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螳壁挡车,庖丁解牛,东施效颦的原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5:3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7:13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成玄英疏:“西施,越之美女也,貌极妍丽。既病心痛,嚬眉苦之。而端正之人,体多宜便,因其嚬蹙,更益其美。是以闾里见之,弥加爱重。邻里丑人见而学之,不病强嚬,倍增其丑。”后因以“东施效颦”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亦为模仿别人的谦语。颦,同“矉”,蹙眉
【庖丁解牛 庄周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王先谦《庄子集解》本

螳臂当车没有找到古文,只找到了译文!

春秋时,齐国的国君齐庄公,有一次坐着车子出去打猎。忽见路旁有一只小小的虫子,伸出两条臂膀似的前腿,要想来阻挡前进中的车轮。
庄公问驾车的人:“这是一只什么虫子?”驾车人答道:“是一只螳螂,它见车子来了,不知赶快退避,却还要来阻挡,真是不自量力!”
庄公笑道:“好一个出色的勇士,我们别伤害它吧!”说着,就叫驾车的人把车子靠边,让开它,从路旁过去。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人们都说庄公敬爱勇士。便有些勇敢的武士纷纷前来投奔他。
这就是“螳臂当车”的故事。汉朝韩婴的《韩诗外传》和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都有记载。但是,“螳臂当车”作为一句成语,却并不比喻出色的勇士,而是比喻不自量力的可笑人物。《庄子·人世间》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成语“螳臂当车”正是从《庄子》中的这个“不胜任”的原意转化而来的。
《庄子》是怎样说起这句话来的呢?它也有一段故事:

鲁国有个贤能的人,名叫颜阖,应卫国之聘,来到卫国担任卫灵公大公子蒯瞆的老师。蒯瞆仗着父亲是一国之君,而且知道自己将来要继承父亲为国君,因此作威作福、蛮不讲理。颜阖要教育这样一个人,感到十分为难,便对蘧伯玉(卫国大夫)说:“这个天杀的,叫我怎么办?如果我不负责任,一味放纵他,姥国家就要遭殃;如果我认真教育他,严格要求他,姥他一定要憎恨我,说不定还会杀害我。你说我该怎么办?”蘧伯玉很同情颜阖,轴他谈了不少话,要他小心谨慎,其中有一句就是一面所引的那句,意思是说:“你的意思是好的,可是面对这样的现实,你不过象‘螳臂当车’一样,是决不能胜任的!”
另外,《庄子·天地》也有“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辙,则必不胜任矣”这样的话。原话中的“螳臂”,都并无贬意,后来则一般都把它比作不自量力、冒充英雄和妄图抗拒某种强大力量的人。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