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30日晚,邓小平出现在了北京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决赛的看台上。八万观众自发起立,长时间鼓掌,这是邓小平再次复出后的一次轻松亮相。那一刻,中外媒体的镜头对准了邓小平,也对准了欢腾的人群。日本共同社的消息说,欢呼的人们或许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命运将和这位容光焕发的老人紧紧连在一起。
1977年7月16日至21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然而,摆在邓小平面前的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当时的世界正孕育着新的变化。在美国,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亚洲,日本扶摇直上,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而靠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实现了经济腾飞的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成为亚洲新兴的发达经济体,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而此时,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内乱,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还有两亿多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中国这条东方巨龙,正期待着一次转折性的重新出发。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发展我国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魄力,迸发出耀眼的活力。但是改革也不可避免地与旧体制之间发生着尖锐碰撞,破除旧体制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逐渐积累并触及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外发生严重政治风波,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严重挫折。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人们的关注焦点指向了未来。社会主义还行不行?改革向何处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继续推进?一个个疑问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在此紧要关头,1992 年1月,邓小平的专列再次驶出北京。已经八十八岁高龄的邓小平又来到了中国的南方。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发表了多次谈话,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给出了回答。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对于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邓小平提出不要搞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将这个国家再次引入了历史的快车道。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面临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