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秋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秋天祭⽉的礼制,早在《周礼》⼀书中,已有“中秋”⼀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学⼠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亮⼜圆⼀轮皓⽉,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个传统的活动。
⼀直到了唐代,这种祭⽉的风俗更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唐书•太宗记》记载有“⼋⽉⼗五中秋节”,这个节⽇盛⾏于宋朝,⾄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之⼀。
2.中秋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是⾮常丰富的,嫦娥奔⽉,吴刚伐桂,⽟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 中秋节传说故事⼀:嫦娥奔⽉
远古时候天上有⼗⽇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妻⼦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和妻⼦在⼀起。不少志⼠慕名前来投师学艺,⼼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天,后羿到昆仑⼭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去天上成仙。然⽽,后羿舍不得撇下妻⼦,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怀⿁胎的蓬蒙假装⽣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危急之时她转⾝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时飘离地⾯、冲出窗⼝,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间最近的⽉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们哭诉了⽩天发⽣的事。
后羿既惊⼜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后羿⽓得捶胸顿⾜,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亮格外皎洁明亮,⽽且有个晃动的⾝影酷似嫦娥。
后羿思念妻⼦,便派⼈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摆上⾹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鲜果,遥祭在⽉宫⾥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下摆设⾹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传说故事⼆:吴刚伐桂
传说⽉中有桂树,《淮南⼦》已⾔“⽉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添了⼀个伐桂之⼈吴刚。
⽉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阳杂俎》前集卷⼀《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桂⾼五百丈,下有⼀⼈常斫之,树创随合。⼈姓吴名刚,西河⼈,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就把他发配到⽉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桂。⽉桂⾼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这种永⽆休⽌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李⽩诗中有“欲斫⽉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传说故事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兔长跪捣药青蛙丸,奉上陛下⼀⽟盘,服此药可得神仙。”
相传⽉亮之中有⼀只兔⼦,浑⾝洁⽩如⽟,所以称作“⽟兔”。这种⽩兔拿着⽟杵,跪地捣药,成青蛙丸,服⽤此等药丸可以长⽣成仙。⽟兔恐怕是嫦娥在⼴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结:前三⼤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
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离开羿,姮娥滞留在⽉亮⼴寒宫。
⼴寒宫⾥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回到⼈间与羿团聚。 以下三⼤传说,则有着⼀定的历史原型,与知名历史⼈物和史料记载紧密联系。让我们继续细品吧! 中秋节传说故事四:⽞宗览⽉
相传唐⽞宗与申天师及道⼠鸿都中秋望⽉,突然⽞宗兴起游⽉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起步上青云,漫游⽉宫。 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法进⼊,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 唐⽞宗素来熟通⾳律,于是默记⼼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间能得⼏回闻!” ⽇后⽞宗回忆⽉宫仙娥的⾳乐歌声,⾃⼰⼜谱曲编舞,这便是历有名的“霓裳⽻⾐曲”。 中秋节传说故事五:貂蝉拜⽉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国⾊天⾹,有倾国倾城之貌。
传说貂蝉降⽣⼈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嫦娥⾃愧不如,匆匆隐⼊云中;貂蝉⾝姿俏美,细⽿碧环,⾏时风摆杨柳,静时⽂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观。
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谋的吕布反⽬成仇,使得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中秋节传说故事六:⽉下独酌
诗⼈李⽩写⾃⼰在花间⽉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独饮,放怀达观以⾃乐也。”
诗⼈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壶酒,登场⾓⾊只是他⾃⼰⼀个⼈,动作是独酌,加上“⽆相亲”三个字,场⾯单调得很。
于是诗⼈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和⽉光下⾃⼰的影⼦,拉了过来,连⾃⼰在内,化成了三个⼈,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就热闹起来了。
中秋节传说故事七:⽉饼起义
中秋节吃⽉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联合各路反抗⼒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分严密,传递消息⼗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五夜起义”的纸条藏⼊饼⼦⾥⾯,再派⼈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五⽇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齐响应。很快,徐达就攻下元⼤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兴得连忙传下⼝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
此后,“⽉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3.中秋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中秋节介绍
农历⼋⽉⼗五是我国的传统节⽇,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传统节⽇。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秋天祭⽉的礼制,⽽祭⽉的节期为农历⼋⽉⼗五,时⽇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因这个节⽇在秋季⼋⽉,故⼜称“秋节”、“⼋⽉节”、“⼋⽉会”、“仲秋节”;⼜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进⾏的,所以⼜俗称“⽉节”、“⽉⼣”、“追⽉节”、“玩⽉节”、“拜⽉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的崇拜、⽉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国家⾮常重视⾮物质⽂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20⽇,该节⽇经国务院批准列⼊第⼀批⾮物质⽂化遗产名录。4.中秋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中秋由来
“中秋”⼀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五⽇,在⼀年秋季的⼋⽉中旬,故称“中秋”。⼀年有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淆,中秋⼣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唐书·太宗记》记载有“⼋⽉⼗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始于宋朝,⾄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传统节⽇。
相传古代齐国丑⼥⽆盐,幼年时曾虔诚拜⽉,长⼤后,以优良品德⼊宫,但未被宠幸。某年⼋⽉⼗五赏⽉,天⼦在⽉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她为皇后,中秋拜⽉由此⽽来。⽉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拜⽉,愿“貌似嫦娥,⾯如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给予⽉亮许多传说,从⽉中蟾蜍到⽟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丰富的想象⼒为⽉宫世界描绘了⼀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汉⾄唐,骚⼈墨客纷纷吟咏⽉亮及⽉中之事,⼋⽉⼗五⽉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五⽇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当空,清辉洒满⼤地,⼈们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五作为亲⼈团聚的.⽇⼦,因此,中秋节⼜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年之中的重⼤节⽇,⼜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直是统治者⼗分重视的⼀件⼤事。⽽三年⼀次的秋闱⼤⽐,恰好安排在⼋⽉⾥举⾏。胜景与激情结合在⼀起,⼈们便将应试⾼中者,誉为⽉中折桂之⼈。每到中秋,必须进⾏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