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湖论坛嘉宾观点回顾 | 杨天亮:基于第一性原理重构学校

2024-12-28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2024年12月19-20日,以“明势·谋道·向未来”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民办教育西湖论坛,在杭州暗香瑞莱克斯大酒店圆满落幕,近5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办学校董事长、校长,省级、市级教育行业协会领导,教育专家以及民办教育的提供商、服务商等与会者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民办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为安徽省阜南亲情学校总校长、山东省菏泽行健中学总校长杨天亮在论坛上的演讲,组委会稍作润色和删减,并经由杨天亮校长审阅。

我们学校是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店孜乡,是一所乡镇高中,地理位置相对欠佳,离市区、县城大概40分钟的路程。我们的生源质量也比较薄弱,在全县8所高中里,3所省示范高中率先进行第一批次招生,我校与其他4所学校处于第二批次招生,生源名次大多在2000多名至4000多名之间,且教师流动性较大。再加上,公立学校自从2015、16年进行寄宿制改革,成绩稳步提升,我校成绩却略有下滑。我们面临着严峻抉择,是在沉默中倒下,还是在变革中涅槃?我们选择了换道竞争之路。

2017年,我们学校针对高一学生开始改革,初期动用大量的年轻老师,当时的高三生一本达线率和本科达线率一度下降。等到2020年,这批高一学生步入高三阶段,情况出现转机,一本达线率达到40%,当年也有一名学生考入清华,往后成绩一直在向上提升。2024年,一本达线率达到74.3%,二本达线率为94.2%,这三年的县理科状元也都在我们学校,今年更是有一名学生考上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

其实这些成绩,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好的学生,而在于我们有好的想法,换一个思路去想怎么培养他?

首先是第一性原理。这是众多知名企业家,包括马斯克曾提到的,意思是要站在更基础的维度去看一件事。如果说从教育要素进行分析,教育包括好生源、好老师以及好管理,但是这几样都是有限的。长此来说,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式,站在教育之外看教育,对这些要素进行拆解、重构、升级。那怎么去拆解?

我校没有好学生,没有好老师,管理能力可能没有那么强,那我能不能把这些学生变成好学生?能不能把老师变成好老师?能不能用科学赋能管理,并用艺术去发挥?

那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薄弱学生?好学生有三个要点,一学得会、二愿意学、三服从管理,薄弱学生则反之。那学校到底要怎么做呢?

其一,关注学生为什么学不会?如果我是一名20分的学生,老师讲的是七八十分的水平,学生听不懂,其实是很痛苦的。但如果学生自己学,很可能他学得很慢,但是从20分到25分,25分到30分,30分到35分,到了高考,他才到60分,但其实已经够了。我们学校每一位学生都有平板电脑。在新授课阶段,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去学,学习方式是比较自由,他每一节课都有学习,就会有进步,进步促进进化,他慢慢的变得爱上学习,或者至少不讨厌学习。

其实我经常拿一桌菜举例,这个菜很丰盛,无论谁去吃这个菜,都没问题。但是只要我说,大家必须按照编号吃,吃错一次,罚酒一壶,这桌菜怎么吃都感觉不香。想一想我们的教育比这更残酷。

假如说,编号1代表语文,2代表数学,3代表英语,4代表物理,我们的教育相当于:“大家打开物理课本,看一下例题1,看完例题1之后,我们做一下练习题,接着咱们再看一下例题2。”而且,我们不仅仅规定了吃菜的顺序,且把每个菜怎么吃,都规定的特别细。所以,这就是自由的价值和意义,当你给学生学习的自由选择权,学生会变得不一样。

其二,以人性驱动学生学习。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游戏,那我们能不能把游戏的一些特质引入其中?

1.设立清晰的目标。我们在和学生说目标的时候,你说:“浙江大学非常棒!”但是浙江大学到底多棒?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观看宣传片之后,会选择一个目标。我们帮助他把1000天的大目标,拆解到每天、每节课。这个学生就知道,我每节课要达成什么目标,才能帮助我考这个大学。

2.游戏具有实时反馈机制。为什么大家嗑瓜子会停不下来?不是因为瓜子多香,而是你在嗑的时候它会响,每响一下,脑子会分泌多巴胺。但是我们在传统的课堂上,就没有这种知识反馈,老师讲了40分钟的数学,问学生说:“这题选啥?”假设正确答案是b,但是只有几个同学选b,其他都顺着这几个同学来选。我们的学生每学几分钟,就弹出来题目,是对他前几分钟的反馈,同时题目的难度可自己调整。相当于,我们的每个学生,每节课分泌8-10次多巴胺,确实可以让他的课堂感受更好。

3游戏中的社交炫耀可应用于学习。学生会花钱买皮肤,这叫社交炫耀。那在学习过程中,它既会有积分排行,也可以换头像,而且学习获得的积分,可以养宠物。有个高二的小孩,用学习时间把4个宠物养到100多级。上了这套系统之后,我们发现,有一批小孩他在家里也写作业,拿积分去养他的宠物。但我也强调一句话,游戏只是为了扶他上马,长远还是要立下他的真实志向。

其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比如,我今天做了40分钟的分享,大家只能判断,我讲得好与不好?但是如果,我们私下聊一个小时,那我们之间的感情,会比我在台上深得多。其实老师与学生也一样,一对多的交流建立不了感情,只能建立专业素养能力。

我们老师平均年龄20多岁,就算是招的清华、北大刚毕业的老师,他也需要几届的学生去磨砺他。虽然他们德育经验不足,但如果老师有很多时间进行一对一、一对几的交流,情感建立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学校有一个老师,因为出差走了两个月,回来的时候,他班的孩子把他从一楼抬到二楼。

而且,老话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既然老师成长需要时间,我不如直接给老师加一个“外脑”,让最好的老师去讲课、做成AI课,学生去学,教师同步学习提升自我。此外,我们给老师配备“智能眼睛”,通过数据看板,每45S刷新所有学生的学习轨迹。

再者也是为了重构管理。教育易犯常识性错误,所以我们办教育,需要用科学守住底线,艺术的部分让学校上限更高。例如,校长的工作就是巡班,这个班状态很好,但他真的状态好吗?但现在每一个班、每一位老师,我都可以看到数据,学生还有学习过程数据,一定比眼睛看到的更科学,今天上午就知道哪个班好或不好?如果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通过月考或者是期中考,两个月后,才能发现一个班级好不好。试想一下,高中有多少个两个月?我们更希望的是,老师跟班级刚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能跟他去交流。

很多学校都花重金打造特色课程,但我认为,当我们给予老师自由和生长的空间时,我们在街边去学语文,在博物馆里面学历史,这些都是特色课程,因为它是从教学里面,自由生长出来的。总而言之,要把学校当成产品一样去打造,学生让他自己学习。

事实上,大模型对教育冲击非常大。老师语文讲的再好,都比不过大模型生成的大片,学生更愿意看形象化的展示视频。老师的教学很容易被技术替代,但是育人这件事情,大模型永远做不到。学生也是一样,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高考结束之后,学生还能看书、纪录片。

那未来教育是什么样的?我认为,对教育一定要有科学的视角,不能全凭感觉。所以,我们学校先做了一个测试,学校有80多个班级,一部分班级每周上4节体育课,其他班级还是2节课,结果一学期追踪之后发现,学生的成绩更好了,只有少部分下降。

如果我们学校采用与当地顶尖学校相同的方式来培养尖子生,那必然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的学生考上清北的概率几乎为零。我始终都是一个观点,一个普通,即可以有天赋,但不是那么强的小孩,如果想让他考上北大、清华,那你需要给他立下一个高于北大、清华的目标,要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例如,我们学校之前组织学生前往成都,所有的行程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然后给几百个老师去做培训。周一到周五,在成都学校学习,周六、周日,把成都当成一所学校去探究。你会发现,当他真正深入了解一所城市之后,他慢慢地会形成远方思想。

我认为,在做学校的时候,除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养,其实我们应该把一些高阶的思维融入其中。

我们在菏泽新办的学校,没有老师、没有班级,一个班级就是600平的大空间,这个空间里有实验角、图书角等各种各样的角落。老师跟学生是平等的,每一个老师只能带十几名学生。我们希望小孩学物理学累了,好好做手工、做实验,做一个实际的东西,我们希望给他更大的自由、更大的解放。对于老师来说,你不是学科老师,是这十几个孩子的老师,甚至来说,老师可以和我申请,带着孩子去全国各地游历。

我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我们常说读书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现在的孩子是:“我要找个好的互联网公司、我要考编、我要进行央企总部。”其实这些想法,我们不能怪孩子,因为我们只有卷分的方式,从来没有教过他,其他的东西。

传统的教育是分别提高学习与综合素养。比如说,我们有10个单位的时间,我们拿出2-3个单位的时间,去进行综合素养活动,但你的课堂没有改变,老师讲一节课还是讲12个题,没有任何作用。但是如果他综合素养提升了,能自主学习,他这一节课可能学24道题、36题,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方便理解的、比较粗的一个表述。

所以,我们想做一件大事,把学生的综合能力跟学生的学业成绩融为一体,最终做一种新的教育范式,两个可以同时提升,也只能同时提升。

最后,我用一句话作为本次演讲的结尾:“只要敢想、敢为、敢当,我们就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一个不朽的教育常识。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