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种黑色会飞的小虫子,身长不到一毫米,停在人的皮肤上吸人血,完了就是一个包,奇痒。求其学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1:13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0:57

蠓(midge)属于双翅目、蠓科(Ceratopogonidae)的昆虫,俗称“墨蚊”、“人咬”。
科:蚋科
尺寸:体长1~4毫米
种数:1500种
墨蚊身体粗短,背部隆起。雄性以花蜜为食。大部分雌性以鸟类和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血液为食,叮咬起来很疼,并有毒性。此种昆虫常出现在天气炎热的午后,并且喜欢成群出现,吸附与人体上进行叮咬。喜欢有树木草丛的地方,在农村尤其普遍。
蠓虫属昆虫纲、双翅目、蠓科。俗称“小咬”、“墨蚊”或“蠓柏子”,口器为刺吸式,种类繁多,全世界有400多种,我国吸血的蠓约有200余种,其中以库蠓、蠛蠓、细蠓与人的关系较大。蠓的生活史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成虫体小约1~4mm呈黑色或褐色,常孽生水塘、沼泽、树洞、石穴的积水及荫蔽的潮湿土壤,寿命约1月,以幼虫或卵越冬。
症状体征: 蠓叮吸人血时,被叮咬部委可出现局部反映和奇痒,严重时引起全身性过敏。蠓可传播多种人畜寄生虫病和病毒性疾病。由于蠓飞行不高,常叮咬小腿、足背或前臂、两耳、面部等露出部位,皮疹疏散分布,自觉奇痒难忍,被叮咬部位的皮肤可出现两种类型的损害,一种是速发型风团,*有叮咬的痕迹,半小时内达高峰,24h内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另一型为迟发型风团,于叮咬后12~24h内发生水肿性红斑,以后变成风团,*有绿豆大的瘀点或丘疹,有的可变成水疱,严重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或全身性风团及大片瘀斑,常因搔抓、热水烫洗或下田劳动,杂草污泥的刺激而糜烂、渗出或继发感染,日久形成湿疹样皮炎,个别患者可形成结节性痒疹样的损害。在反复发生2~3年后可产生免疫力,虽再遭蠓叮咬也不发病。因此蠓叮咬后发生的皮炎多见于对它无免疫力的人群,生长在蠓区的居民或农村山区的人,多数被蠓叮咬后不出现任何反应。
疾病病因: 蠓虫在夏秋两季最为常见,无论是白昼或黄昏常密集成群飞舞于树林、田野、草地、洼地及住宅附近,一般距地面一米以下飞行,活动范围不大,每年4~5月及9~10月是蠓繁殖季节。雄蠓不吸血,仅雌蠓吸人和禽、畜血,有的蠓嗜吸人血。
病理生理:以喙器刺入皮肤吸血,叮咬时很贪食,惊动它时也不离去,直到吸饱时才飞去。蠓不仅吸血损伤皮肤,而且是许多传染病的媒介,现已知它是18种人畜寄生虫的媒介,还携带22种与人畜有关的病毒。
治疗方案: 人被叮咬出现局部肿、痒时,可用10%碱水或氨水冲洗或用清凉油擦试。发生皮炎后外搽1%酚或薄荷炉甘石洗剂,如有继发感染应及早给予抗生素或用野菊花、蒲公英煎液外洗。已形成结节可向皮损内注射泼尼松龙或曲安西龙,每周1次,一般2~3次可愈。反应严重者给予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
预后及预防:对蠓孳生地及栖居场所喷洒杀虫剂。下田劳动时穿长袖衣裤及鞋袜,戴口罩,颈部围上毛巾以防蠓叮咬。下田劳动前在皮肤上涂上防蠓药水。
保健贴士:1、在进入树林、草坪等潮湿、阴暗的地方时最好穿长裤、长袖的衣服,将蠓拒之门外。
2、保持住所周围干爽,有充足的阳光,因为阳光照射可使其死亡。住宿时保持室内尤其是厨房水池、卫生间水池和便池的清洁干燥。
3、经常修剪花草树木,清理枯叶,使蠓没有繁殖之地。在人口聚居区,应搞好环境卫生,填平洼地,消灭孳生场所。
4、在有吸血蠓类地带野外作业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可涂擦驱避剂,或可燃点艾草、树枝,以烟驱蠓。
5、住宿环境清除室外500米范围内的杂草,疏通污水沟,填平洼池地,增加光照,保持干燥,清除积水,填塞树洞。
蠓虫叮咬相关药品: 氨水 清凉油 薄荷炉甘石 泼尼松龙 曲安西龙 皮质类固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0:58

学名:蠓(midge)。属于双翅目、蠓科(Ceratopogonidae)的昆虫,俗称“墨蚊”、“人咬”。

科:蚋科

尺寸:体长1~4毫米

种数:1500种

墨蚊身体粗短,背部隆起。雄性以花蜜为食。大部分雌性以鸟类和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血液为食,叮咬起来很疼,并有毒性。此种昆虫常出现在天气炎热的午后,并且喜欢成群出现,吸附与人体上进行叮咬。喜欢有树木草丛的地方,在农村尤其普遍。

蠓虫属昆虫纲、双翅目、蠓科。俗称“小咬”、“墨蚊”或“蠓柏子”,口器为刺吸式,种类繁多,全世界有400多种,我国吸血的蠓约有200余种,其中以库蠓、蠛蠓、细蠓与人的关系较大。蠓的生活史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成虫体小约1~4mm呈黑色或褐色,常孽生水塘、沼泽、树洞、石穴的积水及荫蔽的潮湿土壤,寿命约1月,以幼虫或卵越冬。

症状体征: 蠓叮吸人血时,被叮咬部委可出现局部反映和奇痒,严重时引起全身性过敏。蠓可传播多种人畜寄生虫病和病毒性疾病。由于蠓飞行不高,常叮咬小腿、足背或前臂、两耳、面部等露出部位,皮疹疏散分布,自觉奇痒难忍,被叮咬部位的皮肤可出现两种类型的损害,一种是速发型风团,*有叮咬的痕迹,半小时内达高峰,24h内消退,不留任何痕迹。

另一型为迟发型风团,于叮咬后12~24h内发生水肿性红斑,以后变成风团,*有绿豆大的瘀点或丘疹,有的可变成水疱,严重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或全身性风团及大片瘀斑,常因搔抓、热水烫洗或下田劳动,杂草污泥的刺激而糜烂、渗出或继发感染,日久形成湿疹样皮炎,个别患者可形成结节性痒疹样的损害。在反复发生2~3年后可产生免疫力,虽再遭蠓叮咬也不发病。因此蠓叮咬后发生的皮炎多见于对它无免疫力的人群,生长在蠓区的居民或农村山区的人,多数被蠓叮咬后不出现任何反应。

病理生理:以喙器刺入皮肤吸血,叮咬时很贪食,惊动它时也不离去,直到吸饱时才飞去。蠓不仅吸血损伤皮肤,而且是许多传染病的媒介,现已知它是18种人畜寄生虫的媒介,还携带22种与人畜有关的病毒。

扩展资料:

被蠓咬后,应以消炎、止痒、防治继发感染为原则。

1.立即措施 当被蠓叮咬后,立即用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溶液或氨水外搽,可大大减轻局部反应的程度。

2.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可外搽各种止痒剂,如樟脑、薄荷脑、石炭酸乙醇溶液或洗剂;亦可用1%薄荷炉甘石洗剂。当大批人员被叮咬时,可用热水浸泡。有水疱者可用2%甲紫液涂搽,以防止继发感染。有继发感染时可用蒲公英、野菊花煎汁外搽。

3.慢性期 该期治疗较困难,可选用手术切除、X线照射、电灼、激光、冷冻等疗法。亦可采用结节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每周1次,一般2~4次可治愈。选用肤疾宁贴膏或皮炎灵膏外贴亦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4.内用药物 某些被咬后症状明显的患者是由于皮肤较敏感所致,可服用抗过敏药物。对皮损广泛者可选用抗组胺制剂内用;对急性期尤以血管性水肿型,可选泼尼松内服有良好效果,常在用药1昼夜内迅速消除症状;对泛发性慢性患者可试用沙利度胺内服。对反复发作者可用人工免疫疗法进行脱敏治疗。继发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蠓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