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0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5 06:31
可以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1、《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2、《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3、《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4、《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国任职,受宦官排挤不得志。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5、《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5 06:31
冒昧的猜测一下,楼主问这样的问题,想必是个历史初学者。
先看24史任务太繁重,而且除了史记外都是断代史,很难理解,只会减少对历史的兴趣。
建议先看林汉达、曹余章先生合著的《上下五千年》。
这本书对于中国古代史的记载相当之详细,从盘古的传说,一直说到清朝的白莲教王聪儿,而且文笔故事化又不乏与史实结合,启蒙性很强。
读完这本书,楼主可以继续读一些白话版的历史,比如《白话史记》,《史记》原文对于历史初学者阅读起来较难理解,但白话版读起来却相当舒服,里面的故事也很有戏剧性。
其他23史最好还是选择着阅读,毕竟这种官方历史,很是乏味,而且文笔也未必合你意。
建议读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最后是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唐代赵蕤的《反经》。
这是两部都是通史。是历代君王必读史书。
如果上述史书读完,详细你对中国历史已经能够有了自己见解,恭喜你已经踏入历史学殿堂。
个人愚见,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5 06:32
了解中国历史,可以参考的书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权威真实,我也酷爱历史,给你推荐:
《史记》这本书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对了解春秋战国以及秦汉历史,非常有帮助,而且语言精练,故事新颖。
《资治通鉴》讲述了周朝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气势雄浑,史料充足。
其次是二十四史,作为中国正史,可以大致了解朝代的更替和事件脉络;然后是熟读初高中历史教材,这上面讲述的历史也很精彩,而且逻辑严谨,对学史很有帮助。
另外,《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等等,都可以作为整体来了解。个人建议,先看通史,在看具体朝代历史,以及人物事件史,这样学习历史,更加高效。
喜欢请采纳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5 06:32
可以读一些不那么死板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读《大秦帝国》,
汉朝的读《汉书》《后汉书》,三国时期读《三国志》,
唐朝读《新唐书》、《旧唐书》,
宋朝看《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
元朝的看《元史》《元史演义》《细说元朝》《新元史》《蒙古帝国史》《蒙古源流》《黄金史》《帝国如风》《最后的可汗》,
明朝的看《明朝那些事儿》《大明名臣之海瑞》《大明名臣之张居正》《大明名臣之戚继光》《大明名臣之于谦》《张居正》《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国榷》《万历野获编》《三垣笔记》《嘉靖以来首辅传》《明季北略》《廿二史札记》,
清朝的读《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清史》《清史讲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5 06:33
二十四史
01.史记 (汉·司马迁) 02.汉书 (汉·班固) 03.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04.裴注三国志 (晋·陈寿) 05.晋书 (唐·房玄龄等) 06.宋书 (南朝梁·沈约)
0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08.梁书 (唐·姚思廉) 09.陈书 (唐·姚思廉)
10.魏书 (北齐·魏收)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寿) 15.北史 (唐·李延寿)
16.旧唐书 (后晋·沈昫等)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宋史 (元·脱脱等) 21.辽史 (元·脱脱等)
22.金史 (元·脱脱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后世通常所说的“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历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并刊“武英殿本”。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