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文科和理科都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需要批判性思维,甚至在欧美国家把批判性思维作为他们评价学生学术潜力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教授曾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他认为靠死记硬背获取专业知识的做法,只不过是毫无意义地给学生脑子中装了“一件物品”。真正具有价值的是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学生必须有自己的 “思考框架”、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也曾在长沙市某重点中学演讲时对中学生说,美国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应该学习的,因为一个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一个人的记忆能力重要得多。
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缺失无形中大大地延长了中国低龄留学生在海外留学的适应期。
对于即将步入国际教育的学生来说,由于习惯了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就会缺乏变相思维。国际课程贯穿的一个教育理念是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探索发现,这也是大部分学生需要提高的。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从广义上讲,批判性思维就是一个人分析、整合、评估信息的能力。
准确的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式,即一个人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或对待学术的一种态度。批判性思维带有的基本观念,是好奇心、怀疑、和谦逊。
- There is no absolute right(没有绝对的正确)。
- There is no permanent right (没有永远的正确)。
“没有绝对的正确”—所有事都不是绝对正确,看问题要非常辩证。比如学术上的一些理论,不能说一定正确,有些观点可以说是过时了、不主流了,但这并不代表着这些观点就是错的。反之,目前主流的观点就一定正确吗?也不一定!
“没有永远的正确”—对于这点用我国一句古话“风水轮流转”来解释非常到位。事物总是一直在变的,今天的“标准答案”到明天也许就变了,一味地追寻标准答案并不一定能对学术上有帮助。通过自己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往往要比标准答案好很多。
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表现是有理有据的反驳与支持。当我们认为一个理论不对时,要用数据证明,批判性思维不是胡说八道的批判一切,而是有理有据的表达观点。
托福、雅思标化中的口语和写作需要用批判性思维的方式表达观点,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分析和阅读也有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
可见,这种思维模式几乎贯穿了整个国际课程。
在英美国的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引导孩子们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从教孩子学会提问开始的。他们常用训练批判性思维的5W1H方法,也很适用于家庭环境。
5W1H即Who、What、 Why、 When、Where、 How,代表五组关于谁、什么、为什么、何时、何地、怎么样的问题,让孩子从小学会用这些问题来引导自己的思考,对掌握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
除了提问题,批判性思维还表现在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观点,并用事实和逻辑去支撑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一个欧美小学里,为了鼓励孩子的思辨,还把这些基本的思考模式做成引导句(prompts)海报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孩子随时可以看到、想到,这样也就一点点把好的思维习惯培养起来了。
国际学生们锻炼批判性思维的一个主要渠道是阅读,无论是读完文章还是小说,或者是科普知识类书籍,学生都需要做一些思辨性的Reading Response (读后感)。
这篇文章或这本书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你不会简单地接受你所看到的所有论点和结论,而是对这些争论和结论保持着疑问的态度。它的怀疑会促使你去寻找这个结论的依据。因此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提问题,思考接收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互联网时代,到处都是信息,真假难辨。我们每天都要做大大小小的决策。无论是鉴别信息、做决策、解决问题,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依靠的是什么呢?
是自己的感觉,既有的观点和别人的意见。然后就不断试错,遇到新的问题再想办法去解决,解决不了就自欺欺人、敷衍了事。
而批判性思维,给我们提供一套思维上的工具方法, 让我们知道从何处入手,怎么样形成一个更明智的判断。
总之,多问些为什么,对待世界上大多数人和事情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轻信,不盲从,不武断,就是这种思维能力最基本的表现。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并不断锻炼这种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