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时代变了,大学开始出现“招生荒”,高分考生却抢着上职校

2024-12-29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2024年,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新现象:

高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大学却出现了“招生荒”,尤其是民办高校,哪怕是本科,生源也极为短缺。

与此同时,有不少高分考生,却在抢着上职校。

01

大学“招生荒”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原因

本科生体量庞大

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学率已经高达60.2%,在校本科生为4700多万人,2025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预计将达到1222万,再破历史纪录。本科学历在就业市场已较为普遍,不再稀缺,用人单位的选择增多,对本科的需求不像过去那么强烈。

就业市场学历与就业倒挂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2024年硕士、博士毕业生中,只有44.4%收获offer;本科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45.4%,而大专生的offer获得率,竟然高达56.6%。需要博士、硕士等高学历的岗位需求占比较小,本科学历岗位也逐渐饱和,一些就业岗位对学历要求并不高,例如传统的保安、保姆、保洁,以及新兴的无人机飞手、网红主播、AI训练师、家政业等。

民办高校自身问题

收费昂贵: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来说,民办高校的学费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公办高校。

师资薄弱: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未来发展潜力。

管理混乱:一些民办高校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口碑不断下滑,尽管招生广告众多,但难以吸引学生报考。

公办高校的竞争影响

公办高校不断扩招,录取分数线降低,对民办高校形成强大虹吸效应,吸引了原本可能报考民办高校的学生。

社会认可度较低

民办高校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社会认可度相对公办高校较低,影响学生的选择。

02

不必惊讶高分考生上职校

一、高就业率的吸引

高就业率是吸引高分考生报考职校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考生与家长在选择专业时,除了个人兴趣,就业和发展前景是其权衡的主要因素。

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1日,全国已有2951所高职学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共计就业559.7万人,就业率为98.34%,高于普通高校平均值。2022年我国高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3.5%,2023年又上升至98.3%,职业院校较高的就业率对考生和家长有很大吸引力。

一些职业院校的特殊专业就业前景好,例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就业率达98%,毕业生去向有中铁局这种大企业,吸引了602分的考生报考;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近100%的就业率,使得00后男生彭有为不惜留级一年也要转入该专业。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地位提升: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定位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使得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增强。

体系完善:国内的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式确立,2024年教育部公布的最新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正式获批的职业本科院校数量达到51所(23所民办和28所公办院校),职业本科院校的增加为考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也根据产业发展动态调整,2024年新增了6068个专业,撤销了5052个专业,体现出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

培养方式独特:与普通本科相比,职业本科在专业设置上更侧重于专业实践和技能培养,在课程上要求实践教学课时至少占总课时的50%;与专科相比,职业本科除了传统的专业课与实训课之外,在学生大一和大二阶段,增加了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英语等本科类的课程,并且职业本科院校还会根据生源的不同设置不同学制,并将学生分班教学,这种培养方式对一些想增强实践技能的高分考生有吸引力。

三、教育理念的转变

重视投资回报率: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观念更新,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开始重视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他们不再单纯追求名校光环,而是更加注重学校的实际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选择一个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的学校,能够更快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职校在就业方面的优势促使高分考生报考。

理性的职业规划:一些考生更加注重职业路径的规划,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等综合考量。有的学生可能更喜欢实践性强的专业,或者对某个特定领域有浓厚兴趣,因此选择报考职校以获得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而不是盲目追求本科学历。

03

时代的变化太快了,对一代人来说,往往来不及思考,就要跟上潮水的转向。

今年,不少本科甚至“双一流”毕业的学生,选择回技校“回炉重造”,学习一门专业技能。

比如,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统计显示,近两年,学院招收“回炉”考取技术技能证书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累计超过150人。

如此做法,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纠偏”,也是对现实的认清和回归。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难的时代,只有保持长期学习、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与时俱进。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