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张士逊的出生地 张士逊出生地在哪

2022-12-05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张士逊出生地:襄州阴城。字号:字顺之。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人。出生时间:乾德二年(964年)。去世时间:皇祐元年(1049年)。主要作品:《答陈文惠》《官舍书事二首》《官舍书事二首》《寄陈文惠》《寄唐山人》等。

关于张士逊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张士逊的诗词 点此查看张士逊的详细内容

《知邵武县祷雨大有感应任满作诗纪其事》《晚春游金明抵暮入宜秋门阍兵捧门牌请官位因》《峡山寺》《雍熙中植桐于萧寺壬辰登科后告老来寺留题》《题建宁县洛阳村寺》《锡杖泉》《忆越州》《寄唐山人》《送高学士知越》《题西庵寺》《句》《麻姑山》《送僧归护国寺》《题宝盖岩寺》《句》《忆越州》《官舍书事二首》《答陈文惠》《寄陈文惠》《云峰寺》

二、人物年表

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九月二十一日张士逊生于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七日后。母丧,姑姑养育。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张士逊28岁,登进士第。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0年),张士逊57岁,自枢密直学士迁枢密副使。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张士逊64岁,三月,自枢密副使、尚书左丞、祥源观使、加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宦途达到顶峰。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张士逊65岁,一月,曹利用罢。二月,张士逊坐救曹利用,迁刑部尚书、出知江宁府。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张士逊68岁,二月,以张士逊自知许州、定国军节度使加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张士逊69岁,四月,自刑部尚书、平章事,加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五月,命宰臣士逊撰《谢太庙》及《籍田记》。十月,张士逊与同列过杨崇勋园饮,日中不至。御史中丞范讽劾张士逊,以尚书左仆射判河南府。宋仁宗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张士逊74岁,三月,王随、陈尧佐等罢。自山南东道节度使,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封郢国公。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张士逊76岁,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张士逊78岁,作诗《除夜》。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卒,年八十六,谥文懿。

三、子嗣简介

张友直,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人,字益之,张士逊之子。赐进士,厉襄州知事,迁工部传郎。仁宗即位前,其父士逊曾为仁宗友,记载仁宗旧事多则。他编为《资善录》,上献仁宗,深得仁宗嘉许。精小学,工书法,善写篆籀体,也喜写楷书。《张友直文集》十卷(《艺文略》) 《资善录》(《宋史·张士逊传》) 《太素脉法》一卷(《湖北通志》)张友正,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人,字义祖,张士逊次子。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精书法,草书尤工,宋神宗评其草书为“本朝第一”。张友正的书法,米芾评为‘如宫女插花,媚娇对鉴,端正自然,别有一种韵致”。董逌云:“张友正所书.自云得汉人心法,其用笔过为锋长而力弱,殆不可持,故使笔常动摇,势若宛转,世人故自不能用。今考其书,别构一体,自得成就.虽神明潜发不逮古人,然其过人正在自然处胜也。”陈与义的书法其自然处正是得自其外祖父张友正(张友正是著名诗人陈与义的外祖父)。《张友正文集》一卷(《宋志》)

四、人物简介

张士逊 (964-1049) ,字顺之 ,阴城 (今湖北老河口市 )人。北宋诗人,政坛著名人物。太宗淳化三年 (992年)举进士,由均州 (今湖北丹江口市 )郧乡县 (今湖北郧县 )主簿,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康定元年 (1040)拜太傅,封邓国 (今河南邓县一带)公致仕。皇祐元年 (1049)卒,年八十六,谥文懿。张士逊是我国北宋政治舞台上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与陈尧佐、范仲淹等著名文人、政坛人物都有很深的交往。他少年父母俱亡,因家贫读书于均州武当山下,晚年致仕又归游故地。言及张士逊的政治地位。还主要在于他在宋真宗、仁宗二朝为宋廷三次拜相。张士逊为人笃厚,政事严谨,在官僚阶层中有足够的影响力,为宋廷所重视。祖父名裕,曾主管阴城(今老河口市)盐务,遂移家于此。士逊出生百天始啼哭,乡人皆奇之。淳化中(约公元992年)举进士;任郧乡主簿(文书)。后调射洪(今四川省辖县)县令。转运使调逊治郪(今四川省三台县),百姓闻知,挽留,不得去,又还射洪。安抚使到梓州(府署在三台),问下属:“官吏谁有才能?”知州张雍即答:“射洪令,第一也。”后改任襄阳县令。以宽厚得民,闻名朝野。翰林学士举荐士逊为监察御史,因改革贡举(考试)办法,受到真宗(赵恒)赏识,拔为江南转运使、侍御史,督广东、河北一带粮政。以粮贷放贫民,公私均获利,受到人们称赞。后仁宗(赵祯)即位,选拔僚佐(官员),士逊为太子詹士,陪从太子。后擢为枢密副使,迁尚书左丞,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集贤殿大学士。后宦官罗崇勋、江德明当政,士逊触怒了太后,以刑部尚书,出任江宁(今南京市)、许州(今许昌市)地方长官。明道初,复入朝为相,兼兵部尚书。次年,以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为灾,士逊自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后群臣议论朝事,士逊与同事至杨崇勋家饮宴未到,受到御史中丞范讽弹劾,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几年以后,又官复原职,封郢国公。仁宗体悯百姓,释放宫人,士逊说:“此盛德事也。”仁宗问士逊:“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当即答道:“有的。只是公私不同罢了。”仁宗说:“法令必行,邪正有别,定能国泰民安。”士逊与朝廷议论边境之事,并建议派人慰问家在京城的戍边将士,仁宗以缗钱(一串钱)十万赐禁兵。当时朝廷多事,士逊深感自己无建树,不自安,累请告老辞职,最后拜太傅,封邓国公退职。仁宗书写飞白“千岁”二字以赠,士逊因建“千岁堂”。十年后,士逊逝世,年八十六。仁宗亲临哀悼,赠太师、中书令,谥文懿,并篆其墓碑曰“旧德之碑”。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张士逊的详细信息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