为营造舞蹈艺术境界提供支持,引导人民群众加深对舞蹈内涵的理解,这就需要将舞蹈作品编导和展示融合起来。另外,在选择音乐形式的过程中,必须选择具有协调性、时代性的音乐,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
5、装饰道具布景
在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及编导过程中,音乐与道具布景装饰都是其中的关键内容,相关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道具布景,突出舞蹈作品的艺术性、装饰性,确保舞蹈构思的直观性、具体性,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创作高质量的作品。同时,舞蹈道具具有辅助性特点,应突出辅助性符号意义,一般舞台上普遍应用绸缎、雨伞等生活道具,通过这些道具的应用可以将艺术和生活进行融合[3]。另外,舞台布景可以突出舞蹈作品的多元化社会意义,更好地表达作品情感和思想内涵,突出一定的增添修饰效果。因此,舞蹈编导应合理地应用辅助道具,做好舞台布景装置工作,充分发挥出附加要素的装饰作用,进而促使人民群众审美水平的提升。
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舞蹈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不仅满足了很多的精神需求,还丰富了业余生活的娱乐。所以各位舞蹈编导艺考的小伙伴在编创过程中必须注重舞蹈主题思想、情感、动作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