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4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3:44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或癔症型人格障碍,女性较多见。男性癔症性人格表现也没有不同于女性的特征,但年龄多在25岁以下,此型人格障碍以人格的过分感情化,以夸张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征,患病率为2.1%-3%。表演型人格障碍与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一样被定义为终身持久状态,故可预料其难以发生变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3:45
你曾梦想过功成名就、受人瞩目吗?
八成是想过的,鲜花掌声围绕的日子,多数人是喜欢的。那你想每天都生活在聚光灯下,时时刻刻成为众人的焦点吗?
恐怕是不想的,奔波劳碌之余,谁不想有个安稳日子、回归宁静呢?
但我也知道,确实有一部分人,一刻也忍受不了被人忽视,每时每刻都在用夸张的行为、语言和情感进行着表演,他们,是有着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人。
外表看上去比较有魅力,语言和行为常常过分夸张,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就是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的显着特征,简而言之,这种人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一场夸张的演出。
除此之外,也有人说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延迟满足的能力很弱。
在这里简单地说一下什么是延迟满足能力。
关于延迟满足,国外有个经典的实验,大人把孩子带到一间屋子里玩耍,之后拿出一块儿糖放到桌子上,然后告诉孩子他(她)要出去十分钟,并且叮嘱孩子不准吃掉这块儿糖,而且如果在他回来之前孩子没有吃这块儿糖,那么作为奖励,他回来后孩子将得到两块儿糖,相反,如果在这期间孩子已经把糖吃了,那么便不再会有另外一块儿糖了。说完,大人转身,把门一关,留下孩子自己在房间,眼巴巴地望着桌上的糖果。
想想我们自己的童年吧,对于孩子,一块糖的*已经足够大。
所以对于在不*间内参与这个实验的所有孩子来说,吃还是不吃,这绝对是个问题。
其实在小家伙们纠结的时候,房间里的监控镜头记录着他们的一切,他们究竟有没有动这块糖,挣扎了多久才偷吃了糖,全都一一记录在内。
估计现在不需我多言,你也知道什么是延迟满足能力了。是的,通俗来说,当*摆在眼前,你能忍的时间越久,你的延迟满足能力就越强。
为什么有人会一直不遗余力地时刻表演着呢?
表演型人格障碍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很遗憾,目前心理学界的研究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依旧可以本着凡事有果必有因的原则来推测和理解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
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儿童早期的经历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影响直到成年都很难改变。心理学家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来揭示一个人早期的经历对其人格形成的影响。
通常来讲,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未满足的情绪会在成年后通过略显扭曲的形式进行表达。于是乎有些心理学家这样认为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原因是童年时期情感的相对空虚,导致了成年时期情感的过度表达。
换句话说,因为小时候得不到应有的关注,长大后就用夸张的好像表演一样的言行来吸引别人的注意,期待得到别人的赞许。
各种异常的心理现象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一个人早期的经历有多么重要,父母对儿童的合理关注和关怀有多么重要!
现在我们对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的过去(儿童期的成因)和现在(成年后的表现)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扩展阅读:什么是表演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