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

2022-10-02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

化发展的实践研究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作者:张群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49 更新时间:2007-9-5 《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江南实验小学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克服常规性校本教研弊端的需要

近年来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它能够较好地做到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对于解决教师教学实际问题大有帮助。但不管是一些大型的教学研究活动还是教研组内的公开课评课,同伴之间的评议大部分还是停留在罗列几点成功之处和提出一两点小疏漏上,往往不指向现象背后本质的东西和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使教研活动显得苍白无力。同时,一次次的听课评课活动,都是就事论事,无论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还是专家引领,都停留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现场,对于教师个体而言,缺乏基于专业素养发展的全程规划和系统研修,对教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仍然有限。此外,自上而下的培训研究仍然使教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的主体合作探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课题试图在全面了解教育改革要求和教师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立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程规划和可持续性发展,把“系统反思”和“行动研究”结合起来,借助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参与,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加强校际联动,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师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兼顾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

2、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情绪的需要

观察一下身边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一些感觉,从教之初的那种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了;安于现状,忙于应付的念头增多了,部分中青年教师,凡事抱

着一种“只要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心理状态,对教育事业缺乏激情。有人称教师的这些表现为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这种现象如不及时消除,势必对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特点。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对教师的品格、工作和生活有着比其他行业更高的要求;教学又是一种高强度、周而复始的工作,有着质与量的要求,教育本身又存在着发展性原则,如果教师的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体质素养不能适应教育及其发展的要求,就会产生心理压力。尤其当前,新课程的实质性启动,无疑会引发教师角色的一系列历史性转换,它要求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作出战略性调适,真正保持与新课程改革同步成长。基于此,本课题试图以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为载体,使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都得到帮助和扶持,获得成功体验,在具体教学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在群体中的地位,从而克服职业倦怠情绪,心理健康、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每一项工作中去,实现各个个体和整个学校教师的共同发展成长。 3、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对于一所学校来讲,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教师的成长发展决定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建校三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围绕着“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加快发展”的奋斗目标,我们做了很多工作,老师们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6年,学校将搬迁至新的校舍,搬进新校后的目标就是创实验小学。现代化的校园和硬件设施为创建实小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与之相匹配的教师队伍来支撑。就我们目前的师资实力,要创实小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首先,我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与同类中心小学相比,综合实力相对偏低,其次,代表学校中坚力量的骨干教师级别不高,区市级教学能手数量偏少。为了让我们的教师逐步向实小教师接轨,我们必须发奋努力,快速提升。如何促进教师主动

发展、提升素质,必须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实践证明,校本教研是一条非常直接而又实在的路径。不仅能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能改变教师自身的生活方式,感悟自己职业的生命价值。为提高校本教研实效,必须不断探索校本教研的新视角、新途径、新策略,以实现教师素质的快速提升,从而实现学校的跨越发展。 二、研究课题的基本涵义及理论基础 (一)基本涵义

校本教研,是指教育者基于学校教学的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的教学研究。这种教研活动具有群体互动性,实践反思性和专业引领的特点。 关于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解,具体的表述很多,归纳起来,有三种:第一种,指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成长过程;第二种,是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即教师教育;第三种,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认为第三种比较合理,因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既离不开行政的政策支持和教师教育,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只有内外两方面一起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本课题研究就是针对学校教师现实状况,开展深入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理论基础

1、校本教研理论。教育部朱慕菊司长说:“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校本教研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校本教研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

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 2、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想。他说,“教育为一种专门事业,必学焉而后成”,“教员最重要的精神,是事业能力的长进,要让我们的教材教法一天长进一天。” 陶行知先生常常要求教师“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些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地发现出来”,成为“开辟的教育家”。陶先生还说,无论办何事,其中总难免有时发生一些阻碍。但是我们决不可稍遇些微困难,便灰心不干了。应抱定这样的精神:凡事不干则已,既干了,就要具百折不回的毅力,向前去干!并且要任劳任怨,始终负责。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专业精神。

3、教师发展理论。从需要的角度看,每个人在自身发展中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高层次的需要。每一位教师都有发展自己潜力和追求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信息时代的教育的必然,没有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上的成长,教师的历史使命便无法完成。教师的发展应该是自主的和能动的,既需要管理机制的改进,也需要教师自身的自觉。

4、集体教育理论。集体本身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集体对个体发生巨大的影响,可使个体在集体中产生不同于处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集体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因素不只是作为静态的集体心理气氛,更重要的是使其显示动态的教育力量,发挥集体思维的优势,从而形成更好的集体创新的智力背景和心理场。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探究适合校情、有利于新课程实施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校教研的机制和活动方式,形成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框架体系。

2、使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学中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明显提升。并通过开展深入有效的校本教研,打造出一支质量过硬、层次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使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准得到普遍提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二)研究的内容

1、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能力的现状诊断与分析。 ⑴ 通过问卷对教师进行调查。 ⑵ 教师进行自我分析。 ⑶ 通过随堂听课进行分析。

2、校本教研的组织机制和制度研究。

建立校本化的教研组织,形成制度和规范,并营造有利于教师教学创新的学校环境,包括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创造性的制度等,建立教师个人发展档案。 3、有效校本教研活动方式的研究。

本着教师之间互动,加强实践反思和注重专业引领的原则,开展和不断创新多种教研活动,包括:与专家对话,教师上课、说课、评课,教师论坛,专题研讨,课题研究,专家讲座,诊断指导以及教师自我设计方式等等。但不管何种活动的方式,都以能收到实效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为目的。 4、针对教师特点开展教师成长过程研究。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引导教师开展基于自己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研究如何指导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实践反思,撰写和分析案例等过程来提升自我。教师成长的过程研究,既有各个阶段面向全体的要求,又有重点实验对象的追踪研究,做到点面结合。 5、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要把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使教师专业化成长与课堂教学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四、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一)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又分课例个案研究和教师个案研究两个方面

1、从课例研究入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逐步提升研究的水平。课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重点。学校普遍开展课例研究活动,探讨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方式;通过课例研究发现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化问题研究,探索科学规律。

课例研究要注重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讲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有所变化和发展。当前,要着力解决普遍存在的新教材旧教法,追求形式、忽略效果等不良倾向。 2、以部分教师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置于校本教研活动中,进行一路跟踪,逐步提升其专业水平。以教龄为界,在5年以内、6~15年、16~25年三个年龄段内各选择若干名具有一定潜质的教师,进行追踪研究。对被确定的个案对象进行全面的基础诊断,然后制定

详细的个人发展计划并严格执行。从开始的第一堂课到以后在研究过程中的每一堂课都作课堂实录,然后逐课进行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并将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资料投放个人成长档案袋。 (二)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边归纳,边总结。为了便于研究,主要采用“同课异人异构”和“一人同课多轮”的行动研究方式进行。 五、课题实施的要点和措施

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保障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教学研究的问题是教师在自身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的成果也是通过教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本课题实施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树立三种意识: 1、自我反思意识

教师自我反思是其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2、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是成功教师的必然选择,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既是教师形成创造性劳动态度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工作兴趣、灵感的源泉。 3、终身学习意识。

对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

课题的负责人和组织者,必须为本课题的实施创设三个载体,作为课题研究进程中的保障措施:

1、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教研是学科领域的研究活动,也是教师喜欢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载体。科研是理性的科学思考,其全过程也是培养教师的重要载体。融教研与科研于一体的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最佳载体,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以教研沙龙为载体

采用互动参与式培训、教学论坛等形式,组织教师围绕教学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平等的、坦诚的心灵对话与思想碰撞。通过沙龙研讨这种培训方式,借助群体反思,解决教学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 3、以个人成长记录为载体

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展示教师的个人素质与奋斗成果,为检查和评价提供真实依据;建立积极的反馈调节机制,促进教师积极的自我反思,发现并诊断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救,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体验成功,激励教师不断进取;培养教师主动积极的自我成长、自我评价、自我负责的精神。 六、实施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05年10月—2005年12月) (1)制定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3)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学习有关文献资料。

(4)制定子课题工作计划。

2、课题实施阶段(2006年1月—2007年12月) (1)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2)研讨经常化,解决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中期成果汇报,开展大型教学论坛。(2006年12月)

(4)广泛听取意见,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调整工作计划。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3、结题鉴定阶段(2008年1月—2008年5月)

(1)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案例、教师成长个案等。

(2)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七、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长:张洪庭

课题组副组长:张群芳 顾晓东

课题组成员:陆静英、庄丽芹、邹红伟、唐英贤、高敏洁、王洁、吴孝红、许健、王芳及参与子课题研究的各学科教师。 八、课题的预期成果

有关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教师科研论文集、课堂案例集、影像制品、教师个案成长档案及相关的小册子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