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5:0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6:21
80年代的独生子女逐渐成为了家长,因为从小自己的父母就养育一个孩子,我们没有看到父母如何去养育别人,也没有好好感受父母的爱,所以当我们成为家长之后,想把我们小时候缺失的部分都要弥补回来。我们看育儿书、泡论坛、加群听课,我们希望不断的提升自己,不要在养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留有遗憾。
但这个信息的社会让我们迷茫,有的书籍会说让孩子提早认字,有的书籍又会说认识字早了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有的育儿课会告诉家长孩子吃手是口欲期,有的专家又会说孩子吃手是焦虑。很多很多的信息让我们纠结、矛盾,即使是在职场上身经百战的人当成为家长之后也会在很多时候不知所措,会焦虑孩子入园入学、成长、学习、沟通等很多方面。
作为一个俩孩儿的妈妈,在25岁就开始研读各种育儿书籍,组织过孩子们的读书会,教授过孩子和家长思维导图课程,自己也参加过各种育儿培训。一路走来,我会发现每个孩子都不同,同时也意识到其实每个家长也是不同的,而且每个家庭氛围也是不同的,种种的不同就意味着作为家长的我们要根据我们自己的特点去选取育儿信息,一定要适用于自己。
我能够逐渐从育儿书中汲取自己所需,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家孩子的育儿观,是通过阅读以下七本书来调整自己,成为一个不纠结、有办法的妈妈。
01 《爱和自由》
当妈妈已经过了孕期初期的不适之后,每天怀着喜悦的心情等待着新生儿降临的那段时间,家长们就会在脑中开始畅想未来如何养育这个孩子。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家长,从小被父母、老师管教,我们期待着能给予我们自己孩子充分的爱。
但是当了家长之后,我们就会面对很多困惑。比如当孩子把东西放到嘴里,家里的老人就会吓唬孩子,到底要不要让孩子用嘴去感受呢?为什么孩子喜欢让妈妈一晚上反复讲一本书呢?我们应该怎样让孩子守纪律,而不是在教室活蹦乱跳呢?这些都不是家长用一个爱字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懂得孩子的发展规律,要知道如何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让他们真正在自由的氛围中成长。
作者孙瑞雪是中国蒙氏教育的带头人,《爱和自由》这本书是在她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本书。有成千上万个孩子的观察基础,观察样本的基数绝对大才会发现孩子发展的规律。这本书绝不是让家长去放任不管自己的孩子,而是去了解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探询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就像自由和纪律这章,会告诉家长: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当然看《爱和自由》这本书的时候,最好配合着作者的另一本书《捕捉儿童敏感期》(http://item.jd.com/11240077.html),这本书从0岁-2岁半、2岁半-3岁、4岁-5岁、5岁-6岁以及6岁以上这5个阶段来分别描述儿童的敏感期,有很多我们*对于孩子行为的种种不理解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02 《给孩子自由》
80年代的我们这代人正好经历了中西观念融合,我们身处中国,却可以通过新闻、书籍了解了国外的教育观念,我们向往自己的孩子也能够自由发展、不被中国的教育*所束缚。那么小巫所写的《给孩子自由》这本书正好描述了中西理念冲撞下的早教。
在我们有了自己孩子之后,用不用尿不湿都成为了我们纠结的一个问题。周围的人经常说用尿不湿影响孩子发育,应该把尿,而我们又不想孩子用尿布使孩子红*或者是成天陷在洗尿布的痛苦中。还有经常有人会说6个月之后就可以给孩子断奶,6个月之后母乳就没有营养了,而家里的老人会说多多喂母乳,孩子身体棒。有了孩子之后类似的争论之声没完没了,作为年轻的父母成天在这些真理的讨论中自我挣扎。
《给孩子自由》这本书的作者因为是*婚姻,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中西不同的养育方法。看完这本书之后,相信有很多家长不会完全赞成,但是就是因为她的这些不同的描述,让家长去发现不同,去探究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样,适用于什么样的方法。可能作者会说孩子中午不睡觉是可以的,但是对于有的小朋友来说中午睡觉是必须的,那家长就要通过看书去思考什么方式最适合自己家的孩子。
任何一本养育孩子的书提到“自由”二字,作为家长的我们就要意识到一定要在书中去找寻“自由”的前提是什么,怎么才能给孩子自由,绝不是放任不管。
03 《魔法岁月》l
这本书是影响三代妈妈的育儿圣经,畅销美国50年,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了解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作为新手家长,从来没有人给过培训,也从来没有机构可以让我们先进行实习,然后再上岗。猛然间就有个小生命需要我们去呵护、去照顾、去教育。所以家长非常需要有一本从当前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角度考虑育儿问题的书。
如果说其他的育儿书是让家长去了解孩子的具体行为,了解育儿这件事冰山模型上面的部分,那么《魔法岁月》这本书就是去探询冰山下面的部分,去剖析孩子的精神生活,从儿童发展规律和社会文化习惯中,总结出养育孩子的原则。
尤其喜欢这本书“与文明格格不入”这章,解答:宝宝哭了,抱还是不抱、按需喂养还是按时喂养、理解宝宝的分离忧虑、父母是规则的制定者、开始排便训练。这些都是新生儿父母必须掌握的知识。每一部分都是通过案例和大量的实验告诉家长什么时间做什么以及到底要如何做。
在书中第四幕“最后的魔法”中也用科学的方法阐述了三方面在国内育儿书中很少讲到的内容,包括“爱上”爸爸或妈妈、应该满足孩子对性的多少好奇心以及良知并非与生俱来。相信很多父母可以通过这本教科书式的育儿书去辩证的思考怎么养育自己的孩子。
04《朗读手册》
喜欢这本书的副标题——大声为孩子读书吧,谈到育儿就不得不说到孩子的阅读。相信只要是稍微大点孩子的家长都会发现阅读对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除了吃喝拉撒,就只有阅读是重中之重了。
我自己有两个孩子,在我大女儿小的时候我还组织过好多场宝宝读书会,作为一个资深的带领宝宝们读书的妈妈,《朗读手册》是我强烈推荐的一本书。
书中告诉了家长为什么要朗读、何时开始朗读以及如何朗读等家长急需知道的内容。而且书的后面附有朗读书目,这个朗读书目是邀请了国内儿童阅读方面的专家——红泥巴读书会俱乐部创始人阿甲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王林老师,为中国孩子开出的一份朗读书目。
他们推荐的绘本书目是我接触绘本的开始,我按照书目给孩子买了《猜猜我有多爱你》、《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逃家小兔》、《彩虹色的花》、《火了100万次的猫》等超过上百本的绘本,每天跟女儿度过美好的阅读时光。后来随着女儿的年龄增长,我还是按照这本书中所说坚持大声为孩子读书,当她认字之后,我还是为她读了《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样有意思的书籍,每天晚上我和女儿都是在欢乐的朗读声中度过。
亲子共读是最好的育儿方式,不仅增进家长和孩子的关系,而且家长富有感情的朗读和对这些书深层次的理解会传递给孩子,这些终将成为孩子毕生的财富。
05 《来吧孩子》
这是著名作家池莉写的一本书,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呢?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关注点不再是以前关心的吃喝拉撒,而是会关心孩子的学习、技能,我们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我们会逐渐忘了曾经信誓旦旦的说我就要让孩子自由,我们什么都不学,只要孩子快乐就好!
但我们终究会敌不过现实的环境,看到别人的孩子学习钢琴、美术、舞蹈、数学等等,我们也会着急,我们总是不自觉的比来比去。我也有过这种心情,尤其是孩子到了4岁的时候,也就是很多培训班可以接收的年龄,我会焦虑到底让孩子学什么呢?学习哪些会对将来有用呢?
多亏在那段时间让我看到了《来吧孩子》这本书,让我焦虑的心情一下子平复了很多。这是一个普通妈妈而不是教育专家写的纪实书籍,是很自然的把对女儿的爱通过文字描述出来。每个妈妈的担心都会在书中找到,比如面对孩子天生的性格弱点、迈好走进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园、忽然遭遇初中改制、一所可心合意的中学等等。
这本书真的不是说教类的书籍,而是让我们去感受作者与女儿一起经历、一起奋斗、一起适应的过程。最主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描述孩子低年龄段时期的事情,而是把时间拉长,让我们去感受一个女孩成长的过程。当我们看到池莉的女儿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摄影、喜欢国外学校的教育、敢于去探索陌生的城市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焦虑的心会平复下来,当我们陪伴着自己的孩子一同成长的时候,任何困难、任何坎坷、任何波折都是我们与孩子最最真贵的!
06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我相信每个妈妈都希望是好妈妈,那么好妈妈的标准是什么样呢?尹建莉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简单又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这本书绝对是每个家长必读书籍之一。
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开始就一下子解决了很多家长的问题,打针这件事我就是完全按照作者的方法来做的。在我女儿小的时候去医院打针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确告诉她会疼,但是她可以感受一下其实还是可以忍受的,经过了几次之后,我的女儿就再没有害怕的情绪出现,而且后来大一些之后,就连大人都不能喝的藿香正气水她也能忍受喝下去。
这本书还有另一部分重点就是告诉有上学孩子的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书中提出了“不配”才能培养好习惯、不写“暴力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考好了不奖励等小方法,看完之后让家长们豁然开朗,其实做个好家长也不是很难,只要用心,总会解决孩子学习上的困难。
真心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够阅读这本书籍,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做家长得有做家长的智慧。家长掌握着孩子的命运。任何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做起。
07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沟通就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方面家长岁数逐渐增大,与孩子之间的思想分歧愈加明显,另一方面孩子也逐渐步入各种敏感期、青春期。当作为家长的我们已经不能用语言去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很多问题就会呈现出来。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就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家长一定要遵照作者提出的方法去练习,把这些方法融入到平时的沟通当中。
这本书每一章都会介绍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包括: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种方法;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五种方法;
代替惩罚的七种方法;
鼓励孩子自立的六种方法;
夸奖孩子的三种方法;
让孩子从固定角色中出来的六种方法。
通过书中介绍的方法,以及自己在家中进行练习,并记录下来自己的答案之后,沟通的成果就会逐渐呈现出来。通过这些实践,才能真正把书中的内容和技巧转化成家长自己的育儿方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6:22
我是个普通人,第一次怀孕没事去蹭听儿童心理课,收获非常大,专门写了一篇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直接影响发展的八个技能(父母必读)
为了理解发展的意义,我们必须明白导致发展变化的两个重要过程:成熟和学习。即影响我们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基因遗传和模因遗传。
一个是成熟,指个体按照遗传基因(基因是怀孕时父母传递给孩子的遗传物质)中预先设定的生物程序的发展。成熟也要对人心理变化负一定的责任,这些心理变化包括日渐增长的注意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人的思想或情感的理解能力等。
第二个关键的发展过程是学习。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相对持久的变化。我们大多数人的能力和习惯不是作为大自然宏伟计划的一部分而简单按程序发展的,而常常是通过观察父母、老师、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或与他人或他们交往,以及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学习,并用新的方式去感觉、思考和行动。
大多数发展变化是成熟和学习的共同产物,由基因和模因共同决定。
我真正开始考虑如何与孩子相处的问题,是看《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父母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最近很多家长问我怎么能让孩子自主学习?有没有适合孩子读的学习的书、培训班、培训机构推荐?嗨!我真的只能回复“嗨!”
孩子是你自己的,学习是决定他(她)一辈子的大事,怎么可能你给孩子买本书、报个培训班就解决了呢?!真的这么容易解决,那谁还为了学习成绩着急呀?做家长是我们有孩子的人,这辈子最重要的职业之一,我们生育一个孩子,不光要让他吃饱穿暖,还要教会他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本事,教会他幸福的能力。
一、观察
孩子2个月以后,就开始会观察大人的脸色,会哄大人高兴。9个月开始孩子进入生活自理能力学习的黄金时期,我家孩子都是10个月开始学习自己吃饭,我周围的很多人都觉得这太早了!可是当我带孩子出去吃饭,他们发现才一岁多的孩子,已经能自己坐在旁边用勺子吃饭、喝汤。我完全不用追着喂的时候,他们都沉默了。孩子3岁上幼儿园,很多家长有分离焦虑,怕孩子吃不好、睡不好、穿不好衣服。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参见《发展心理学》)很清楚的表明,孩子在2岁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大人的行为完成生活自理,而且通过这些学习,他们还会得到很多成就感,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你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观察你的行为,我妈妈教孩子吃饭的时候,总是会边说边示范“你看姥姥怎么吃饭的,举起勺子,低头!喝进去了吧!”孩子注意看几次,模仿几次就学会了,成功以后,自己会高兴的哈哈笑。吃饭对她来说就是快乐的,是件愉快的事。每次吃饭会自己要求穿罩衣,搬儿童座椅。
通过观察学会吃饭、上厕所、穿衣服等基本生活技能以后,她还会举一反三的观察其他的事情。你会发现她的学习能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春节的时候在饭店用炖盅喝汤,她意识到这和她平时用的儿童碗不一样,她先看大人怎么用,然后认真的把炖盅里的东西挑干净,捧起炖盅一饮而尽!喝完让人看看空炖盅。
现在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买桥梁书、上桥梁班。其实等到孩子3岁幼儿园以后,家长就可以带孩子观察小动物、昆虫、植物,这些就能培养孩子注意力集中、记忆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这些就足够孩子在小学学习中游刃有余的完成学习任务。
初期可以试点简单的,养个小动物,小朋友对这些有兴趣,很容易安静下来观察。如果嫌养这些家里脏,可以直接观察户外的小动物,我妈在小侄子小时候,常带他去观察小区里流浪猫教小猫抓老鼠,观察羊吃草,去公园里看野鸭子。
等孩子有了一点耐心,注意力开始集中了,就可以看小一点,无趣一点的昆虫,城市的孩子,可以先从绘本来,我推荐冈岛秀治的 《我们去找小昆虫》系列,我家的孩子外甥、外甥女们就是冬天的时候看这套书,在春夏出游的时候去野外找这些昆虫,孩子们集中注意力观察这些野外昆虫,然后回想自己在书上看到的细节,锻炼了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二、认知思考
2岁的孩子,开始认知能力的发展,这段时间可以给孩子选择认知颜色、形状、数字、时间、词语的认知书,也可以自己在生活中教孩子。这段时间的认知发展非常重要,很多孩子上学以后bd不分、pq不分,凹凸不分都是在这阶段,观察和认知发展的不好。
国内很多家庭愿意给孩子读故事绘本,在认知上愿意给孩子买玩具、画片。我个人推荐格温德琳娜·莱松和尼古拉·古尼的《蓬蓬猫》系列,一套五本,分别是《蓬蓬猫去上学》《蓬蓬猫过生日》《蓬蓬猫去野餐》《蓬蓬猫去动物园》《蓬蓬猫去购物》这既是故事绘本又是认知书,既能让孩子学习认知,同时也是一个逻辑培养的过程。
谈到逻辑培养,很多家长觉得非常难,其实是因为家长自身的逻辑能力就不强。蓬蓬猫这套书的优点就在于,这是一个家长和孩子共同进步的机会,共同学习逻辑的机会。我是文科生,在跟孩子一起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动的,必须把我的思考过程讲给孩子听,比如在色彩认知的那本《蓬蓬猫去上学》孩子问我怎么找到蓬蓬妈妈?我就告诉孩子因为蓬蓬猫穿绿色裙子,拿着黑色雨伞,然后我指给她,她再理解。这种逻辑分析的训练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一起的。
在不通过绘本的情况下,家长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画片教孩子认知的过程中也建议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告诉孩子。有次去参加阅读障碍课的讲座,有位老师就明确提出,很多家长图省事,给孩子买点读的认知玩具,价格昂贵不说,孩子提问,机器不会回答,孩子不主动思考,造成被动的“伸手党”模式,已经成为越来越学龄前孩子阅读障碍的诱因。
三、阅读
我反观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父母的影子,而他们在养育我和妹妹的过程中,也成为了新的自己。我妈妈跟我爸爸结婚以后,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成为了家庭妇女,但是她始终保持了阅读的习惯,看《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关于亲密关系的章节时,有个案例是妈妈跟女儿谈论什么,决定了孩子的兴趣爱好方向。在《完美母女关系的秘密》也明确提出“与他人的交流问题、缺乏自信、不断重复同样的失败、选择恋人的难题、婚姻生活的困难等,究其根本,她们所担负的各式各样的人生烦恼都与母女关系有关。”
我想我家孩子在阅读上比同龄人要更有热情,更能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跟妈妈的阅读习惯,以及她习惯让我们分享自己阅读方面的收获有着很大关系。有次我分享工具书书单,就有人说这些书是多么的无聊,看下去是需要多大的意志力。我才惊觉,如果不是母亲让我在幼年的时候就领略到阅读的快乐,让我们即使是面对工具书,也能发现其中的乐趣,我可能也会觉得这些书很无聊。
引导孩子阅读的过程同样需要技巧,我曾经写过《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六个技巧》引起广泛的共鸣,在这里补充几点。
阅读也是有方法的,很多孩子为什么不爱阅读,因为家长就“不会”阅读,我做过很多次阅读课,都发现这个问题,很多人觉得我大学都毕业,难道还不会阅读吗?听完课发现自己还真不会!如果没有时间参加阅读培训,可以看看《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这本书的第12章 增进阅读速度,第13章 提高阅读效率,学会里面的阅读方法,练习熟练后教给孩子。
除了方法,选书也很重要在孩子阅读的初期,尽量选择图文并茂,能引起孩子兴趣的书,比如著名的儿童科普书《长长小百科》系列、立体书《神秘日志》系列、《DK生物大百科》都是儿童阅读启蒙的佳品。很多家长急于求成,有的家长刚开始阅读启蒙就让孩子读世界名著,四大名著,孩子没有兴趣,他们来咨询我怎么让孩子爱上阅读,我当时就回复,这些书你恐怕自己都没兴趣吧!
四、想象力
孩子在8岁前,复述事情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自己“演绎”“夸张”的成分,这是他们还不会控制自己想象力的表现,家长在这个时候批评、指责甚至羞辱孩子都会制约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有多重要不用我强调了,我只说一点,就是联想是记忆重要的组成部分,孩子想象力的匮乏直接影响孩子对知识的记忆和梳理,这也是为什么欧洲和美国等国家非常重视孩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的培养,荣获多项童书大奖的《动物的朋友圈》很多国内家长为什么自己看不懂,就是他们对分类、联想、梳理的能力在幼年时期的发展缺陷。
当然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不是说就任凭孩子发展,家长可以在单独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帮助引导孩子还原“*”,比如小侄子在幼儿园玩,被同学推了一下,摔破了头。回来他跟我妈说,很多同学打他。我妈在晚餐后喂他吃西瓜的时候跟他聊天,问他是几个同学,他说两个。我妈说那这个不能算很多同学。问怎么打他,他说他站旋转木马前面等妈妈来接他,同学要玩旋转木马,让他起开,他刚要走,两个同学就推他,他就磕旋转木马的腿上了。我妈说这怎么能说打你呢,同学也是不小心的,下次你先说,自己马上走,赶紧就起开,不要妨碍别人。第二天那两个小孩的父母跟我妈道歉的时候,小侄子没什么障碍的就释怀了。
五、*
我嫂子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嫁到我家了,说实话这么多年,我都是个不懂事的小姑子,我从内心里觉得她笨笨的。上大学以后,有次我爸教育我,我才开始从内心尊敬她。那段时间我嫂子找了个开电梯的工作,小侄子很不放心,就跟她说“妈,您这个工作太危险,我都不放心。”我就说“对呀!找个安全点儿的工作。”我嫂子就跟小侄子说“我跟你小爸(我家这边管姑姑叫爸)不一样,我没有文化,只能干点粗活儿。你好好学习,像你小爸一样,考个好学校,有个一技之长就不用像妈一样。”
他们走了以后,我爸跟我说,你嫂子能这样,孩子就差不了!什么是成功?成功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的比自己强。小侄子这么多年学习好,名列前茅,就在于他知道,他学习能得到什么!能够过什么样的生活,他真切的感受到知识带来的财富,这些财富能帮他满足自己的*。
六、倾听
很多人认为沟通是单向的,重点在表达,重点在怎么说,其实沟通是双向的,说在点,听在心,提高速度,增加效率才是沟通高手。培养孩子沟通能力,从孩子会说话以后的“学舌”开始,要提示孩子,他要自己“学舌”,比如我带他出去看望家里世交的长辈,会提前跟他说“别忘了回家告诉姥姥。”她就会刻意的倾听大人们说话,记住大人们说话,回家复述给我妈妈。孩子话多,很多家长就会嫌贫,呵斥孩子。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沟通能力、思维逻辑的发展过程,只要引导孩子什么场合该说什么就好。
我有次带孩子出席个活动,孩子跟我说“怎么这么臭?妈妈你放屁了?”等到回来的路上,我就跟她说,我刚才真的放了个屁,你当着那么多人问我,我真的非常尴尬。你想想你不小心尿裤子的时候,我有没有当着很多人说你尿裤子了。她马上就明白了,马上就道歉了。
答案太长,发不完,剩下的部分,我更新在评论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6:23
作为高中教师和5岁儿童的爸爸,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是近代化以来的人类的主要成果。近代化过程中,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科技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人如果不学习科学,不相信科学,很难再社会上立足。
我的孩子现在是幼儿园中班,我们家长特意给孩子增加了一门课《神奇的科学》,里面有很多科学小实验,孩子特别喜欢。相信孩子会从这个时候开始对科学产生兴趣,将来走上科学之路。
科学并不是枯燥的公式和实验,科学里面有很多有趣和酷炫的东西。对于孩子,应该早点培养科学兴趣,早点孕育科学精神,科学知识也要在轻松和愉快中自主获得。
可是,社会上却有很多反科学的教育现象。
比如浙江推行的小学中医课堂,让孩子接受了很多中医中的谬论后该如何看待生物课化学课?
再比如,有的孩子从小被送进私塾,学习国学,科学被丢在一边,这些孩子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会不会也成为新一代的反智主义者?
学科学必须从小抓起,但是科学知识不是主要的,而培养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养成科学方法和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真心希望我们弘扬中华文化时,也能提高中国人的科学精神,别一提到转基因就以为是骂人呢!
有一天,中国不再有中医存废争议,不再有转基因食品谣言,不再有崔化钠之类的半文盲引领*,我们的民族才是真正崛起了!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