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审理完毕后,如果事实清楚且没有不宜当庭宣判的情况,可以当庭宣判;如案情复杂需评议或讨论决定的,可以另行指定日期宣判。判决一律公开进行,当庭宣判的应在五日内送达当事人和检察院。
法律分析
(1)刑事案件:人民法院经过对案件的审理,查清了控辩双方争议的事实和证据,足以证明被告人构成犯罪及量刑要件,或被告人不构成犯罪,可以当庭宣判;
如案情复杂合议庭需要另行评议的,案件需要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也可以另行指定日期宣判。
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
(2)民事案件:只要法庭经过审理认为案件事实清楚,且没有不宜当庭宣判的情形存在;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一般都应当当庭宣判,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也可以当庭宣判。案件复杂的可以另行指定日期宣判。
拓展延伸
开庭后未宣判会引发哪些后果?
开庭后未宣判可能会引发多种后果。首先,对于当事人来说,延迟宣判可能会导致长时间的不确定性和焦虑,因为他们无法得知案件最终的结果。此外,对于涉及到财产或权益纠纷的案件,未宣判可能会导致当事人无法及时恢复或保护自己的权益,造成经济损失或其他不利影响。此外,未宣判还可能对司法效率和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当事人和公众可能会对司法系统的效能和公正性产生怀疑。因此,及时宣判对于维护当事人权益、保障司法公正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刑事案件:经法院审理,查清事实证据,可当庭宣判,或需复议、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也可指定日期宣判。判决宣告一律公开,五日内送达当事人和检察院。
民事案件:经法庭审理,事实清楚且无不宜当庭宣判情形,一般当庭宣判,复杂案件可指定日期宣判。
延迟宣判可能带来不确定性、焦虑,影响当事人权益恢复和司法效率,及时宣判对维护公正、稳定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
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
定期宣告判决的,应当在宣告后立即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判决书应当同时送达辩护人、诉讼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