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认真研读了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xx年版)》,并聆听了相关课表解读的专家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标对我们教师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此次新课标的研读心得总结如下:
一、xx年历史课程标准凝聚着课程改革的“初心”
新课标深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初心”。它系统研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全面推进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课程方案、进课程标准,体现明确的战略性和方向性;二是着力开展现状调研和矛盾分析诊断,破解十多年来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推进”,使课程改革既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又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既要纵向一体化贯通,处理好幼小衔接和初高衔接的问题,又要横向关联,体现学科融合渗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完善,改进育人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
二、发挥新课标的“导向”作用
只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系统思考,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反思总结,不断揭示育人规律,破解实施难题,以扎实研究深化课程改革,才是应然和可行之道。一是把准正确育人导向,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机理。深入研究课程教材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根本载体的内涵实质和基本要义,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以此为导向,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学段特点和要求,揭示核心素养由静态知识向动态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寻从学科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和实践方式,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三、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
一方面,要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以“知识本位”教学转向“素养立意”的历史教学,积极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与学方式,提出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关注课堂中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全面提高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
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的育人研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以历史主题探究的方式合理倡导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之,学习新课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才不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断更新,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