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9-08-08T16:52:42.36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7期 作者: 贺元 王焕君 刘宝瑜 邹燕语
[导读] 反复无常是由身份决定的一种非传统心理和非理性行为,其特征是对快乐的追求和需求的直接满足。在行为上,它是反复无常的、不受约束的、无法无天的。儿童的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人格妄想、意志薄弱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的表现。环境导致了孩子们的反复无常。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儿童的任性心理不是先天的,而是父母受教育和放纵的结果。如果不纠正儿童的任性心理,就会妨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的心理发展,因为任性会导致不
(宝威幼儿园,264200)
摘要:反复无常是由身份决定的一种非传统心理和非理性行为,其特征是对快乐的追求和需求的直接满足。在行为上,它是反复无常的、不受约束的、无法无天的。儿童的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人格妄想、意志薄弱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的表现。环境导致了孩子们的反复无常。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儿童的任性心理不是先天的,而是父母受教育和放纵的结果。如果不纠正儿童的任性心理,就会妨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的心理发展,因为任性会导致不能正确理解和判断事物,性格顽固和不合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于与人沟通,很难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不能经受住生活的考验和挫折,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严重的冲动和犯罪,而且由于儿童年龄小,语言发展受到限制,许多儿童无法做出正确而明确的解释。关键词:幼儿任性行为;研究分析;实践措施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增多,家庭教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中的大多数表现出更多的宠爱,更少的教育,更多的服从和更少的需求。因此,许多幼儿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任性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挑食、多动症、注意力分散、任性、自私、霸道等。我们幼儿园的许多小孩都有一些任性的行为。行为习惯,如:我班有孩子,父母因生意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从出生起就与祖父母一起生活学习,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惯: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任性、难以玩、小家子气、易怒、哭闹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商场里,孩子一旦看到好玩的、好吃的就站在那不肯走了,非要父母给他买,不买便哭闹,有的连哭带骂,有的又踢又打,甚至躺在地上,满地打滚。当大人提出建议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不”“我就要”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再说,孩子就容易变的非常暴躁。这些行为把家长搞得精疲力尽,这时家长要么对孩子大打出手,要么无奈地就范,依了孩子,新入园的幼儿在幼儿园同样发生类似的现象,当他们不想来园时便会以哭闹、拒绝、打滚等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在老师面前,当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也会用同样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不良行为正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任性。
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0-6岁处于行为习惯形成的敏感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很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纠正任性的习惯。在这个时期,及时纠正和教育孩子的任性行为尤为重要。为了促进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全的性格。为了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康人格,进而优化其全方位的教育环境,我们提出了这个话题,儿童任性行为的现象,如何在幼儿园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儿童的任性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的配合下促进儿童性格开朗的形成,这些都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一、幼儿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一)父母溺爱与管教方式有问题
我国生活质量与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在衣食住行与吃喝玩乐方面,很多父母都会不遗余力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这难免就会产生溺爱的行为。而溺爱是导致幼儿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且很多家长在幼儿出现不良行为之后,都不会进行深层次的考虑,不会想到幼儿性格养成的方面,在尽量满足幼儿要求的情况之下,疏忽了对幼儿的管教与引导,从而让任性行为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幼儿不成熟心智的影响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成熟,往往不具备理智的行为特征,对个人行为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幼儿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内心所想,产生一些随意性的行为,也就是任性行为的产生。有些幼儿情绪暴躁,不能正确接受他人意见,常常与家长或老师持有相反的意见,由于个人的自我约束与观察水平有限,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的行为缺乏合理性,所以相对来讲幼儿较容易出现任性行为。
(三)父母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幼儿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出于对周围事物的新鲜感与求知欲,会对生活或学习中的“有趣”“新奇”的行为进行模仿。对于幼儿来讲,最好的模仿对象就是父母,父母行为甚至会成为一种规范。但从生活实际来看,每个人都多少存在性格或习惯问题,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行为过于随意或自律能力不够,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于整洁卫生、环境保护、言语文明等方面,家长如果未能审视自己,幼儿又缺乏良好的辨别能力,就会导致父母的缺点或不良行为在幼儿身上放大,导致任性行为产生的频率不断增加。
二、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相关举措(一)父母重视个人的引导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想要纠正幼儿的任性行为,父母应该从自我行为检查开始,重视自己对幼儿的言传身教。家长认识到自己是幼儿的榜样,如果短时间不能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也应尽可能地不在幼儿面前表现出来,毕竟家长是幼儿的直接模仿对象。家长也可以让邻居或同学家长帮忙指正,从而认识到自己不正确的行为或是习惯。家长可以告知幼儿行为失当的具体表现,让幼儿及时监督并约束自己,这样幼儿也能在家长的影响之下,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实现家长与幼儿的共同成长。
(二)合理满足幼儿的要求
幼儿的任性行为常常是因为有心理需求才产生的,所以家长需要将幼儿任性行为进行判断,分清其中存在的合理或过分的要求。对于幼儿合理积极的要求,家长可以采取鼓励引导方式,支持幼儿的发展要求。而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任性行为,家长首先要端正幼儿的思想,让他们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行为,后期告知幼儿这些不合理行为容易导致的后果。经过行为与思想方面的引导,家长能够将自己的判断传输给幼儿,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存在的失当环节,也能及时地进行自我反思。
(三)家庭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家长重视。所以在家庭教育观念方面,基于幼儿任性行为纠正,需要家长与幼教老师的正确观念保持一致。比如说在分享与挥霍的教育与指导方面,父母需要建立一种双向引导的方式,将具体的教育方法解析出来。最好是家长一方宽松指导,另一方严厉,才能给幼儿纠正自己行为的机会。如果父母存在言行失当的情况,可以求得幼儿的原谅。这样在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之下,幼儿就会具备基础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能够给个人的行为矫正带来有利的条件。
(四)冷处理的教育引导规范性
不少家长在教育儿童的时候,会采用置之不理的方式,也就是“冷处理”的教育引导方式。有效的“冷处理”引导能够起到约束幼儿行为的作用,幼儿在遇上喜欢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都会采用哭闹的形式,对于家长来讲也会是一种教育引导的负担,所以家长可以适当地采用“冷处理”的形式,不能随意打骂幼儿或对其发怒,更不应该无条件的妥协。面对在街边哭闹的幼儿,立即停止其他事情带他回家,在空房间内“静置”,这样他们在发现自己的哭闹无济于事之后,就会停止自己的任性行为。家长后期再给幼儿讲解做人的道理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经过其他的快乐事情影响,幼儿也能逐渐开心起来,忘却自己的任性要求。
三、结语
幼儿任性行为的产生常常是来自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因为幼儿心智不够成熟,还有可能是因为家长的教育引导失当导致的。所以想要及时矫正幼儿行为,需要家长重视个人的行为习惯,经过对个人行为反思与约束,达到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目的。
1]袁巧灵.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2).2]张晶.幼儿任性行为的表现及教育建议[J].吉林教育,2016(37).
参考文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