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0:2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1 16:23
我在非完全主动的情况下在北京最好的电影院里看完了《角斗士》。所谓非主动观赏,完全在于我对这类影片题材的不感冒,确切讲,是有心理障碍。无论是十几年前看的《斯巴达克思》,还是更早的、在奥斯卡电影史上永留青名、我却至今没看过的《宾虚》。所有描写古罗马时期奴隶生活或以此为背景的影片我都不看。因为我受不了那种野蛮血腥的色调。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所有这类影片在我心里都是一种昏黄的、压抑的、毫无希望的色调。也许你在片中看不到血,但那种压迫会时时追随着你。在一片烟尘火色中,人与人毫无选择的角斗。那里象是永远也见不到自由的阳光的。而在看完这部影片后我发现,我看到的都是美国人的古罗马,我从不知道,罗马人眼里的古罗马是什么样的。
随着电影科技的成熟,你不能不承认《角斗士》这部影片较以前的可看性要强,要更成熟和完美。但你也不得不感受更多更浓烈的美国味。
尽管主人公将军是个西班牙农民,整天念叨着打完仗该回家收麦子了,而且数得出离开家的时间,但他对待士兵、对待爱他的公主、对待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的恺撒的态度,以及对家中妻儿的思念都是美国式的人性——其实这种处理方式本身就是美国式的。
恺撒残忍的儿子继位后为讨好人民而举行庆典,在大竞技场里观看角斗士角斗。多象美国的大选呀。角斗士的主人对主人公马克西莫司说:赢得人民就是赢得自由。套在美国大选里不就是:赢得人民就是赢得选票吗。
还有*,我不了解那时的*是什么样的,但影片里的种种斗争和手段,甚至种种情节转化都是熟悉的,因为那是在很多美国片中常常看到的。
因为勇敢、智慧和善良而被公主爱,因为勇敢、智慧和善良而即使在角斗士的队伍里也被拥戴为首领,有人甘愿为他牺牲,甚至连一个8岁的孩子(偏巧他还是公主的儿子)也会一眼识别他的与众不同甚至崇拜他到希望长大成为角斗士。
但英雄是必须要死的,这样才符合美国式是真实。但死也要在伸张了正义后,尽管是从一个西班牙农民的复仇升华为为拯救古罗马而必须要伸张的正义。所以,即使身遭暗算,也会凭借一股“血战到底”的精神——一定是精神——战到最后,替人民赢得胜利,也为自己。然后,光荣而满足的死去,并得到民族英雄般的厚葬。
而且,曾经因为时世所迫背叛过他的部下,也往往会在最后、最紧要的关头助一臂之力。
这一切,你是不是特别熟悉呢?
又一个美国英雄梦。
梦工厂的技术和艺术制造出的很多镜头是相当完美的,比如片中反复出现的马克西莫司濒死状态下,存在他潜意识里的美丽家乡和可爱妻儿,象云一样流动的镜头和灰蓝的色调就是一个完美的梦。可除了这些呢?
好莱坞喜欢用远离现实的东西来赚钱,从距离上远到太空远到外星球;从时间上远到人类文明的初始;从体裁上远到动画——美国的叫卡通,全是卡通的卡通和真人与卡通混合的卡通。尤其是拿别人的事说山,反正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怎么糟改都不会跳出个元老院来反对。更因为不是自家的事,糟改过分了也不会留下千古恶名,被历史和后人唾骂。年轻是件多轻松的事啊。
我承认自己是个喜欢逃避的人,逃避各种感官痛苦(只有感官痛苦我还能选择逃避),所以我喜欢描写19世纪上流社会的电影,那已经是文明和平和的时代。我喜欢看鲜艳的色彩,看温和的对话,看浪漫伤感的情感生活。所以我喜欢所有奥斯汀的作品,喜欢《秋日传奇》,喜欢《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我看得懂那种味道。但我不知道《角斗士》想让我明白什么?我知道的是,我不喜欢美国的古罗马。
参考资料:http://bbs.cnxp.com/viewthread.php?tid=719920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1 17:41
我在非完全主动的情况下在北京最好的电影院里看完了《角斗士》。所谓非主动观赏,完全在于我对这类影片题材的不感冒,确切讲,是有心理障碍。无论是十几年前看的《斯巴达克思》,还是更早的、在奥斯卡电影史上永留青名、我却至今没看过的《宾虚》。所有描写古罗马时期奴隶生活或以此为背景的影片我都不看。因为我受不了那种野蛮血腥的色调。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所有这类影片在我心里都是一种昏黄的、压抑的、毫无希望的色调。也许你在片中看不到血,但那种压迫会时时追随着你。在一片烟尘火色中,人与人毫无选择的角斗。那里象是永远也见不到自由的阳光的。而在看完这部影片后我发现,我看到的都是美国人的古罗马,我从不知道,罗马人眼里的古罗马是什么样的。
随着电影科技的成熟,你不能不承认《角斗士》这部影片较以前的可看性要强,要更成熟和完美。但你也不得不感受更多更浓烈的美国味。
尽管主人公将军是个西班牙农民,整天念叨着打完仗该回家收麦子了,而且数得出离开家的时间,但他对待士兵、对待爱他的公主、对待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的恺撒的态度,以及对家中妻儿的思念都是美国式的人性——其实这种处理方式本身就是美国式的。
恺撒残忍的儿子继位后为讨好人民而举行庆典,在大竞技场里观看角斗士角斗。多象美国的大选呀。角斗士的主人对主人公马克西莫司说:赢得人民就是赢得自由。套在美国大选里不就是:赢得人民就是赢得选票吗。
还有*,我不了解那时的*是什么样的,但影片里的种种斗争和手段,甚至种种情节转化都是熟悉的,因为那是在很多美国片中常常看到的。
因为勇敢、智慧和善良而被公主爱,因为勇敢、智慧和善良而即使在角斗士的队伍里也被拥戴为首领,有人甘愿为他牺牲,甚至连一个8岁的孩子(偏巧他还是公主的儿子)也会一眼识别他的与众不同甚至崇拜他到希望长大成为角斗士。
但英雄是必须要死的,这样才符合美国式是真实。但死也要在伸张了正义后,尽管是从一个西班牙农民的复仇升华为为拯救古罗马而必须要伸张的正义。所以,即使身遭暗算,也会凭借一股“血战到底”的精神——一定是精神——战到最后,替人民赢得胜利,也为自己。然后,光荣而满足的死去,并得到民族英雄般的厚葬。
而且,曾经因为时世所迫背叛过他的部下,也往往会在最后、最紧要的关头助一臂之力。
这一切,你是不是特别熟悉呢?
又一个美国英雄梦。
梦工厂的技术和艺术制造出的很多镜头是相当完美的,比如片中反复出现的马克西莫司濒死状态下,存在他潜意识里的美丽家乡和可爱妻儿,象云一样流动的镜头和灰蓝的色调就是一个完美的梦。可除了这些呢?
好莱坞喜欢用远离现实的东西来赚钱,从距离上远到太空远到外星球;从时间上远到人类文明的初始;从体裁上远到动画——美国的叫卡通,全是卡通的卡通和真人与卡通混合的卡通。尤其是拿别人的事说山,反正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怎么糟改都不会跳出个元老院来反对。更因为不是自家的事,糟改过分了也不会留下千古恶名,被历史和后人唾骂。年轻是件多轻松的事啊。
我承认自己是个喜欢逃避的人,逃避各种感官痛苦(只有感官痛苦我还能选择逃避),所以我喜欢描写19世纪上流社会的电影,那已经是文明和平和的时代。我喜欢看鲜艳的色彩,看温和的对话,看浪漫伤感的情感生活。所以我喜欢所有奥斯汀的作品,喜欢《秋日传奇》,喜欢《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我看得懂那种味道。但我不知道《角斗士》想让我明白什么?我知道的是,我不喜欢美国的古罗马。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1 19:15
按照自己的规划,每周赏析一部电影,包括影片本身、电影原声大碟、影评等在内,在赏析的基础上再写出影评。之前观看汤米·李·琼斯与阿什莉·朱迪主演的《双重危机》时,我觉得规划是合理可行的,因为《双重危机》使自己*澎湃,浮想连翩,感觉这些对自己来说真是太容易了,因为这是一个“享受-创作”的过程,毫不费力,一点也不矫揉造作,感觉是因为情绪太饱满而“溢出”的结果,并非“目标设定与达成”的功利过程。可是这种感觉在我赏析由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罗素·克洛、杰昆·费尼克斯、康妮·尼尔森主演的《角斗士》时,忽然消失了。以至于我连影评的标题都没有办法抽象出来,只能写做《关于〈角斗士〉》,因为我已经决定,《角斗士》的影评我不再坚持了,在此,我只想讨论自己关于影评的一些初步的想法,以及对于本片的一点感受。
要写好影评,需要把握好哪些因素呢?
我觉得,首先要对影片本身所表达的内容有深刻的把握与了解。真实再现生活现实及历史的影片事实上应该是不存在的。艺术表现的真实“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无可厚非,因为艺术需要通过概括、抽象、组合等方式来提升素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进而表现依附于现实及历史事件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对于观众个体来说,他(她)所接触的事实其实已经是经过提炼与提升的艺术化的事实,是影片各构成元素所表达的内容——剧情。要想真正把握、了解影片所表达的内容,其实需要观众具有“还原功能”的眼光,具体来说,需要具体了解影片表达内容的现实素材。《角斗士》写的是古罗马的一段历史,写的是“专治”向“共和”转化的一些关键历史事件,通过这些事件进而展现人类的一些本质的属性,至少我是这么看的。尽管影片最后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正义战胜了*,美好取代了丑陋,自由裁决了专治;但是它还是含蓄的表达了人类本身的复杂属性,人类在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的时候,总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不由得又让我想到了《双重危机》所体现的主题,也再一次让我领悟到了美好事物本身所蕴涵的悲*彩。我已经日益感觉到自己的浅薄,对于中国历史都可以用“白痴”来形容我的了解程度,对于世界历史,对于古代罗马,我更加是一无所知的。所幸的是在我的书橱中有一本古代罗马皇帝的著作:《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哲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朱汝庆译,翻译的是由英国学者杰里米·柯里尔自希腊文译出的英译本),如果没有重大失误的话,本片所描写的指挥征服日尔曼人宏大战役的皇帝马卡斯·奥里勒斯,即《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在这本书的前言部分《关于马可·奥勒留》中,简单介绍了这位古罗马皇帝的生平事迹,从中我可以了解到,他是因为饱经忧患和疲劳,心力交瘁而亡的,并非死于其子的谋杀;另外,篡位者也只是一位他所亲信的将军——阿维第乌斯·卡西乌斯——古罗马帝国东部的总督,在叙利亚兴兵反叛,意欲夺取皇帝的宝座,但叛乱很快以失败告终,阿维第乌斯被自己的部署杀死,而马西墨斯,由罗素·克罗主演的主角,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从马可·奥勒留的生平介绍中我也可以了解到他所在的时代远比影片所表现的更为严重荒蛮、辽远、*而宏大,影片只是撷取了历史的若干片段,通过虚构与整合,艺术的再现了历史,通过这段历史来表现编剧与导演心中的价值观。而对现实与历史事件本身的挖掘决定于编剧与导演本身的素养,它是否是真实的?它是否具备普适价值?它是否是现时世界所需要的?对应这些思考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影片的商业化与世俗化,它并不应该承担需要传承人类精神文明的崇高义务。关于这些方面的深层思考,我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其次,需要懂得影片的表达方式,影片本身的拍摄与制作方式,所运用的画面、音乐、语言因素等。从小看过的电影、电视无法一一回想,但事实是,自己从未受过任何的专业训练,只能凭借本身的感性来进行简单的评估。这部影片的质感在我看来是很不错的,我很清楚,自己在这方面是没有任何素养的,无法清楚的了解各种拍摄手法、剪辑技巧及具体的作用,但我能够感受画面所能给我带来的历史的厚重感,它的色彩的应用明显的与沉重而宏大的主题遥相呼应,让人在隐约的不安中感受到熙微的希望之光;尤其是音乐是我所不能忘怀的,以至于我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从网络上搜寻并下载它的原声大碟,并第一次开始对我从未了解的Hans Zimmer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又一次感觉到了自己的肤浅。我并不厚此薄彼,并不妄自菲薄,我对流行音乐的关注已经是我生命中的一种习惯了,但是对于非主流音乐还是第一次从《角斗士》的原声大碟中开始领悟的,足可以用惊艳两字来形容。片尾曲《Now we are free》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优美旋律的感观享受,更多的是心灵的悸动,让我在一次又一次欣赏中感受到了自由的伟大力量,感受到人类对于美好事物追寻的执着与坚忍不拔。
再次,需要了解编剧的出发点,导演的匠心与立意,演员的演绎时的领悟。我想,在这里我还是不要继续写下去了,因为在《角斗士》这部电影面前,我觉得自己还是保持一名普通观众的快乐比较合适。
对于电影的探索之门,因为自己病假期间的若干悠闲已然在我面前缓缓打开。一部电影,可能是基于商业利润渴求的简单理由而诞生的,但它所必须采纳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所选择的现实与历史事件决定了它介乎世俗和艺术的双重性质;而一部电影并不因为我已经看过,已经品位过,已经评论过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有的东西是需要用一辈子来学习的。
这是现在我关于《角斗士》及影评的一点肤浅看法。
参考资料:http://terry050709.bokee.com/2241454.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1 21:07
要写好影评,需要把握好哪些因素呢?
我觉得,首先要对影片本身所表达的内容有深刻的把握与了解。真实再现生活现实及历史的影片事实上应该是不存在的。艺术表现的真实“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无可厚非,因为艺术需要通过概括、抽象、组合等方式来提升素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进而表现依附于现实及历史事件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对于观众个体来说,他(她)所接触的事实其实已经是经过提炼与提升的艺术化的事实,是影片各构成元素所表达的内容——剧情。要想真正把握、了解影片所表达的内容,其实需要观众具有“还原功能”的眼光,具体来说,需要具体了解影片表达内容的现实素材。《角斗士》写的是古罗马的一段历史,写的是“专治”向“共和”转化的一些关键历史事件,通过这些事件进而展现人类的一些本质的属性,至少我是这么看的。尽管影片最后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正义战胜了*,美好取代了丑陋,自由裁决了专治;但是它还是含蓄的表达了人类本身的复杂属性,人类在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的时候,总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不由得又让我想到了《双重危机》所体现的主题,也再一次让我领悟到了美好事物本身所蕴涵的悲*彩。我已经日益感觉到自己的浅薄,对于中国历史都可以用“白痴”来形容我的了解程度,对于世界历史,对于古代罗马,我更加是一无所知的。所幸的是在我的书橱中有一本古代罗马皇帝的著作:《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哲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朱汝庆译,翻译的是由英国学者杰里米·柯里尔自希腊文译出的英译本),如果没有重大失误的话,本片所描写的指挥征服日尔曼人宏大战役的皇帝马卡斯·奥里勒斯,即《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在这本书的前言部分《关于马可·奥勒留》中,简单介绍了这位古罗马皇帝的生平事迹,从中我可以了解到,他是因为饱经忧患和疲劳,心力交瘁而亡的,并非死于其子的谋杀;另外,篡位者也只是一位他所亲信的将军——阿维第乌斯·卡西乌斯——古罗马帝国东部的总督,在叙利亚兴兵反叛,意欲夺取皇帝的宝座,但叛乱很快以失败告终,阿维第乌斯被自己的部署杀死,而马西墨斯,由罗素·克罗主演的主角,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从马可·奥勒留的生平介绍中我也可以了解到他所在的时代远比影片所表现的更为严重荒蛮、辽远、*而宏大,影片只是撷取了历史的若干片段,通过虚构与整合,艺术的再现了历史,通过这段历史来表现编剧与导演心中的价值观。而对现实与历史事件本身的挖掘决定于编剧与导演本身的素养,它是否是真实的?它是否具备普适价值?它是否是现时世界所需要的?对应这些思考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影片的商业化与世俗化,它并不应该承担需要传承人类精神文明的崇高义务。关于这些方面的深层思考,我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其次,需要懂得影片的表达方式,影片本身的拍摄与制作方式,所运用的画面、音乐、语言因素等。从小看过的电影、电视无法一一回想,但事实是,自己从未受过任何的专业训练,只能凭借本身的感性来进行简单的评估。这部影片的质感在我看来是很不错的,我很清楚,自己在这方面是没有任何素养的,无法清楚的了解各种拍摄手法、剪辑技巧及具体的作用,但我能够感受画面所能给我带来的历史的厚重感,它的色彩的应用明显的与沉重而宏大的主题遥相呼应,让人在隐约的不安中感受到熙微的希望之光;尤其是音乐是我所不能忘怀的,以至于我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从网络上搜寻并下载它的原声大碟,并第一次开始对我从未了解的Hans Zimmer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又一次感觉到了自己的肤浅。我并不厚此薄彼,并不妄自菲薄,我对流行音乐的关注已经是我生命中的一种习惯了,但是对于非主流音乐还是第一次从《角斗士》的原声大碟中开始领悟的,足可以用惊艳两字来形容。片尾曲《Now we are free》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优美旋律的感观享受,更多的是心灵的悸动,让我在一次又一次欣赏中感受到了自由的伟大力量,感受到人类对于美好事物追寻的执着与坚忍不拔。
再次,需要了解编剧的出发点,导演的匠心与立意,演员的演绎时的领悟。我想,在这里我还是不要继续写下去了,因为在《角斗士》这部电影面前,我觉得自己还是保持一名普通观众的快乐比较合适。
对于电影的探索之门,因为自己病假期间的若干悠闲已然在我面前缓缓打开。一部电影,可能是基于商业利润渴求的简单理由而诞生的,但它所必须采纳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所选择的现实与历史事件决定了它介乎世俗和艺术的双重性质;而一部电影并不因为我已经看过,已经品位过,已经评论过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有的东西是需要用一辈子来学习的。
这是现在我关于《角斗士》及影评的一点肤浅看法。
好象在《抢救雷恩大兵》成为战争写实电影的新指针之后,每每一看到有涉及血腥打斗场面的片子,就忍不住想把它拿来跟《抢》片对照;像《U-571》,还有《角斗士》。当然,《抢》片所立下的里程碑并没有那么容易被超越,史蒂芬·史匹柏作品的宏大气象也很难被复制,只是我却隐隐感觉这种写实性的杀戮或战争电影在好莱坞会越来越普遍。 《角斗士》有点像是许多经典电影的混合:有近似《抢救雷恩大兵》的写实战争场面,有《英雄本色》中的史诗气氛。片子里几个战争场面非常结实,色彩鲜明夺目,画面壮丽而动人,那凌晨里战马的喧嚣翻腾、草原上重压着的愁云惨雾、穿金戴甲的战士们吆喝着砍杀敌人,整个大屏幕上燃烧着熊熊烈焰、飘忽着煞煞风响,如梦似幻的古战场被《异形》导演瑞德利·史考特精致再现,可说是难得一见的视觉震撼,还颇有点王家卫在《东邪西毒》里营造的飘忽气氛。而电影一开始的那场战役,时间少说也持续了十来分钟,近身肉搏、刀剑铿锵、风云变色、尸横遍野,让人不联想到《抢救雷恩大兵》都难。 然而我并不愿意把《神鬼战士》归为一部「史诗电影」,因为在情节上它没有讲到多少古罗马帝国的历史,这部电影其实就跟它的片名一样,充其量只能说是把背景设置在那个年代,描述当时罗马竞技场上一个战士的故事。战士名叫麦柯希穆,是罗马帝国的大将军,在战场上无往不利,很得老皇帝马可仕的看重,甚至想传位给他。皇储康莫德斯不甘心,运用手段害得麦柯希穆家破人亡,麦柯希穆自己虽然死里逃生,却沦为奴隶,被训练为罗马竞技场的斗士。电影后半段就已跟历史背景没多大关系,而把重心放在麦柯希穆身为一个战士的表现,以计算机科技复制出古罗马的街道和竞技场宏伟的外观,并且花了大量时间在战士搏斗的过程里,紧张刺激的程度几乎可比职业摔角竞赛,只不过还多了鲜血四溅的暴力与杀戮。 平心而论,这部电影在拍摄技巧上着实令人叹为观止,除了战斗的精彩描写,导演还在许多段落放进壮丽的大自然景观,不仅呈现出亘古的史诗氛围,同时还暗示着落拓英雄的坎坷遭遇,像原野上一条绵延不绝的小路,杳杳不见尽头。而作为一部所谓的历史电影,《角斗士》也没有让喜爱古装片的观众失望,片中的盔甲、武器、马具,以及*真的时代布景等,都让我回想起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所看到古罗马遗物,激起思古之幽情。 然而拍摄一部娱乐性高的古装电影,毕竟跟拍史诗作品不一样,《角斗士》之所以只能算是好看的历史电影,而不是史诗巨构,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乏善可陈的剧情发展,以及交代不清的人际关系锁炼,完全失去历史情节应有的缜密架构,以致于到最后沦为单一人物性格的平板描写,顶多只像是一首罗马竞技场上的英雄悲歌,在空旷的历史长野上无力地嘶喊。对照其精湛的拍摄水准,这种剧情上的缺失十分可惜,如果能有再细微精准一点的故事,取代略嫌超重的竞技打斗场面,这部电影必然会更好看。 主角澳洲性格男星罗素克洛,不久前才以《惊爆内幕》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很多人应该对他在该片中那既畏缩又沉静的角色印象深刻。而《角斗士》里的麦柯希穆也有不爱说话的特质,同时包括了军人的纪律性以及对家庭的眷恋,是一个把大部分情感都压抑在心底、外强内弱的英雄典型,由罗素克洛演来可说是驾轻就熟,光看他深邃却脆弱的眼神,就能深深敲击观众的心。电影里每当麦柯希穆要跟人决斗之前,都会蹲下来抓起一把土到嘴边轻吻。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当时的习俗,但那诚敬的神情却能令人感动莫名。角斗士其实既不是神也不像鬼,他只是一个跟命运搏斗的勇士,一个在大时代里染满悲剧色彩的末路英雄。
http://www.combust.cn/cgi-bin/topic.cgi?forum=22&topic=28
参考资料:http://terry050709.bokee.com/2241454.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1 23:15
都是你抄我,我抄你的,没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