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2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是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科学。
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的来源、沉积条件、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及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一系列复杂的成岩作用变化。
3风化作用: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4风化壳/风化带:由残余物质自称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5层流:是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的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现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6紊流:是一种充满了漩涡的急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苏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7雷诺数(Re):判别层流和紊流的准则。表示惯性力与粘带力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数值,为一无量纲数。(当Re为1左右时,流动呈层流型,当Re大于40时,则出现“卡门涡街”,这时的流动叫做紊流或涡流。)
8弗劳德数(Fr):在明渠水流中,按流动强度的不同可出现急流、缓流和临界流3种流态,这3种流态的判别标准是弗劳德数。表示惯性力与重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精品文档-可编辑
9牵引搬运/牵引作用:能使碎屑物质作底负载移动的各种作用的总称。牵引流的搬运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流体作用于碎屑颗粒上的推力(即牵引力),另一个是载荷力(或负荷力)。
10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属静水流作用的流体,能沿沉积床底搬运沉积物,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波浪流等。
11沉积物重力流:非牛顿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重力流。
等深流:是由于地球旋转的结果而形成的温盐环流,这种底流平行于海底等深线作稳定低速流动,主要出现在陆隆区。
浊流:是深水沉积物重力流的一种类型。是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体。
内波:是存在于两个不同密度的水层界面上或是具有密度梯度的水体之内的水下波。
内潮波:若内波其周期等于半日潮或日潮的周期,即具有潮汐周期的低频内波,则称为内潮波。
12沉积分异作用:母岩风化产物以及其他来源的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按照颗粒大小、形状、比重、矿物成分(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成分(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称作地表沉积分异作用。
13正常沉积作用:正常情况或条件下发生的搬运和沉积作用,这一作用的过程是缓慢
精品文档-可编辑
的,均变的。
14事件沉积作用:是指反映某种地质事件是具有突发性、瞬时性、超常性、灾变性的作用下发生的具空间延展性的沉积现象。
15清水沉积作用: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16、同生作用:是指沉积物刚刚形成以后而且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也叫海解作用或海底风化作用。
准同生作用:是一个专属性词汇,主要是指潮上带的疏松碳酸钙沉积物被高镁粒间水白云化的作用。
沉积后作用:泛指沉积物形成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和作用。
17成岩作用: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成为沉积物的成岩作用。指上覆沉积物不断增加使早期沉积物逐渐被掩埋,直至基本上与上覆水体脱离,使沉积物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产生新的平衡,致使疏松的沉积物固结成岩的全部变化过程。
18层理: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可以通过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的突变和渐变显示出来。
19纹层: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亦称为细层。
精品文档-可编辑
20层系:有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同一环境相同水动力条件不同时间沉积)
21叠瓦状构造:扁平砾石在流水的作用下均向同一方向排列的现象。
22同生变形构造:沉积物沉积后,固结成岩之前,还处于富含孔隙水的状况下发生的形变,均称为同生变形构造。
23晶体印痕:在适宜条件下,松软沉积物表面上形成的盐类和冰等物质的结晶体后来由于熔融、溶解作用等而消失,在层面上留下具有晶体形态的特征印痕称为晶体印痕。
24 鸟眼构造:细粒沉积岩中成群或单个出现的、一般为几毫米大小的鸟眼状孔隙被亮晶方解 石或石膏等胶结物充填而形成的一种沉积构造。
25示顶底构造:岩石中能够指示岩层顶底方向的任何内部构造结构。
26 叠层石构造:富藻纹层(暗层)与富碳酸盐纹层(亮层)交互出现形成的构造。简称为叠层石。
27递变层理:是具有粒变递变的一种特殊层理,层理中没有任何文层显示,只有构成颗粒的粒细在垂向上的连续变化。
28交错层理:在层系的内部有一组倾斜的细层(前积层)与层面或层系界面相交,又称之为斜层理。
羽状交错层理:一种特殊类型的交错层理。特点是纹层平直或微向上弯曲,相邻斜层
精品文档-可编辑
系的纹层倾向相反,延伸至层系界面彼此成锐角相交,呈羽毛状或人字状。
丘状交错层理:有一些大的宽缓波状层系组成,外型上象隆起的圆丘状,向四周缓倾斜,丘高为20~50cm’,宽为1~5m,底底部与下伏泥质层呈侵蚀接触,顶面有时可见到小型的浪成对称波痕。
槽状交错层理:层系底界为槽形冲刷面,纹层在顶部被切割。在横切面上,层系界面是槽状,纹层与之一致也是槽状;在纵剖面上,层系界面呈弧状,纹层与之斜交。顶视为重叠的花瓣状。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层系底界冲刷面明显,底部常有泥砾。多见于河流环境中。
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在河流沉积中最为典型。
楔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但不互相平行,层系厚度变化明显呈楔形。层系间常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及倾角变化不定。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和三角洲地区。
波状层理:特点是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但总的方向平行于层面。
29脉状层理:特征是泥质沉积物主要分布在砂质波痕的波谷中,而在波脊上很薄或消失,以致使泥质沉积物呈脉状体分布在砂质沉积物中。
透镜状层理:特点是砂质沉积物呈透镜体被包在泥质沉积物中。
30杂基:与砂、砾等碎屑一起由机械沉积作用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以泥级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精品文档-可编辑
淀杂基:它是成岩期从孔隙水中沉淀形成的粘土矿物,一般成分单纯,实际上是粘土胶结物,在碎屑颗粒周围可呈栉壳状或薄膜状分布。
31胶结物:沉沉积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空隙中的自生矿物。
接触胶结:颗粒支撑的碎屑岩胶结物只分布在颗粒接触处附近,而在孔隙中央没有胶结物。
32砾岩:含大量(>50%)砾石级颗粒(粒径大于2mm),圆状或次圆状的碎屑岩。
33角砾岩:含大量(>50%)砾石级颗粒,棱角状或次棱角状的碎屑岩。
34底砾岩:(根据砾岩在剖面中的位置分类)分布于侵蚀面上,常位于海侵层位最底部,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成分较简单,稳定性较高的砾石。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35层间砾岩:(同上)整合的夹于其他岩层之间,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成分复杂,分选性和磨圆度变化大的砾石。近源堆积产物。
36砂级碎屑(2~0.1mm)含量大于50%的碎屑岩。
37石英砂岩:石英颗粒占90%以上,有少量的长石颗粒和燧石岩屑。
38长石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石英含量小于75%,长石含量大于25%,岩屑含量小于25%。长石含量高是该类砂岩主要特点。
精品文档-可编辑
39岩屑砂岩:(岩屑砂岩类总特征是岩屑含量大于长石含量。)岩屑含量大于25%,长石含量小于25%,即岩屑含量大于长石含量,石英含量小于75%。
40杂砂岩:杂砂含量大于15%,分选极差、泥沙混杂的砂岩。
41粉砂岩:主要由0.1~0.01mm粒级(含量大于50%)的碎屑颗粒组成的细粒碎屑岩。
42成熟度:碎屑物质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过程中,被改造趋于最终产物的程度。
43结构成熟度:碎屑物质结构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
44成分成熟度: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
45ZTR指数:在重矿物中,锆石、电气石、金红石这三种最稳定的矿物在透明重矿物中所占比例。Z(=zircon)—锆石;T(=tourmaline)—电气石;R(rutile)—金红石。
QFR指数:石英与长石加岩屑之比。Q(=Quartz)—石英;F(=Feldspar)—长石;R(=Rock Fragment)—岩屑。
46粘土岩:以粘土矿物为主(含量大于50%)的沉积岩。
47泥质岩:主要是由粘土矿物及粒径<0.0039mm的细碎屑(大于50%)组成的沉积岩。
48页岩:具有纹层或页理构造的粘土岩。
精品文档-可编辑
泥岩:无纹层、无页理构造的粘土岩。
49压实作用(compaction):物理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层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
50压溶作用(pressure solution):物理—化学成岩作用。沉积物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碎屑颗粒在接触点上所承受的来自上覆层的压力或来自构造作用的侧向应力超过正常孔隙流体的压力时(2~2.5倍),颗粒接触处的溶解度增高,将发生晶格变形和溶解作用。
51胶结作用(cementation):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矿物质(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52重结晶作用(recrystallization):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这一过程使砂岩的胶结物形成特征的连晶或嵌晶结构,并未形成新的矿物。
56交代作用(replacement):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现象。交代作用可以交代颗粒的边缘,将颗粒溶蚀为锯齿状或鸡冠状的不规则边缘,也可以完全交代碎屑颗粒,从而成为它的“假象”。后来的胶结物还可以交代早成的胶结物。交代彻底甚至可以使被交代的矿物影迹消失。
57火山碎屑岩(pyroclastic rock):由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火山碎屑物质,堆积后经多种方式固结而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按照粒度可划为:火山集块(>100mm)、火山角砾(100~2mm)、火山灰
精品文档-可编辑
(2~0.01mm)、火山尘(<0.01mm)。
58集块结构:粒度大于100mm的火山碎屑物体积分数一般大于50%。即火山集块的体积分数大于50%。
59火山角砾结构:粒度介于100~2mm之间的火山碎屑物质体积分数一般大于50%。即火山角砾的体积分数大于50%。
60凝灰结构:粒度介于2~0.1mm之间的火山碎屑物质体积分数一般大于50%。即火山灰的体积分数大于50%。
61碳酸盐岩(carbonate rocks):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沉积的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62内颗粒(异化颗粒):泛指沉积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成因的碳酸盐沉积物,在波浪、潮汐等水流作用下就地或经短距离搬运而形成的一系列碳酸盐岩颗粒。福克称其为“异化颗粒”,即“内颗粒”,简称“颗粒”。
63内碎屑:沉积盆地内沉积不久的、半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受波浪、潮汐等水流作用冲刷、破碎、磨蚀、搬运、再沉积而形成的颗粒。也可以是其他作用形成的。
晶屑:是矿物晶体的碎屑,多为早期析出的斑晶随熔浆炸碎而成,大小一般不超过2~3mm,外形不规则,常呈棱角状
64鲕粒(ooid):一种由核心和包壳组成的粒径小于2mm的球形或椭球形颗粒。
精品文档-可编辑
65藻灰结核:一种藻包粒,也由核心和包壳两部分组成,为球状叠层石,状如果核,故又称核形石。
66泥(muds):指碳酸盐泥,泥级碳酸盐质点,相当于砂岩杂基。盆地内形成的,具泥晶或微晶结构,晶粒小于0.03mm,充填于颗粒组分之间,对颗粒起某种胶结作用的细小碳酸盐泥屑。
67胶结物(cements):充填于碳酸盐岩原始粒间,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68亮晶方解石:晶体清澈明亮的方解石胶结物。
69石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矿物组成的沉积碳酸盐岩。方解石含量大于50%。
70白云岩:主要由白云石矿物组成的沉积碳酸盐岩。白云石含量大于50%。
71原生白云岩:由以化学沉淀方式从水体中直接沉淀出化学计量的白云石所组成的白云岩。
72次生白云岩:一切非原生沉淀作用生成的白云岩,即一切由交代作用或白云化作用生成的白云岩。
73溶解作用(solution):碳酸盐沉积物或碳酸盐岩中孔隙水的性质发生变化,引起碳酸盐矿物或其他成分溶解。
74矿物转化作用:一种是矿物的同质多相转化,仅发生晶格和晶形的变化,并不发生化学成分的变化;另一种有化学成分的变化,但不发生晶格和晶形的变化。
精品文档-可编辑
重结晶作用:成岩过程中,矿物单纯的增大与缩小,或者是在应力作用下矿物晶格发生变形,矿物成分不改变的作用。
75胶结作用(cementation):孔隙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沉淀作用,作用结果是在粒间的孔隙中发生晶体生长。这类晶体就是胶结物,它能把碳酸盐岩颗粒或矿物粘结起来使之变成固结的岩石。
76世代胶结:充填孔隙的胶结物往往由两个或以上的世代组成,有时其组构与微量元素的组成随世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早期为薄边纤维状、马牙状的无铁方解石,后期多为粒状方解石,按含铁量递增或递减顺序组成多期胶结。
孔隙胶结:最常见的颗粒支撑结构。碎屑颗粒构成支架状,颗粒之间多呈点状接触。胶结物含量少,只重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空隙中,他们是成岩期或后生期的活血沉淀产物。
基底胶结:填隙物含量较多,碎屑颗粒在杂基中互不接触呈漂浮状,填隙物主要为原杂基(或正杂基)。又可称杂基支撑结构,形成于沉积同生期。
接触胶结:亦为颗粒支撑结构,颗粒之间呈点接触或线接触,胶结物含量少,分布于碎屑颗粒相互接触的地方。
77交代作用(replacement):在碳酸盐岩沉积物或碳酸岩中,原来的矿物和组分为新矿物取代的作用。
78压实和压溶作用:碳酸盐沉积物在上覆层的负荷压力下,发生孔隙流体减少、孔隙度降低、沉积物密度增加、体积减小、颗粒变形破裂、甚至引起颗粒和岩石局部溶解作用。
精品文档-可编辑
物理压实作用:碳酸盐沉积物在上覆岩层的负荷压力下,发生水分减少、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晶体和颗粒趋向紧密排列的作用。
化学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在负荷或应力作用下,在颗粒、晶体和岩层之间的接触点上,受到最大应力和弹性应变,化学势能不断增加,使应变矿物的溶解度提升,导致在接触点处发生局部溶解的作用。
87显微鳞片构造:由极细小的,排列方向不规则的粘土矿物组成,常见于泥岩中。
88显微定向构造:为极细小的鳞片状或纤维状粘土矿物沿层面定向排列而成,正交光下同时消光。常形成于无粗粒物质的缓慢沉积的较安静环境中。
89颗粒石灰岩:常呈浅灰色至灰色,中厚层至厚层或块状,岩石中颗粒含量大于50%,颗粒可以是生物碎屑、内碎屑、鲕粒、藻粒、球粒(团粒)等七种的一种或几种。粒径可以大至漂粒级,最小到粉屑级,他们的填隙物可以是灰泥杂基或亮晶胶结物,或两者均有。
90层间砾岩:其特点是整合地夹于其他岩层之间,它的存在并不代表有侵蚀间断,与下付地层是连续沉积的,在其砾石成分中,可有软的不稳定的岩屑,有时这些岩屑甚至是主要的,如石灰岩、粘土岩及弱胶结的粉砂岩等岩屑,磨圆度查,基质成分复杂。它们通常是当地岩石边冲刷边沉积的破坏产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