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筑评价论文范例6篇

2024-09-29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建筑评价论文范文1

摘要:文章分析了项目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的关系以及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自身特点和现状,阐述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一般原理和审计步骤,对几类工程风险管理审计进行了探讨。

风险是指组织内部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建筑工程项目一般具有投入资金多、规模大、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易受自然条件及地质水文情况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等特点,在工程建设期间,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随着现代建筑工程项目逐步大型化,国内一些管理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末不断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以使工程项目最大程度上避免各种风险给工程带来的损失,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效益。

本文论述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指业主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工程投资决策、财务管理、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技术等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处理等管理行为的一系列审核活动,是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控制、监督及评价的过程。

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导致损失的项目不确定性进行预测、识别、分析、评估和有效地处置,以最低成本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指工程项目组织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组织内部风险管理程序、对策及体制、机制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是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系统的控制、监督及评价的过程。

关于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二者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提出“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审计的前提和基础,风险管理审计注重确认和测试风险管理部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及相关制度和程序,与风险管理本身有所区别。但从工作步骤、工作方法上看,二者有很多相似,其功能和最终目的都是减少组织风险损失,提高组织管理效益,因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二、开展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的自身特点和现状

1.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的自身特点。第一,审计范围广。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注重确认和测试风险管理部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审计工作涉及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第二,审计专业性要求更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由原来的内部控制审计扩展到所有工程风险管理技术审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还要求广泛运用统计分析、计算机等技术方法,因此,对审计人员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第三,开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要求有较完备的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如风险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为风险管理审计提供支持。

2.我国开展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现状。近些年,一些大中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者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在现代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工程管理实践。但就总体而言,项目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缺乏积极、主动、系统的风险管理行为。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瞬时的或者间断性的,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的复核和再评估。另外,大部分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还不完善,缺乏现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这里我们引用风险管理研究与开发项目合作组提出的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四个等级标准,即临时级、初始级、可重复级、管理级。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实践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还处在初始级或可重复级。

而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作为一种现代审计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实践中,受到管理者风险意识程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内部审计技术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在大多数工程项目中还未全面开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尚处在理论研究与初步实践阶段。

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一般原则和审计步骤

1.一般原则。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独立客观、职业审慎、保守秘密等原则。内部审计人员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实务标准,充分考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复杂性、艰巨性,遵循适当程序,采用先进方法和手段,科学有序地按步骤开展审计工作。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应有利于工程项目生产与管理,增加企业效益。

2.审计步骤。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的工作要求高、专业性强、责任重、审计风险大。。第一,识别风险。制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包括制定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施工生产风险管理、建筑市场风险管理、项目组织人事风险管理和其他风险管理审计计划,确定风险管理审计的位置和背景。第二,分析风险。对工程风险迹象进行深入了解、做好记录,并对风险进行分类。第三,评估风险。分析工程风险的成因及其影响,确定风险程度及等级。第四,监控风险。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进行跟踪检查或后评估。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在整个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产生

的条件和导致的后果变化。第五,处置风险。

。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应协调各业务部门严格按照以上审计步骤,扎实地做好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性工作,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四、建筑工程项目的几类风险管理审计

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审计主要包括工程风险管理体制审计、工程风险管理机制审计、工程风险管理程序审计、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工程项目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在工程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应有重点地、有计划地、分步骤地开展以上几类风险管理审计工作。。

1.工程风险管理体制审计。工程风险管理体制审计主要在工程项目组织成立初期开展,审查、评价风险管理体制的合理性和完善性。重点审查、评价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是否经过充分论证,财务管理体制、考核评价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是否健全。

2.工程风险管理机制审计。工程风险管理机制审计一般同风险管理体制审计在项目组织成立初期同期开展,主要审查评价风险管理机制的结构性和尽责性。重点审查、评价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风险管理理念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审查评价工程风险管理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是否具备胜任风险管理的能力,有无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审查评价全员风险管理的情况,包括工程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中岗位的设定和责任的明确性。

以上两项审计是从组织建设方面对风险管理系统的审查和评价,目的是为组织决策层提供组织建设决策依据。虽然这两项审计相对于后面叙述的工程风险管理程序与对策审计,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要相对简单,更加侧重于对组织的定性评价,但完善、合理的组织建设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同时,也为风险管理程序与对策审计提供组织方面的支持,因此风险管理体制与机制审计工作要认真做到科学、客观、公正、有效。

3.工程风险管理程序审计。工程风险管理程序审计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始终,审查、评价内容包括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设计,直到项目施工、验收、后期服务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框架结构内的所有内容,主要审查、评价风险管理程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内部审计机构应有重点地、有较强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工作。比如,工程招投标阶段,重点审查、评价招投标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是否采取了规范化程序规避风险,规避风险程序是否有效运行;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程序是否有效地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使得规避风险措施在工程管理中得到落实;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之间财务往来核算办法是否能够通过风险管理程序有效规避风险等。风险管理程序审计和后面叙述的风险管理对策审计涉及到内部审计机构与组织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同时也需要组织内部各部门间的配合,还需要合同管理系统、施工管理系统等其他管理子系统的协作,是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风险审计的工作重点,也是工作难点。

4.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重点审查、评价工程风险管理对策的周密性,即风险应对计划是否对已经发现的风险的每个层面均作了应对的安排,制定风险防范对策有否考虑风险的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审查、评价工程风险管理对策的可行性,即风险应对策略是否对已经发现的风险的每个层面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是否采取了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等对策。利用合同条款规避工程风险是工程中最经常、最广泛采用的风险管理办法,因此结合工程实际,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可以通过对工程各级阶段签订合同以及合同实施情况的审查,并结合其他审计程序来完成,已达到对风险管理对策周密性和可行性的审查、评价。

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更加侧重技术审计,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各种技术应用复杂、繁多,审计人员不可能对每一项风险规避技术做到充分了解、掌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在各具体业务部门聘请兼职审计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增强技术力量,提高工作效率。

五、审计报告

。包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间等。第二,工程项目目前进展的实际状态以及未来状态。第三,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评价。第四,工程项目关键的管理问题。第五,最终结论及建议。

审计报告由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撰写,要求做到客观公正、重点突出、专业性强,在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后提交工程项目组织管理层审核和应用。

六、工程风险管理审计的注意事项

1.注意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与组织其他部门的信任。。

2.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要求内部审计机构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与工程项目实施相关的工程信息,要求组织有较完备的信息系统作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支持。

3.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型边缘管理实践,它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更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对复杂环境的洞察力和减少环境复杂性的能力。

工程项目组织应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邱菀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3

建筑评价论文范文2

在建设工程项目投标中,投标人通常具备丰富的报价技巧和运作经验,会详细分析招标文件、图纸、工程量清单及现场情况的同时,准确收集建设单位、设计、监理及当地建筑通常做法等信息,在通盘分析工程实施各种条件后采用不平衡报价。投标人的主要做法有如下几种:

1)对能早日结账收款的项目提高报价,如土石方工程、地基处理与边坡支护工程、桩基工程、基础工程等,将保函手续费、投标开支、临时设施费等资金摊算到早期工程价格中,以利资金周转,降低项目在后期的报价,如安装工程、涂料装饰工程、吊顶工程等。

2)在工程量计算方面,结算时项目工程量可能会增加的,可提高单价,以增大赢利空间;反之,对在以后工程量会减少的子项可降低单价。

3)因施工图设计深度不足,导致工程量清单描述内容有变化的,降低一些单价,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采用索赔来争取重新组价。

4)在总承包中,对专业性较强的单位工程,如电梯工程、钢网架雨篷等,若了解到将来业主有可能指定分包时,会降低该部分报价,从而降低总价。

5)对如计日工和零星施工机械台班小时单价等此类只报单价不定量的项目,适当提高单价。这些单价不包括在投标价格中,发生时按实计算,提高单价即可提高获利;若个别招标单位或其委托的机构在编制招标清单时,为保证清单完整性,对某些通过现有资料无法确定是否会发生的分部分项工程,如土方工程中挖淤泥或石方开挖等,采用备用单价的方式确定其价格,投标企业就会将其单价提高,以便在项目发生时可获得更大利润。

6)招标文件中对某些有特殊施工方案、半成品工艺要求等未作具体要求的,如大型隧道开挖机械要求、地下室后浇带细部做法等,投标人将降低报价,待中标后根据招标人实际需要提出较高价格签证。

7)在设计图纸或招标清单中出现本地区极少采用的材料,或在本地区难以购买的材料,在实际工程中极有可能被替换,投标人将在保持综合单价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材料费,提高人工费和机械使用费,以使得在替换新材料后提高综合单价而增大获利。

2不平衡报价对业主的影响

1)增大业主对工程投资控制的难度。国家近年加大在建设项目投资方面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建设项目超预算的管控,但由于承包商在投标报价中采用了不平衡报价,即使在合理施工情况下,依然导致工程决算价超过预算价。若出现施工情况异常,致使承包商合同索赔情况产生,则极有可能造成工程竣工决算价大幅超过预算价的情况,出现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状况,使得业主投资控制的失败。

2)增大业主对工程质量控制的难度。建设部89号令《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所确定的评标办法中,各地较常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但却往往将之演变为“低价中标法”,这就导致有些实力较弱的投标单位通过不平衡报价谋取了中标,而真正有实力的施工单位被业主所放弃,给整个工程的质量带来一定的隐患。

3)增大业主对招投标审核的难度。对于复杂工程,因为项目繁多,为减少漏洞,降低投标单位采用不平衡报价的可能,在审核时常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人力,增大工作难度。

3业主的应对措施

综上,不平衡报价对业主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减弱影响,业主应当在项目实施各阶段严格控制,具体可采取的应对措施如下:

1)注重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的控制,要求工程量计算准确,做到不漏项、不错项,防止投标方利用清单中工程量的可能变化采用不平衡报价策略。

2)注重对施工图设计质量和深度的控制,实现施工图的标前审核,杜绝“边设计、边招标”的现象发生,使用经审核的施工图招标,从源头上减少工程变更。

3)提供并控制主要材料价格,防止投标单位明以降低材料价格的方式来拉低总价,谋求中标。工程中主要材料和设备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获得准确的价格信息。对于过程中设计表述不明或技术标准高、单项价格高的材料,可在招标中以暂估价形式出现,并在合同中明确暂估价的结算办法。

4)据实编写招标控制价,既能有效控制总价又能给评标专家在评审中对不平衡报价项目的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5)工程在评标过程中注重对投标价格的合理性判定,侧重在工程量大、单项综合单价高、大宗材料以及分项存在变更可能性的项目,具体分析投标单位的不合理单价的数量,剔除恶意投标人。

6)对措施项目费进行评审,剔除过分不合理的措施项目费的投标单位;通过合同条款固定措施项目的价格,使得措施项目产生投标报价即为结算价的良好局面。

7)在符合法律框架的情况下,评标办法中明确对各种不平衡报价的惩罚措施,规定不平衡报价幅度,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超过10%(国际工程一般为15%),超过即为废标。

8)加强对工程变更与工程签证的管理工作,施工过程中注重在图纸会审、施工过程中等阶段的工程变更的管理,防止中标方获得不平衡报价的超额利润,杜绝中标方在工程量清单报价低的工程内容通过工程变更的方法获得价格调整以达到价格合法化目的。

4结语

建筑评价论文范文3

【关键词】 绿色住宅、生态住宅、《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Abstract:Enter 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green residential concept has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Green residential real towards the practice and promotion, must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feasible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scope of implementation, clear goals. The"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construction points and technical guidelines" and"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example, the first analysis of ecological residence and green residential different concepts,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two based on cont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Key words: Green houseEcological residence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construction points and technical

guidelines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绿色住宅的定义

生态住宅与绿色住宅的概念比较:

借鉴约翰・托德(John Todd)在《从生态城市到活的机器:生态没计原则》(From Eco―― Cities to living Machines: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建设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破坏,尊重自然界的生态现状。

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费

体现地域性特点,同周围自然环境协同发展。

尊重使用者。。

关于绿色建筑的概念,引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中的观点,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绿色住宅的定义。

由此可见,生态住宅与绿色住宅的内涵是相通的。生态住宅与生态系统相呼应,涵盖的方位更广,绿色住宅概念范围较小,可实施性更强。

2.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绿色生态住宅技术导则九个评级体系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编・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2001]在能源、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绿化、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绿色建筑材料九个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 

1)能源系统要求对电、燃气、煤等常规能源进行分析优化,采取优化方案。有条件的地方鼓励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及其他再生资源),绿色能源的使用率宜达到小区总能耗的10%。 

2)水环境系统:要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在室外系统中要设立排水、雨水等处理后重复利用的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其使用量宜达到小区用水量的30%。小区的供水推行节水器具。在有需要的地方,同步规划设计管道直饮水系统。 

3)气环境系统:室外空气质量要达到二级标准。居室内达到自然通风,卫生间具备通风换气设施,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达到居室内的空气质量标准。 

4)声环境系统:包括室外、室内和对小区以外噪音的阻隔措施。小区周边产生的噪音如果影响了小区的声环境则应采取降噪措施。

5)光环境系统:着重强调满足日照要求、室内要尽量采用自然光,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6)热环境系统:要满足居民的热舒适度要求、建筑节能要求以及环保要求等。住宅采暖、空调应该采用清洁能源,并因地制宜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鼓励采用不破坏大气环境的循环工质。

7)绿化系统:规定绿地率≥35%,绿地本身的绿化率≥70%,并对植物配置的丰实度,包括:乔木量、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植物种类有相应要求。

8)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包括收集与处置两部分。生活垃圾的收集要全部袋装,密闭容器存放,收集率应达到100%。垃圾应实行分类收集,分为有害类、无机物、有机物三类,分类率应达到50%。

9)绿色建筑材料系统:一是提倡使用3R材料(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二是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宜采用取得国家环境保护标志的材料、部品。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1)节地与室外环境:要求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m2、多层不高于28m2、中高层不高于24m2、高层不高于15m2。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m2。并对旧建筑利用、共享公共服务及公交设施、地下空间利用做了引导性规定、

2)节能与能源利用:热工和暖通设计符合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设施。并倡导高效灯具、有效遮阳、热量回收装置。有可能的情况下再节能2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10%。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避免管网漏损‘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采用雨水或中水作为景观用水。有可能的情况下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10%-30%。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规定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将建筑施工、拆除和场地清理时的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5)室内环境质量:规定了日照、采光、噪声、通风、室内空气质量的具体要求。倡导可调节外遮阳装置,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直接进入室内;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采暖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居室使用蓄能、调湿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材料。

6)运营管理: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水、电、燃气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对垃圾物流进行控制,对废品分类收集。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有保洁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存放。

4.《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比较

比较《导则》和《标准》两个技术标准,笔者认为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了几方面的提升:

1)《导则》中气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综合为《标准》中的室内环境质量,归纳的更为简洁明晰,便于申报和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2)《标准》增加了节地与室外环境,对场地和人居用地指标作出了规定,涵盖方面更为全面,更适合绿色生态建筑的内涵;改废弃物管理为运营管理,更为清晰的体现了全寿命周期的概念(详见表一)。

3)《标准》中的条文规定分为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控制项为必须达到的指标,一般项和优选项为可选指标。更具可选指标的多少又分为一星、二星、三星的不同等级(详见表二),这样既体现了权重比例,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同时笔者认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量化指标不足:量化指标的不足不利于绿色住宅切实推广和评估,《标准》之后,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于2007年7月试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充实了很多量化指标。但对于切实的指导目前的生态住宅实践而言还远远不足。

2)减少了绿化系统的内容。也许是便于部门的管理,《导则》中专项的绿化系统《标准》中并入了节地与室外环境专项。绿地本身的绿化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包括:乔木量、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植物种类等相应要求,都未体现。

3)未体现已有建筑绿色改造的评价。由绿色住宅尚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导则》与《标准》中均未涉及已有建筑的绿色改造部分。就绿色住宅的推进时序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但已有建筑量大面广,逐步推进相应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指导旧建筑的绿色改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建筑评价论文范文4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building naturally becom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is article starts to set up a green building economic evaluation model, establishes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This article has a detailed analysis about the incremental cost and incremental benefits of green technology, and accurately evaluates the economics of green building.

关键词: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增量效益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whole life cycle;incremental costs;incremental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116-02

0 引言

历年来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建筑业的发展却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以及难循环的粗放式的模式发展。高速城镇化发展又标志着建筑业逐年增长的发展势头,在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的倡导下,继续坚持传统的消耗发展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绿色建筑作为解决上述粗放式发展弊端的良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201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作出关于《“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的发文,文中明确提出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途径,保障措施[1]。

1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

1.2 绿色建筑的发展 。在绿色建筑的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来自各参与方的阻碍。各参与方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对待绿色建筑,而不能够客观的站在项目利益上去对待。房地产开发商片面的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增加项目的前期投入;设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咨询机构技术水平缺失,无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对绿色建筑经济性的误解。

2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效益分析

2.1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全寿命周期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Cycle Cost of Green Buildings)是指从项目决策、设计、建造、使用、维修、拆除、报废、回收的整个寿命周期内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公众所发生的一切费用[3]。

2.2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 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相对于传统建筑的增量成本,是指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在其寿命周期内使用相应绿色技术而带来的总投资的增加或者减少。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介绍,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的分析将从上述六类指标进行展开[4]。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确定还需要合理的计算出该项目在不使用绿色技术同时满足当地强制性标准的条件下的成本。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计算公式如下:Ci=Cg-Ct

式中Ci表示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Cg表示绿色建筑的总成本;Ct表示不使用绿色技术的传统建筑的总造价。

2.3 绿色建筑的增量效益分析

2.3.1 经济效益分析

①节地效益(B地)。对于利用旧建筑,地下空间和废弃场地的节地项目,节省了土地征用的费用。

②节能效益(B能)。绿色建筑通过改善结构窗墙比,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达到减少空调设备的设施费和直接节约电费煤费。B能=■P电n×Q电n+B设

式中P电n表示第n年电费价格;Q电n表示第n年节电量;B设表示减少空调设施费。

③节水效益(B水)。节水项目因采用非传统水源减少的原市政供水量。B水n=■P水n×Q水n

式中B水n表示第n年节水效益; P水n表示第n年水费价格;Q水n表示第n年节水量。

④节材效益(B材)。绿色建筑设计中,设计和业主都坚持“土建装修一体化”的原则,使用高性能材料和可再利用材料,既提高了建筑的耐久性、节约了原材料,还减少了材料运输费。B材=B装+B再用+B运

式中B装表示节材的效益; B再用表示可利用材的效益;B运表示节材运费。

2.3.2 社会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的社会效益显得稍微抽象了些。采用节水技术的项目,会减少雨污水排放,进而减少市政管网设施的维修费。节水技术能缓解城市现状,减少了财政损失。绿色建筑会带来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很有成效。

2.3.3 环境效益分析 采用节能技术的项目,在达到节电节煤的同时也减少了CO2,SO2等气体排放,减少酸雨发生,提高建筑使用寿命;相对清洁的空气还能降低疾病发病率。环境效益的经济量化可以通过处理CO2,SO2等污染气体的工艺成本和因减少疾病发生而节约的医疗费来计算。

3 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

3.1 绿色建筑的财务评价 在推行绿色建筑的进程中,阻碍其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投资者不愿意为绿色技术前期过多的投入买单。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我们需要对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作一下财务评价。

动态投资回收期(T)的计算。

PB=B地+B材+■(B能n+B水n)(P/F,i,n)

NPV净=PB-PC

i——基准收益率; NPV净——累计净现值;

PB——增量效益累计现值;PC(Ci)——增量成本累计现值。

T =(NPV净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值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值

3.2 绿色建筑的国民经济评价 。评价需要综合评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绿色建筑的间接效益外部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定量化却是一项特别复杂繁琐的工作。量化过程中可以通过转换成间接的外部效果,找到计算效益的突破口。例如减少CO2,SO2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可以通过计算处理污染气体处理工艺成本和减少疾病发生节省的医疗费来量化。

4 结论

文章主要从全寿命周期分析了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组成,以及简单的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在我国当前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的时代背景下,绿色建筑是需要得到市场的接受,得到投资者的认可的。上述评价模型可以提供投资者测算绿色建筑增量投资的回收期。据统计,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主要聚集在高效能耗设备,非传统水源和可再生能源设备等绿色技术上,大约67%的增量成本在每平方造价120-300元,投资回收期大约在2-10年之间,其余的项目投资回收期大都控制在20年内[5]。本研究对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分析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2013.

[2]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李静,田哲.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1,25(05).

建筑评价论文范文5

【关键词】绿色建筑;精细化;建筑全寿命周期

1 绿色建筑的内涵及评价体系

1.1 绿色建筑的内涵

在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中,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物。其中突出强调了四个方面:全寿命周期的概念、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满足建筑根本的功能需求和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1.2 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40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近年来许多国家发展了各自的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点:一是选址和规划是否合理,绿色建筑必须尽量保护原来的生态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交通等;二是是否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绿色建筑必须降低资源消耗,尽量使用再生资源;三是是否采取了各种节能措施,以有效减少能源的消耗,是否尽可能采用了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自然能源;四是是否尽量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采用各种生态技术实现其无害化和资源化,使其得到再生使用;五是是否有效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六是是否具有建筑功能上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易于维护的建筑体系。①

2 走精细化道路发展绿色建筑

2.1 精细化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

所谓建筑体系的寿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的制造、运输和安装,建筑系统的建造、运行、维护以及最后的拆除等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筑系统与环境之间进行着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1.1 精细化建筑设计

以往,建筑师的重点主要在于建筑设计的功能或者形式,选材或选型上的依据往往是形式的要求或者甲方的意愿,建材和建造多服从于设计的需要。精细化建筑设计要求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因此,作为建筑性能决策者的建筑师有义务自觉地将提高建筑寿命周期环境性能作为重要的设计决策基础,在设计阶段预测建筑系统在寿命周期内的资源能源及污染的输入输出,从设计上统筹安排,综合节能,并尽可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以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减少全寿命周期建筑环境负荷,以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的推广全寿命周期的设计观念,我国引入了建筑寿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筑寿命周期评价不仅是对建成建筑的性能评价工具,更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决策的工具。它可以辅助建筑师对建筑系统全寿命周期进行预期性研究,在设计过程中,强调设计与评价的互动交叉,要求建筑师在设计时考虑建筑系统在其全寿命期间对生态环境系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尽量在设计阶段加以避免或弱化。

2.1.2 精细化建筑施工

绿色建筑要求绿色施工,绿色施工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减少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当然,绿色施工除了封闭施工、降低噪声扰民、防止扬尘、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文明施工外,还应该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结合气候施工,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和能源,采用环保健康的施工工艺,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有人将绿色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绿色施工具有“四化”的特征,即系统化、社会化、信息化、一体化,这实质上是将施工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②

精细化建筑施工要求充分考虑到施工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完成建筑的建造,还应该从清理场地起到交付使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要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我国目前的施工整体水平较低,所谓的工业化还只限于建筑机械的使用,整个过程依旧依赖传统的人工作业。系统化、信息化等也只是限于管理层面或者资料的整理,建造的主力――工人依旧是文化水平很低。所以在施工领域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探索和实践,争取早日实现施工的“四化”。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在每个工程施工之前,都要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在满足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与生态协调。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不断完善绿色施工体系及其评价标准。

2.1.3 精细化建筑的运行和维护

精细化建筑的运行和维护即在建筑的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低耗、无害的空间,降低建筑及设备老化,易更新、易维护,保证建筑在使用周期内均能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为了节省初期投入,而增加后期的运营管理成本,或以降低健康、舒适、高效等标准作为代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1.4 精细化建筑的拆除

对于废旧建筑的拆除,最重要的是对建筑垃圾的处理。目前建筑垃圾的数量很大,仅北京、上海每年的排放量分别达到了1000万t。堆放或填埋占用大量的土地,建筑垃圾的淋滤液渗入土层和含水层,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忽视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重视施工垃圾的处理,是发展绿色建筑的关键之一。

精细化建筑的拆除需要设计初期采用易拆除、易降解、污染小的材料,拆除过程中降低建筑垃圾的产生,提高建筑垃圾的循环再利用。

2.2 精细化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对于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不要仅仅是落于概念的炒作和手法的盲目照搬,而应该认真分析各种途径的优劣及适用条件,依据建筑基地、周围环境、气候多方面相关因素,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精细的部分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在保证建筑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基础上,在建筑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引入环境概念,规划、设计时结合当地生态、地理、人文环境特性,收集有关气候、水资源、土地使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系统、人文环境等资料,力求做到建筑与周围的生态、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增加人类的舒适和健康,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这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2.3 精细化建筑的功能

经济、美观、适用是建筑最基本的三大基本要求,精细化建筑的功能设计也要求从这三方面综合考虑。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的国情、世情,精细化建筑功能,节约土地资源尤为重要。通过合理布置建筑朝向,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合理安排功能分区,提高建筑的功效和土地利用率。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抑制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气体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室内具有优良的空气质量,优良的温、湿度环境,优良的光、视线环境,优良的声环境,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等。

3 结语

现今,我国的经济增长由快速型逐渐向稳定型转变,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基本路线得到修正,粗放型大批量建造成为历史,新建建筑的数量明显降低,建筑质量要求提高,促使建筑师由快速、粗放型设计向精细化设计转变。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绿色建筑体系的完善,同样对建筑师的精细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转变建筑师的观念和工作,也需要从建筑教育开始,同时也需要业主和领导不要一味要求“形式新颖”,还需要制造业的介入,即整个国家工业水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震平,宋中南.施工建筑垃圾管理调查[C]//第二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杨子江.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03,(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50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Nils Larsson.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中国绿色建筑[C]//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1:28-45.

[5]甄兰平,邰惠鑫.面向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学报,2003,3:56-57.

注释:

建筑评价论文范文6

关键字:绿色建筑高技术 低技术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究竟什么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定义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主要包含三点,一是节源,二是环保,三是健康。节源与环保其实是二位一体的因果关系,健康是标准,不能因为节能而降低健康与舒适度的标准,当然舒适度标准是适度不是奢华。为鼓励具有远见的开发商、业主积极参与绿色建筑事业,但是反对一些开发商投机取巧,以绿色建筑为幌子,打概念牌。建设部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业主可据此申请绿色建筑评估认证。

绿色建筑的实现需要八个体系的技术的支撑,分别是护结构系统;太阳辐射的利用与控制系统;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降低噪声的技术与构造系统;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提供高舒适度的其他技术系统如人工智能。

支撑绿色建筑的技术有低技与高技之分。所谓低技术不是指低效技术,通常指常规的、经多年使用后证明经济实用的技术,如建筑设计时通注重于地域和气候特点,选择良好朝向、合理组织自然通风、合理设计天井解决大体量建筑采光通风问题、合理设计遮阳隔热,利用绿化防热、设计下沉庭院解决地下室通风防潮问题,架空地板、隔热屋顶等构造处理技术、雨水收集作为绿化浇灌用水与消防用水等。 “高技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技术建筑也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发展之中,永远是相对而言的,现今比较盛行的高技术有如下几种:高效外墙外保温技术(如图1所示透明隔热墙);双层皮玻璃幕墙系统(如图2);光伏建筑一体化(见图3、图4);太阳能集成屋面(图5);可调遮阳技术(图6,图7,图8);可呼吸幕墙(图9);高效门窗系统与构造技术;太阳光导入技术;置换式全新风系统;中央吸尘系统;地板辐射采暖制冷系统;能量活性建筑基础与地源热泵系统;同层排水系统;中水循环及雨水回收再生利用系统;智能楼宇自控系统;后面几种因为基本上是纯技术系统,与建筑设计结合不紧密,只要技术本身足够成熟,可全面推广使用,不作详细说明。

1.透明隔热墙简称TIW(transparent insulation),由保护玻璃、遮阳卷帘、TIM层、空气间层、吸热面层和结构墙体组成,空腔内的遮阳卷帘可调节抵达墙面的太阳辐射量,同时也增强夜间的保温性能,真正做到冬暖夏凉。TIW与通过窗户的直接得热结合起来,就可得到日夜较稳定的太阳能供暖。据统计使用TIM的建筑,已能完全或部分地取消常规采暖,深色的表面在TIM后面,故使建筑立面的艺术效果也得到了改善。

图1 透明隔热墙原理(上)与应用TIW的德国Windberg青年教育中心(下)

2.双层皮玻璃幕墙(Double-Skin Façade,简称DSF)也称为智能型玻璃幕墙系统,主要解决大面积玻璃幕墙建筑在夏季出现过热、高层建筑自然通风组织困难以及外遮阳维修清洗困等难问题。其做法是在双层玻璃幕墙增加可调节遮阳帘。夏季利用遮阳与夹层通风将过多的太阳辐射热排走,从而减少建筑物的空调能耗;冬季时打开百叶,关闭通风,形成温室效应。双层皮幕墙作为一种较新的幕墙形式,在办公建筑中应用较多,近来,国内一些高档建筑也开始了使用各类DSF的尝试,如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清华大学环境节能楼、上海久事大厦等。双层皮幕墙种类繁多,最为常见的是根据通风方式的不同,分为外循环式和内循环式两种。

图2双层皮幕墙构造轴侧示意图3 德国弗莱堡太阳能光电板生产厂接待中心(BIPV应用)

3.伏建筑一体化(BIPV)是近年来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一种新概念,它在建筑维护结构上,墙体、屋顶,铺设光伏阵列,产生电力,参见图3,图5。这种系统有诸多优点:如有效利用建筑外表面,无需额外用地或加建其它设施,缓解电力需求,减少房间得热降低夏季空调负荷。光伏墙体一体化结构由光伏电池阵列、阵列与外墙面间的空气冷却流道、固定支架、空气入口、空气出口以及 图4BIPV结构示意图

墙体组成,自然通风冷却流道能降低电池的温度,保证光伏发电效率不下降,参见图4。

图5 太阳能光电板与屋顶集成实例:德国法兰克福儿童之家

4.可调遮阳 可以根据季节、时间的变化以及天空的阴晴情况,任意调整遮阳板的角度控制太阳辐射得热,在寒冷季节,为了避免遮挡太阳辐射,争取日照,还可以拆除。这种遮阳灵活性大,使用科学合理,因此近年来在国内外建筑中应用较广。双层皮玻璃幕墙技术整合了可调遮阳技术实现幕墙对外界气候的调节。自控可调遮阳常用于公共建筑,对于办公建筑之类公建的百叶调节主要是使室内照度分布均匀及避免产生眩光,因此 图6 可调遮阳构造示意

自控可调遮阳控制机制一般是光控。它的优点是能自动根据室外日照情况自动调节遮阳板的角度甚至遮阳的收缩,使室内具有良好的光环境,节约照明能耗,但造价高。

图7 应用可调遮阳技术的办公建筑一图8 应用可调遮阳技术的办公建筑二

5.可呼吸幕墙主要是针对高层建筑由于高空处气流流速快,气压大无法直接开窗组织自然通风这一问题而出现的解决技术,过渡季节可依靠其自然通风无须开启新风系统,采暖和制冷季节使用着如感觉室内气闷可随时开启自然通风享受清新的空气。可呼吸幕墙经常与双层皮幕墙混为一谈,双层皮幕墙有可呼吸功能,但可呼吸幕墙不一定是双层皮,如南京商茂世纪广场的呼吸幕墙便是单层,构造见图9,在玻璃与地板之间设置一个可控制的通风盒,当通风口关闭时,盒子就相当于矮窗下墙,通风口开启时不占室内空间,而且其开启关闭对室内外立面没有影响,记得有年冬天对南京的一些高档写字楼调研时,其他写字楼内都感觉气闷有异味,但在商茂,打开通风盒,顿时和风徐徐,神清气爽。这项技术对幕墙的整体造价增加不多,高层办公建筑可优先考虑。

图9 南京商茂世纪广场呼吸幕墙构造

根据笔者多年的设计与技术管理工作经验,现实中绿色建筑设计最大的难点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因地制宜、针对当地的气候特点创造出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建筑语言。

一、强调建筑的空间性和实用性,合理消化和运用合适的建筑技术解决所要面对的问题,如上文提到的双层皮幕墙技术,在不同地区应用时构造处理上还不同,南方建筑以隔热为主,宜考虑采用外循环双层皮幕墙方式;而北方建筑以采暖保温为主,宜考虑采用内循环。图10是一个风口构造,是适应沙漠性干热气候很好的建筑技术,通过蒸发吸热降温,同时还增加了室内的相对湿度。但这种技术是不适合杭州这种夏季湿热的气候。 图10适应沙漠性干热气候的建筑技术

二、要倡导建筑节能设计中那些适宜技术即低技术。虽然高技术是发展方向,但在实际操作时,建筑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在设计上就可很好地控制住一些气候要素对建筑的不利影响,目前在这方面有大量的经济可行的做法但在中国尚属“空白”。建筑师在考虑节能设计时一定要考虑是否还有更省钱的方法,真正让人感到为节能投资是值得的。如根据各个不同朝向选择恰当的遮阳方式,可减少大部分通过窗户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得热,显著减少夏季空调冷负荷及空调能耗,遮阳设计同时考虑怎样扩大昼光照明的范围和改善室内光环境质量,杭州夏热冬冷适合采用可调遮阳,满足不同季节甚至不同天气室内对太阳辐射的不同需求。绿化防热投资不多,但效果却非常显著,如图10能清晰看出爬山虎对西强的降温效果。我曾在论文《绿化的防热作用》[1]中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得出夏季如图11所示棚架绿化能减少西墙66%得热,防热、节能效果非常显著。

虽然现在空调技术已经很发达,但最舒适的环境还是空气清新、阳光和煦的大自然。所以自然通风永远要优先考虑,自然通风可以降温可以借用气候最好的季节改善室内居住条件。设计时应合理组织自然通风并设法延长利用自然通风的季节。一个优秀节能建筑可以不补充冷热能耗,但是必须要补充新鲜空气。

图10混凝土西墙表面利用攀爬爬山虎降温效果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