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1:44
第一、重在预防,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习惯培养要顺其自然,小孩子有一些坏习惯是很正常的,只有长大了,就会变好的。因此,当孩子出现坏习惯的时候,家长就报无所谓的态度,结果,当孩子的坏习惯形成后,父母要想纠正时,问题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实际上,什么事情都是重在预防,如果你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就不用在孩子染上坏习惯的时候而烦恼。
第二、不断强调,父母要有意识地提高孩子对好习惯的认知。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责任在于父母。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对于好习惯、坏习惯是没有概念的,这就需要父母在有意识地引导过程中,不断地向孩子强调好习惯的重要性。如果孩子缺乏对好习惯的认知,他就有可能在家长提醒的时候注意一下,家长不提醒,问题就又出现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孩子的坏习惯总是无法纠正的原因。只有孩子深深地意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孩子才会主动地强化这种良好的习惯,避免出现与此不相符合的坏习惯。
第三、榜样示范,父母要用自己的好习惯去感染孩子。每个孩子具有模仿心理,只要身边的人和事物引起他的好奇心,他都会去模仿。模仿本身是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如果被模仿的对象具有坏习惯,那么,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坏习惯。比如,孩子的奶奶总是喜欢喋喋不休地数落他人,孩子也会养成挑剔的坏习惯;孩子的父亲是个随手乱扔东西的人,孩子也会学会随手扔东西。因此,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谈吐等方面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的结果,孩子必然可以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孩子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第四、抓住关键期,轻松预防孩子出现坏习惯。当孩子刚出现一些坏习惯的时候,许多父母不仅不进行教育,反而引以为傲,这使孩子误以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从而使坏习惯越来越牢固。比如,当孩子刚学会骂人的时候,许多父母都觉得很好玩,高兴地说:“我儿子也会骂人了!”有些父母甚至引导孩子骂人,“谁欺负你,你就骂他!”这样,孩子骂人的坏习惯就越来越严重,发展下去就会造成不可估计的后果。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了。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在关键期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第五、淡化批评,父母要学会宽容对待孩子的坏习惯。有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并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孩子在特定的情形下,出于本能反映,“*”形成的。比如,一位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妈妈发现后责问他:“杯子是不是你打碎的?”孩子往往会撒谎说:“不是我,刚刚小猫跳上桌子打碎的!”尽管这是一种撒谎,但是,这种出于孩子的本能反映,他是为了避免妈妈的责骂。一旦孩子出现坏习惯,父母们总是习惯于批评孩子。许多父母错误地认为,批评就是教育。实际上,批评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而且,它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孩子之所以不断出现这种不良行为,是因为得到了他人的反应。有些孩子形成坏习惯的原因就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即使被父母责骂,他也会觉得受到了重视。在他眼里,父母的责骂就是一种奖励,而他的做法就是为了这种奖赏。父母越是责骂,孩子的坏习惯就得到了强化,以至于越来越严重。如果*对此保持沉默,孩子在这种不良行为中无法获得反应,他们自然会停止自己的行为。
第六、学会暗示,避免纠正坏习惯过程中的亲子冲突。要想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抗。怎样避免产生亲子冲突呢?父母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使用暗示的方法,于无声无息中进行教育。比如,周末的晚上,儿子强强的表弟军军来了,两个人一直在房间里大吵大闹,妈妈劝他们小声点,不要影响其他人休息,但是,他们却还是照旧。时间越来越晚,快9点的时候,妈妈一言不发地走进强强的房间,帮他们把床整理好,把被子摊开;爸爸则关掉了客厅的电视和灯。爸爸和妈妈都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强强和军军才意识到自己太“闹”了,于是伸了伸舌头,赶紧到洗手间洗漱后上床睡觉。这种暗示既可以委婉地提醒孩子要改正自己的坏习惯,同时,又使孩子主动产生纠正坏习惯的想法,把改造教育上升到了自我教育的境界,效果就会比较好。
第七、持之以恒,父母要不断地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纠正坏习惯。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要21天的时间。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候却比21天要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只要父母坚持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你的孩子就会养成好习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