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涅槃读音: [niè pán] 。涅槃一词在佛陀出世前,印度《奥义书》思潮就已经在使用了,原先涅槃系指回归于包含一切且常乐我净的清静梵我,这个在耆那教教义中可以看明。 而佛陀觉悟后,明白“因缘法”,对涅槃一词有新的定义和解释。
凤凰涅槃:凤凰涅槃一说出自于郭沫若先生的同名作品,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并没有凤凰会浴火重生的说法。郭沫若先生所作诗歌《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其实是指西方传说中的不死鸟菲尼克斯,虽然郭沫若先生将不死鸟菲尼克斯翻译为凤凰,但两者本质完全不同。
1、 涅槃是修证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证结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种涅槃可为修行人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
2、“涅槃”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第一,如来常住;第二,涅槃“常乐我净”;第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乘“涅槃”主张“真空妙有”。大乘“般若”明无我,讲 “真空”;大乘“涅槃”示真我,讲“妙有”。由于此“有”不是对立的现象之有,故称“妙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涅槃
热心网友
涅槃的拼音是niè pán。涅槃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槃,今顺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
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意译为无为、自在、不生不灭等。
佛陀降生示现成佛转*,教导弟子们才渐渐有人实证涅槃,也就是声闻四果阿罗汉、辟支佛舍寿时取证有余涅槃,也是生命的本际,而证得佛果的人,是取证无余涅槃。当有佛教持戒清净的修行者离开人世时,许多人会尊称他(她)们进入涅槃或圆寂。
扩展资料:
一、特点:
涅槃只能被亲身作证的圣人们完全理解。尚未证悟涅槃的人们至少应当知道它的三个特点。
涅槃是常,即“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无条件的存在。涅槃是乐,即由于此处无诸苦。涅槃无我,就是指涅槃不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里面没有涅槃,在涅槃里也没有我。
“入灭”、“般涅槃”、“取涅槃”不能理解为进入了某个被称为涅槃的地方或境界。涅槃并无来、去、进、出这些概念。
二、相关典籍:
1、《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佛教大小乘对涅槃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
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槃;及至身心果报也不存在,称无余涅槃。
2、《肇论》: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槃,是为有余涅槃;
3、《中论》等则以“诸法实相”为涅槃,是为无余涅槃。
4、《楞伽经》说:由 于“众生畏无我”;为了“摄引计我外道”,所以方便说有如来藏。众生迷了如 来藏,受无量苦;若悟了如来藏,便得涅槃,一切常住的,本具的清净功德,*的显发出来。
5、《阿含经》中,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回到自己的家乡,入了涅槃。他的弟子均提沙弥,如 法的火化了以后,把舍利----骨灰带回去见佛,非常的悲伤。
佛就问他:“均提 !你和尚入灭了,他无漏的戒定功德,和深广的智慧,也都过去而没有了吗”? “没有过去”。“既然生死苦灭去了,一切清净功德都不失,那何必哭呢”!这 是同于大乘涅槃,具足功德的见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涅槃
热心网友
涅槃
拼音: [niè pán]
涅槃,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指经过几年或则几十年的修养,调理自己的思想,断除大脑里面不好的思想、程序、情感,最终达到没有烦恼,超脱生死的境界,也就是无所得,无执着,随缘而不变的*境界。
热心网友
涅槃 niè pán :比喻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一种坚强的意志;也比喻一个人在漫长的时间里 ,经历了人世间的苦痛后,从浮躁、消沉、死灰一般变得成熟、稳重而坚强。
热心网友
涅槃读作nie四声pan二声,一般指的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