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原因及其防控措施

2021-05-11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原因及其防控措施

作者: 药生荣

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第2期

1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原因分析

1.1疾病因素

1.1.1猪瘟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

低毒力的猪瘟病毒能够感染胎盘,妊娠母猪本身没有任何症状,但是能够将猪瘟垂直传播给胎儿,使得母猪出现繁殖系统疾病,导致母猪在妊娠后期出现流产,产下死胎、木乃伊胎和僵尸胎。猪瘟病毒还能够感染种公猪,导致公猪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如果检查不到位,用这些精液配种,导致病毒通过生殖系统传播。猪瘟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无明显季节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常常呈现隐性流行趋势。

1.1.2猪伪狂犬病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

猪伪狂犬病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但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发病后新生仔猪和哺乳仔猪症状较为严重,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1℃以上,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成年猪感染没有明显症状。妊娠母猪主要出现流产和死胎等繁殖障碍。妊娠母猪感染该种疾病后病毒会穿过胚胎感染胎儿,导致妊娠母猪在中期就会出现流产。诊断该种疾病主要采用免疫琼脂扩散实验、血清中和实验和血清凝集实验确诊。

1.1.3猪圆环病毒病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

该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成年猪通常不表现出任何症状,主要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各种疾病后,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常常导致妊娠后期突然流产,产下死胎、木乃伊胎和僵尸胎。母猪难产后胎衣长时间不下,从阴道中排出恶露,出现子宫内膜炎等生殖系统疾病。症状消失后常常表现为发情不稳定,多次配种不能成功受孕。

1.2非疾病因素

首先,原发性因素。这主要是母猪自身原因造成,如母猪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卵巢囊肿,持久黄体,子宫内膜炎等生殖系统疾病造成与生殖有关的激素分泌失调,使得母猪脑下垂体功能不完善。母猪患有幼稚病,在达到交配年龄后,生育器官还未发育成熟从而造成不孕或不育;其次,营养性因素。母猪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饲料中营养比例搭配不当,营养成分失调或饲养管理不当,造成营养过剩或不足,超过或不能满足母猪正常营养需求,导致母猪体重过大或身体过瘦,从而导致不能正常受孕。如果母猪体内蓄积较多脂肪,就会导致卵巢机能损伤,造成母猪长时间不发情,不排卵,引起不孕不育,或者怀孕早期胎儿腹死胎中;最后,饲养管理因素。在母猪生产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导致母猪不能正常发情。母猪泌乳期太长,会导致母猪生殖机能减退、暂停或停止。如果养殖场卫生条件较差、猪舍潮湿,通风不良,光

照不足,空气污浊,母猪运动量不够,受到外界应激因素影响,都会严重影响到母猪繁殖能力。

2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防控措施

2.1非传染性因素防控措施

要按照母猪不同日龄的营养需求,科学配制饲料,既要保证满足日粮中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供给,又要确保各种营养物质摄取,满足母猪各个生长阶段营养需求,确保母猪健康生长发育。同时还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保证猪舍通风良好,空气清洁。冬季做好保暖,夏季做好降温工作。日常要保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控制好饲养密度、避免机械损伤。禁止向母猪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分娩舍保育舍要遵循全进全出原则,仔猪和母猪出栏后要对猪栏进行全面消毒,间隔一周后再进入新的母猪和仔猪。

2.2传染性因素防控措施

首先,要严把引种检疫关。在猪引种过程中隔离、观察、检疫,严防带毒猪进入养殖场是预防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的主要措施。要引导养殖户禁止到疫区引种,引种后应该在场外隔离观察至少1个月,进行相应的严格检疫后,确保健康,无明显临床症状,接种相关疫苗并产生相应抗体后才能混群饲养。如果发现可疑患病猪,应该及时送检;其次,加强免疫,提高防疫意识。指导养殖场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免疫预防,从而有效控制母猪繁殖障碍传染性疾病发生,重点要做好母猪伪狂犬病、蓝耳病、猪瘟、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等疾病的预防免疫工作,并定期进行抗体监测,及时掌握猪群免疫状态,检测出带毒株后,及时淘汰无害化处理,并做好猪场日常消毒工作;再次,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对养殖场内外环境,运动场进行定期消毒,及时清理猪舍,粪便堆积发酵处理,切断致病菌传播途径。每周坚持2~3次带猪消毒。分娩母猪进入产房前要对产房进行彻底消毒。进入养殖场的车辆和人员也要进行严格消毒;最后,建立生物安全制度。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养殖场,进出人员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定期做好养殖场灭鼠,灭蚊和驱虫工作。对于病死猪严格上市销售,要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