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孜孜地收罗了一大堆的书单,买了一堆电子书or纸质书,却一翻开就头疼?
别人大力推荐的“经典中的经典”? 我却盯着一页看半天都不懂在说什么?
为了强迫自己“阅读”而加入读书会,微信群;为了激起自己的羞耻心而许诺的“今年要读XX本书”,却在若干错过的deadline中脸皮越练越厚,终于不了了之?
或许你会疑惑,读书不是“应该做”的事情么?为什么我从里到外,都对此如此抗拒?为什么我读不懂一本书?或许在这里,你能找到一些解答。
1.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读书本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并不是要说,约定和人读书是一件不好或者不现实的事情。如果一个“群体”里的个体都有沉下心来阅读与交流的氛围,那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事。人的阅读可以有各种目的,有人为了娱乐读书,有人为了获得信息和实用技能读书,有人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深莫测读书,有人为了跟上时代潮流而读书,有人为了自我成长而读书,你是哪一种?
阅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生而不同,而在时间中所积累的经历、爱好、理解力都各不相同,所以,你的阅读范围和兴趣也由你自己而决定,或许和他人的交集或大或小,但绝不会相同。
所以,别人推荐的书目,未必适合你。至少要问你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他/她的领域,背景,爱好和你有多一致?第二,他/她推荐的理由,适合你现在的需要吗?
如果这本书不是你目前的经验和能力范围所能驾驭的,不要读;如果这本书所涉及的领域是你没有好奇心和问不出问题的,不要读;如果这本书是你有兴趣和需要了解的,没有外力没有人力荐,也要打开来看一看。
你的经验,能力和兴趣的交集,决定了你读什么样的书经典固然好,每个人都应该保留一个自己纯粹向往的名单,但是,或许最好的阅读时机,并不是现在。在我看来,读书是自己的兴趣,经验和理解力综合起来后选择的体现,如果严格来说,应该再为它加上一个时间轴。现在读不懂的书,只要你足够正视,都可以发现:要么是还没有积累相应的经验与理解力,要么则是不是出于内心的感兴趣。过上一段时间,或许是几个月,或者几年,再回过头来看看你曾经读不懂的那些书,或许,感觉会大不相同。
读书不是年度计划,读书是漫长几十年的人生修炼。
2.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
马尔克斯的书,大概是对读者理解力的一种考验纵然不同的人有千百种定义,在我这里有一条屡试不爽的标准——如果你读起来毫不费力,那么你不是在真正的阅读。
曾经,我也专注于追求所谓“阅读的快感”,得益于小时候大量的阅读量所培养出来的速度,我最擅长的就是“一目十行”地读小说,迅速从中攫取出“有效信息”,这种信息的“密集度”带给我很大的快乐和成就感,晚上闲暇的时候,花两三个小时读一本小说,对我来说一直是一种有“效率”的消遣。
我并不否认,当我自己的一部分的心理需求需要被满足时,小白小言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无论我读了多少我心里也清楚得很,这些书“并没有用”。我真正追求的阅读常态是——时时停下来做标记,翻回目录和前文厘清作者的逻辑,还有,触发我脑海里的某个点,让我不觉间掩卷沉思。
并不是说读书一定是为了现实的“功用”,“实用性技能”的书现在满大街都是,我所说的是:我读一本书,那么我是主体,书是客体,在问“书怎么样”之前,应该先问“我会怎么样”?
如果你不清楚“我为什么要读这一本书”,那么先不要打开这本书。
读书是一个自我教育的历程,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不借助外力,而是靠着自己的理解力和书的作者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增长经验的过程。看完全不费劲的书当然也有看得理由,要么是为了满足娱乐的需要,要么是为了补充资讯让自己能跟得上时代,书本身并没有贵贱的标记,但是,真正的阅读,它的意义在于能够返回到你本身。
3. 寻找属于自己的“主题阅读”
书帮助构建的,是每个人自己心中的图景我去年下半年,读了36本书,其中除了个别的几本小说和“流行书”,几乎全是论说性的著作。并不是为了和谁攀比——我去年的新年计划是一个月一本书,能超越计划我很高兴,但今年我的信念目标,并没有变成“全年读50本书”之类。
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今年应该达不到这个数量。并不是因为好书不够多,我的Kindle里面的70多本书,至少有一半,都是我自己选择的,和目前的经验,理解力与兴趣相应的书目,但它们是我不着急攻克的“堡垒”,因为我要先夯实我的“阵地”。
在我的新年计划里,有这么一条——重读10本以前看过的书。如果是一本好书,是值得反复阅读和体会的,因为每重读一遍,都会让你有新的感悟和成长。书越读越薄,自己的积累越来越厚实。
但我所说的不仅于此,更在于短时间的大量输入,更让我觉得有需要慢下来,把自己的所得整理好,厘清自己的思路和需要,然后再前行。之前那些头脑里散落在各处的”点”,经过阅读后的体悟加以“串联”而成为了“线”,如果在把“线”理好之前就匆忙进行更多的“连线”,那么不消多久,这些“线”就有变成一团乱麻的危险。
或许可以用流行一点的话说,把这个过程叫做“知识体系的构建”,但在我看来,一个人头脑中任何认知的形成,都无法像盖房子那样,一开始就能撘好正确的框架,然后一步一步地往里面填充东西,最后在把它加工得光鲜。因为,你我在时间轴上,从来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个体,你的经验会变,理解力会增长,兴趣会不断产生和转移,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认知系统,也随时有小修小补甚至推倒重建的需要。
一本好书,能够教你怎样理解世界以及你自己。而能够达到这一点的最快的途径,就是源于内心动力驱使去读书。你和你所关心的问题最重要,书只不过为你提供其中的一个角度,一个参考答案。但这种途径是宝贵的,因为它不仅本身拥有跨越时间轴的能力,无私地分享凝结而成的智识,它还为你提供更多思考的角度,在被作者说服和运用自己独立的判断力的一来一回之前,你有了自己的解答。
把书当做扩展你经验和理解力的一种修炼,找寻你心中疑惑所必经的途径,构建成长中的自己所需要的基石。这样,读的才不仅仅是书,你也不会因为读不懂一本书,而产生困扰。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等着在合适的那一刻,与我们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