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论《一个北大女生的求职悲欢》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看了某乎的两条评论,感觉非常中肯:

1、刚工作的年轻人对其中相似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看的热血沸腾,而成熟的成年人则对这种无病呻吟,蜜汁自信的行为嗤之以鼻;

2、同时引用了海明威老师名言:“我发现一旦我开始写得深思熟虑,像人们介绍或展示东西那样,我就能砍掉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容词,而从第一句真实的、简洁的陈述句写起。”来说明絮絮叨叨的心路历程是幼齿的,是不明智的。

我是个刚工作的年轻人,这波我站年轻人,我来为胡呜昂的几宗罪来掰票:

第一宗罪:文字情绪波动大

年轻人很容易把一些东西看的很轻或者很重。但就现在我们的心智和经历来说,在我们的人生节点上,例如高考、考研、找工作就是天大的大事,是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的事。在这些时间节点上,我们的人生密度骤然增加,对于一个不成熟的心智来说,发生些情绪波动我觉得OK。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比上一辈人更加看重自己每段人生的产出比,时代节奏变快,我们的评估阶段从一辈子变成了每个十年、每个五年甚至每年、每半年;对现阶段的大事,或者说是长远看来的人生小事能认真复盘,虽然毛爷爷说过风物长宜放眼量,但这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态度也不应受到太多苛责吧。

而且网文写出来肯定要比现实要夸张一些,你用120%的情绪写,受众只能接受到其中的60%;但如果你只用80%的情绪写,受众看起来就像白开水,边不会再去细细咀嚼,这种尺度的拿捏我觉得完全OK。

第二宗罪:蜜汁自信

还是历史观的角度,我们的自我打分体系是由自己的经历得出的,在工作之前,我们经历的只有上学上学上学,一个一路顺风顺水然后考到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学的学生,在学业这件事上难道不应该有点自信么,所以自然而然的在找工作中带有些优越感是无可厚非的吧。

一些结果导向论者分析说以楼主的水平在北大芸芸毕业生中水平不算拔尖,还好意思出来写自己的成功自传。其实我之前写我的所有经历也是有这样的感觉,论考研,我的成绩不好;论找工作,我的最终工作单位也没见得多么拔群,但是我只是乐意写,乐意分享;面对信息不对称的考验,当初我自己碰了多少钉子,求助了多少人我自己心里是清楚的,我只是想让后来的人能少走些弯路,或者是在走弯路的时候有些心理准备,我觉得我的出发点没毛病,就写吧。

第三宗罪:心路历程戏份太多

再说把这些心路历程写下来这件事,我本人是很喜欢记录,有写日记的习惯,新媒体的出现让我们更具分享欲(或者说是一种暴露欲),我们喜欢把我们的喜怒哀乐分享出来,而且我们也愿意看这些心路历程,我当时自己写自己的考研日记,是想分享一些材料给考研的后生,我在一些论坛上看到很多单独介绍考研资料干货的帖子,说实话可读性很差,接受性很差,就是我看到了你说的资料,但是我不愿意自己去卖或者查找;相反的,我喜欢那些带有个人色彩和心路历程的考研贴,我想找共鸣,在有情感认同的前提下,我才会去买你说的资料,这种心态也可以说是被广大软文荼毒,或者说这就是我们90后的消费观,达到情感认同我才会买你的账。所以,我们对这种心路历程的长文接受度较高。

后记:5%和95%

说起写作絮叨,不知道多用点技巧让文章变得精炼变得高级,纽老师的初衷肯定是为了楼主好,是想让天赋过人的楼主在写作这条路上能更进一步。这让我不禁想到了选秀节目《明日之子》里的毛不易,一个靠简单的旋律和抓人的歌词收获一票粉丝的业余巨星,每次节目他的原创歌曲都能登到qq音乐排行榜,收到薛之谦的力挺,但同时另一个评委华晨宇却发声说建议毛不易多学点乐理知识,让旋律更加丰富,毛不易在接下来的演唱中没有改变,但还是颇受好评。我不禁在思考,好多东西在我们之前的认知里是非常正确的,比如纽老师建议写作要精炼、比如花花老师建议编曲需要更多技巧,但事实上这种絮叨的写作和简单的旋律是popular的,那究竟是否需要作出改变呢?

这又回到了做文化做娱乐是要服务5%精英还是服务95%的大众的问题了,就像坚守服务精英的许知远老师和与90后95后打成一片的马东老师,孰优孰劣,且看吧。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

热门图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