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7: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6:13
区内太古宙岩石地层仅见有前长城系敦煌岩群(ArDH),为本区最为古老的结晶基底。这套变质岩地层主要出露在塔里木板块北缘的白墩子-石板墩-西涧泉子-黄尖丘-穿山驯一带,同时在柳园和三个井以南也有零星出露。敦煌群最初由孙健初创名于三危山,为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A、B、C、D四个岩组。A组由斜长片麻岩、眼球状混合岩、黑云石英片岩夹条带状混合岩组成;B组由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夹大理岩、二云石英片岩及少量石英岩透镜体组成;C组由角闪斜长片岩、条带状或混合混合岩夹石英片岩及少许石英岩等组成;D组由流纹岩、中性火山岩、石英岩及云母石英片岩组成,各岩组之间呈整合接触关系(甘肃省地质矿产局,19)。原岩恢复表明,敦煌群变质岩的原岩组成十分复杂,主要为*拉斑玄武岩、中基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等(甘肃省地质矿产局,19;聂凤军等,2002a)。梅华林等(1997)认为变质程度较深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由于遭受强烈的变质改造,不宜采用传统的地层学分析方法进行群、组划分,而应首先进行岩石-构造区的划分,同一岩石-构造区具有相对均一的岩石组合、变质程度、变质类型、年代及地球化学特征。按此原则,将敦煌-北山早前寒武纪岩石划分为敦煌太古宙杂岩区、北山南带早元古代剪切构造区和北山北带早元古代-太古宙杂岩区。其中,敦煌太古宙杂岩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太古宙TTG岩系和孔兹岩系(于海峰,1998b)。
由于敦煌岩群的形成时代是本区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重要内容,因此许多学者对敦煌岩群的形成年代开展了测定工作(聂凤军等,2002a;梅华林,1998;许敬龙等,1997;李志琛,1994)。据李志琛(1994)报道,在1:50000红柳峡幅的红柳峡一带和1:50000土达坂幅掉石沟一带的斜长角闪岩中分别获得了Sm-Nd等时线年龄值2935.59±23.83 Ma和2946.95±11.7 Ma,在1:50000旧井幅和四十里井幅大口子一带的斜长角闪岩中获得了Sm-Nd等时线年龄值为2949.54±47 Ma和2956.53±38 Ma。梅华林等(1998)在红柳峡地区水峡口英云闪长岩中获得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670±12 Ma和Sm-Nd模式年龄为2680Ma。聂凤军等(2002a)对安西县城南20km的敦煌群中的基性火山岩进行Sm-Nd年龄测定,获得等时线年龄为2660±13 Ma,与梅华林等(1998)获得的数据较为接近,同时在同一地点采集的其他类型的岩石样品中还获得了2950、2500、1170 Ma等年龄段的Sm-Nd模式年龄,说明该区前寒武纪经历多期壳幔分异事件。上述同位素年龄数据表明,敦煌地块至少在2950 Ma前就有新生地壳物质添加,并且构成了本区的太古宙结晶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