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断奶季,很多妈妈又开始纠结于何时断奶的问题。国际母乳协会倡导的“最好母乳喂养到两岁以上”,被很多妈妈奉为母乳喂养的终极目标,不管面临什么困难,只要达不到就心存愧疚。其实,母乳喂养这件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也许我们可以听听更多声音,变换更多角度更综合全面地为自己和宝宝考量。
母乳喂养对宝宝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益处的确不容置疑,但是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尤其是对于纯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超过1岁的妈妈,可能会遇到一些由于母乳喂养带来的小麻烦,或者是忽略了母乳喂养可能会给宝宝健康带来的一些小隐患。儿科医生提醒你关注,并帮你寻找解决之道。
一、不接受奶瓶、拒绝配方奶。
很多纯母乳喂养的妈妈,在乳量减少,想要断奶或混合喂养时,都容易遇到宝宝不接受奶瓶的问题。可能是由于宝宝习惯了母乳喂养时吸吮妈妈的乳头,感觉奶嘴与乳头不同,所以不愿意接受奶嘴。或是由于长期母乳喂养,宝宝能够识别母乳和配方奶味道的细微差别,在习惯了母乳味道之后,就会拒绝配方奶。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来说,对外界刺激尚不敏感,无论妈妈亲喂还是瓶喂,宝宝因为还感受不到细微的不同,所以都还能够接受。随着宝宝月龄增加,神经系统逐步健全,已经可以细致地感觉到妈妈乳头和奶嘴的区别,母乳和配方奶味道的差异。这个时候,宝宝就会表现出对他日常接触最多的,最习惯的喂养方式的偏爱。导致长期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拒绝奶瓶,不喝配方奶的问题。
通常纯母乳喂养的妈妈到了6个月之后,由于恢复工作等种种原因,乳量都会下降,不足以满足宝宝的需要。如果此时,宝宝拒绝接受配方奶,无法进行混合喂养,很容易因为母乳量不足,造成宝宝营养摄入不够,影响生长发育。因此,建议妈妈最好在宝宝还比较小的时候,尝试让宝宝接触奶瓶。比如每天有1~2次把母乳吸出来用奶瓶喂给宝宝。
二、不好好吃饭,辅食添加不顺利。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会更容易出现不好好吃饭的问题。这是因为,人只有在面临挫折的时候才会想办法战胜困难,如果不面临挫折,就永远处于一种脆弱的状态。母乳是最适合宝宝的食物,最适合人体消化吸收,很少引起过敏,不会给胃肠道增加负担。可也正是因为母乳的这些优势,导致长期纯母乳喂养,接触配方奶或辅食都相对少一些的宝宝,整个消化系统的耐受能力、适应能力、应变对消化吸收具有一定挑战食物的能力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因此,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尝试添加辅食时,胃肠道的不适感会更明显。此时如果妈妈没有耐心坚持,选择放弃,就容易导致宝宝辅食添加失败。
针对这个问题,妈妈除了耐心坚持,少量多次尝试辅食添加外。有些小的技巧或许也可以帮到你。添加辅食的时间不要放在两顿奶之间,最好成为一顿奶之前的“开胃菜”。喂奶之前,宝宝是最饿的时候,比较容易接受辅食。在喂奶之前先喂辅食,吃过辅食后,用奶补齐这一餐。
三、没有养成喝水习惯,在生病时会增加康复难度。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常常会遵循1岁以内不需要额外加水的原则,从日常水分摄入的角度,从母乳中获得的水分一般是足够的。但如果在宝宝遭遇发烧或腹泻等疾病时,就必须要额外补充水分。可对于平时没有养成喝水习惯的宝宝来说,要在生病时临阵磨枪学会喝水,是一件太难太难的事。
有妈妈可能会问,宝宝既然不喝水,生病时多喂几次奶是不是就可以了呢?事实上,奶和水还是有区别的。母乳也是食物,是需要消化系统消化吸收的。宝宝生病时,消化系统的功能就会减弱,需要饮食清淡并减少进食量以减轻胃肠负担。如果用增加喂奶次数的方式补充水分,反而是增加了宝宝的饮食量,且不说生病时食欲不佳的宝宝,是否会配合的吃奶,即使宝宝吃了进去,也增加了原本就功能变弱的消化系统的负担,对宝宝的康复未必有利。
小精灵温馨提示:
因此,对于6个月以后的宝宝来说,在两次母乳之间尝试加一次水,让宝宝养成喝水的习惯,还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