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霍山黄芽机制工艺技术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霍山黄芽机制工艺技术

衡永志 李 燕 余长虹 徐志明 程甫德

茶叶机械杂志1998年第4期

霍山黄芽在唐代就列为贡茶。1971年恢复制作,1990年评为部优产品。该茶历来采用手工加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工制作名优茶已不能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为此,1995年我们从衢州市微型茶机厂引进一套名优茶加工机械,进行霍山黄芽机制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经过品评后认为,机制成茶品质高于手工制作。下面就霍山黄芽机制工艺技术作一总结。

一、机械配置及工艺技术规程

1.机械配置

6CST- 30型微型连续滚筒杀青机1台;6CLF- 50型往复理条机1台;6CHW- 1. 6型连续微型烘干机(包括配套金属热风炉)1台套。

以上机械均选用煤柴式炉灶,可以就地利用山区薪柴资源。

2.机制工艺技术

霍山黄芽机制工艺流程为:鲜叶摊放—杀青—理条—烘干。

鲜叶摊放

鲜叶采回后,先在通风良好处摊放4h左右,摊层厚度2cm上下,以叶质变软、失重量在10%左右(失水率2. 5%一2. 7%)为宜。

杀青

先对滚筒进行预热,并同时将杀青时间调整在1. 5min左右。待进茶口温度达120℃时即可投叶。刚开始投叶应稍多一些,正常投叶量以0. 06kg/次和10次/m in为宜,台时鲜叶处理量约35kg。杀青过程筒温应力求保持稳定。

理条

待理条机槽内温度达85℃左右时即可投叶理条,每机次投叶量为1. 5kg杀青叶,各槽投叶量要均匀。理条时间约4m in,当茶叶已成条并且松紧适宜时即可出叶。如果发现槽内有茶汁积滞,应用制茶专用油擦拭槽面,以保持槽面光滑。理条叶出锅后摊凉20min,摊层厚度2cm。理条机的台时杀青叶处理量为20- 25kg

烘干

霍山黄芽分初烘、复烘二段进行。

将温度升至125℃左右即可上叶初烘,烘层厚度约1. 5cm,,全烘程时间6- 7min烘至茶叶手握有刺手感、折梗易断、白毫初显为宜。出烘后应摊凉2h左右,并应拣去飘叶等杂质。

复烘采用低温慢烘工艺,热风温度以90℃为佳。摊叶厚度2. 5cm左右,烘程时间约15min,待手捻茶叶成粉末即可。台时产量约8kg。 成品茶白毫显露,色泽润绿微黄,松紧适度,形似雀舌。

霍山黄芽机制与手制的效益对比

机制全程需4人配合操作,8h可制干茶68kg,人均产量为 17kg/天;手制2人配合操作,8h仅能生产3kg干茶,人均产量为1. 5kg/天。机制工效是手制的11. 3倍。机制生产费用为5. 9元/kg,手制为16. 7元/kg,机制比手制节省费用10. 8元/kg

归纳起来,霍山黄芽采用机制具有劳动强度低、劳力节约、耗用能源少、茶叶品质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而更重要的是增加了霍山黄芽的产量,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生产单位的经济收入。

扁茶机制新工艺试验初报

胡作丰,王碧林

中国茶叶加工

2005.(2):34

莲都区现有茶园873公顷,年产茶叶280t,产值2000万元,生产的茶类有扁茶,香茶等,其中名茶以扁茶为主,年产量约234t,产值1900万元。历年来扁茶是手工炒制,全区有各种炒茶锅500余台,由于手制扁茶化工大、生产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生产效益低,且又不适应茶叶无公害生产的需要。

经过实践探索了一套三机配合制扁茶的生产新工艺:即以筒式杀青机、槽式理条机、三锅连续扁茶机进行三机配合制作,充分利用各机优点,相互克服各机的缺点,从而提高机制扁茶的品质,提高加工的经济效益,为开展机械化加工扁茶提供较好的工艺。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压扁机茶条不够直,有开叉条,用理条机来克服,理条机色泽暗用杀青机克服。其制作工序:先用杀青机完成杀青阶段,即破坏酶活性,驱走水蒸气,再用理条机整理茶条,最后用压扁机压扁、压平、磨光茶条。

1.2具体操作

(1)4月22日购中档青叶32.Sk}(价32元/k},制干茶8.3k},折干率25%),进行试验。

(2)杀青采用50型滚筒杀青机,其筒温250C左右,投叶量1.Sk},杀青时间4min,进叶后2min开扇直至出叶。这样叶色绿,水蒸气充分散发,避免理条过程叶色发暗。

(3)理条采用6槽理条机,槽温140℃左右,投入杀青叶6.Sk},理条时间6min。运动速度:开始2min茶叶有跳槽现象为宜,2min后加压棒,运动速度以压棒不跳槽为宜。出叶程度以茶条略有触手感,但尚软为度。1小时加少许制茶油一次。

(4)压扁采用三锅连续压扁机,锅温:第一锅140C,二、三锅120C,投理条叶O.OSk}。当第一锅中茶条呈扁形,可开闸进入第二锅,第三锅中茶条已扁平,可开阐进入第三锅,当茶条已达光滑度可出叶。

6CDM一42里名茶多功能机,

扁形茶全程机械化加工工艺的研究

李 传 忠

茶业通讯 2009.6

选定扁形茶全程机械化加工(电加热方式)的五种不同工艺作对比试验,筛选出最佳工艺。 分析不同工艺的正确使用操作方法和所制茶叶的不同品质风格。

试验设五个处理,

A:6CSM-40 型名茶杀青机杀青-6CDM-60 型名茶多用机做形-60 型名茶多

用机辉锅;

B:6CSM-40 型名茶杀青机杀青-6CDM-60 型名茶多用机做形-DZ47IE-63 型扁形茶辉锅

机辉锅;

C:6CDM-60 型名茶多用机杀青-6CDM-60 型名茶多用机做形-60 型名茶多用机辉锅;

D:6CDM-60 型名茶多用机杀青-6CDM-60 型名茶多用机做形-DZ47IE-63 型扁形茶辉锅机辉锅;

E:6CMB-500 型名优扁茶炒制机三槽分三段 (杀青、做形、辉干)炒制一次完成。

感官审评

扁形茶全程机械化加工中的五种不同工艺处理试验结果表明: 杀青方式不同质量差异显著,名茶杀青机杀青效果优于多用机杀青和名优扁茶炒制机杀青效果,主要是干茶色泽好,香气和滋味也略优,但不明显;辉锅方法差异不显著。

特此推荐扁形茶全程机械化加工工艺为:6CSM-40 型名茶杀青机杀青 (电热式)-6CDM-60型名茶多用机做形(电热式)-60 型名茶多用机辉锅(电热式)或 DZ47IE-63 型扁形茶辉锅机辉锅(电热式)。

机制扁形名优茶加工工艺流程试验初报

郭丽,谭俊峰,林智,吕海鹏

中国茶叶,2009,3

摘要:机制扁形名优茶加工新工艺在现行工艺(鲜叶一摊放一杀青一摊凉一辉锅)的基础上,增加了滚筒杀青和理条工序,针对其摊放、滚筒杀青、理条、做形、辉干等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鲜叶摊放4-8h后,在270℃下杀青1min,摊凉0.5-1.0h,再在200℃下理条2.5-3.0mi n,摊凉0.5- 1.0h,然后以190℃做形后摊凉2.0-3.0h,最后在160℃下辉干,以此工艺加工的扁形名优茶品质较现行工艺加工的好

(1)鲜叶原料。茶鲜叶采自浙江省络云县胡源乡胡村,茶树品种为群体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采摘时间为2007年3月和9月。

(2)茶机。6CSM-40型滚筒杀青机、6CI,Z-60/8(电)振动理条机、长板式名茶炒制机。

(1)加工工艺流程。鲜叶一摊放一杀青一摊凉一理条一摊凉一做形一摊凉一辉干。

(2)鲜叶摊放试验。设不摊放、摊放4h、摊放8h、摊放12h、摊放16h处理,各处理叶采用相同的加工工艺。

(3)杀青温度与时间试验。设255,270,285℃处理,时间均为60s;确定较佳温度270℃的前提下,设杀青30,60,90s处理,投叶速率约为60kg/ha

(4)理条温度与时间试验。设180,200,220 3个温度处理,时间均为2.5min;确定较佳温度200℃的前提下,设2.0 ,2.5,3.0min 3个时间处理,投叶量0.4-0.5kg/次。

(5)做形温度试验。设180,190,200 3个温度处理,时间为每锅6-7min,投叶量每锅170-200g

(6)辉干温度试验。设140,150,16090 3个温度处理,时间为每锅5-6min,投叶量每锅

(7)试验工艺与现行工艺制茶品质比较试验:现行工艺为鲜叶一摊放一杀青一摊凉一辉锅。

每一步对鲜叶变化进行感官审评

为了尽可能减少试验误差,参数测定、记录和机械操作均由专人负责进行。样品分析方法:加工现场评审在制品的外形、色泽、香气(不进行冲泡),成品茶按名优绿茶标准进行

感官评审。

机制扁形名优茶新工艺,较现行工艺增加了滚筒杀青和理条两道工序。采用此工艺可明显提高机制扁形名优茶的品质,最佳工艺参数为:鲜叶摊放4—8h,270℃下滚筒杀青1min,摊凉0.5-1.0h , 200℃下理条2.5-3.0min,摊凉0.5-1.0h,190℃做形,摊凉2.0-3.0h,最后以160℃辉干。有关该工艺的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试验。

机制扁形茶做形新工艺研究

倪德江1,陈玉琼1,李应生1,王 龙2

茶叶机械杂志2002年第2期

利用6CZZ-600型针形名茶做形机,改用加压硬棒,可以完成扁形名茶做形作业,制茶品质可以与多功能机相媲美。对不同温度和投叶量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可供生产采用的最优工艺方案。

处理方法:扁形名茶机制工艺流程为

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回潮)做形干燥。

杀青在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中进行,控制进叶端(距离锅口锅底5cm)空气温度130~140e,时间30~55s,杀青叶含水率60%~62%。杀青叶摊凉回潮后,采用6CZZ-600型针形名茶做形机做形,做形时设置锅温(70e,90e,110e)和叶量(100g/槽,150g/槽,200g/槽)双因素随机试验,三次重复;加压方式掌握先小棒(110g),后大棒(270g)。其他条件一致。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茶叶品质:感官审评法,各因子权数分配为外形色泽10%,形状30%,香气20%,汤色10%,滋味20%,叶底10%;茶多酚含量测定采用酒石酸铁比色法;氨基酸含量测定采用茚三酮比色法[4];可溶性糖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叶绿素含量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茶叶含水量测定采用120e、60min烘箱法。数据处理:氨基酸、茶多酚、可溶性糖、叶绿素测定结果为百分含量,在进行分析时先反正弦转化,再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和投叶量对品质化学成分的影响不同做形工艺茶叶主要内质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茶多酚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和投叶量对茶多酚含量均有显著性影响(见表2)。由表3知,温度提高,茶多酚含量呈上升趋势,低温做形由于时间长,有利于茶多酚的降解转化。随投叶量的增加,茶多酚含量增加,但投叶量为150g和200g时差异并不显著。茶多酚是造成茶汤苦涩味的主要成分,其含量的适度降低,有利于茶汤品质的改善。从茶多酚的变化来看,温度不宜过高,投叶量不宜过大。

氨基酸和可溶性糖不仅是茶汤鲜爽味的主要成分,也是茶叶香气形成的重要先质。温度和投叶量对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影响很显著。随温度升高和投叶量增加,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增加对香味品质的形成有重要贡献。各处理组合中以70~90e、100~150g范围较好。

叶绿素是形成干茶与叶底色泽的重要成分。由于制茶过程中的湿热作用,叶绿素发生脱镁、光解反应,损失较大,从而对绿茶品质有较大影响。由表1、3可以看出,不同温度、投叶量和处理组合,其叶绿素含量有较大差异。投叶量过多,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加大叶绿素的

破坏程度,不利于机制扁形名茶色泽品质的形成。

2.2 加工工艺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机制扁形茶品质要求外形扁平光滑,色泽绿,香气清香或栗香,汤色绿明,滋味鲜醇,叶底绿而明亮。表4不同做形工艺扁形名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同一温度下做形,随投叶量增加,条索扁平度降低,色泽偏暗,叶量过多对汤色和叶底色泽有较大影响。低温做形时,茶叶易粘锅结块,既影响形状,又影响色泽。高温做形对香气和滋味品质的形成有好处,香气高,滋味鲜;但由于做形时间短,影响了外形的扁平度。

结合外形和内质审评结果,在90e、100~150g每槽叶量下做形,茶叶品质较好。根据品质化学成分分析和茶叶感官审评结果,结合制茶工效,运用该机械制扁形茶,做形温度应控制在90e左右,投叶量为100~150g/槽,所制茶叶能达到扁形茶要求。

1鲜叶采摘和摊放:晴天采摘中小叶种茶树的幼稚新梢,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主。鲜叶进入后要分级验收,分别摊放。摊放厚度为30cm,摊入时间为6-10h,鲜叶摊放至叶面萎缩,叶质由硬变软,叶色由鲜绿转暗绿,青气消失,清香显露,摊放叶含水率为70%左右为宜。

2 杀青:采用6CST-30型滚筒杀青机进行杀青,滚筒进叶口温度为120-140e,出叶口为90-100e。

投叶均匀,投叶量为23kg/h。杀青时间1-2min ,杀至叶色暗绿,清香显露,梗拆不断,手握柔软而稍带粘性。杀青叶含水率以55%-58%为适度。

3 做形:采用6CMD-40/5D名优茶多功能机,并配置直经历30mm,轻(200g/根)、重(400g/根)的压棒各5根。多功能机机槽温度为90-80e,投叶量每槽100g左右,先空炒60s-120s后待叶温上升,叶质柔软,芽叶基本成条,加压轻棒炒60s,取出压棒,再空炒60s-120s,待茶叶表面水份基本散失,稍有触手感时,再加重压棒炒120s后,起棒空炒60s-120s。炒至茶条基本扁平挺直,手触发硬,约7)8成干,出锅摊凉。做形总时间为7)8min,加压时间为3-4min,其中机槽往复频率在空炒时为120r/min左右,在轻压棒时调至60 r/min,加重棒时间调至90 r/min。

4 摊凉回潮:做形后出锅应及时摊凉,尽快降温和散发水汽。摊凉回潮时间为30)60 min。在摊凉过程中适当并堆,必要时覆盖棉布回潮并进行筛分,便于辉干时进一步做形。

5 辉干:采用6CCH3电热炒茶炉,锅温要求相对稳定,以80)90e为宜,开始时锅温稍高,而后慢慢降低,至出锅前再略为升高,以提高香气。投叶量为250)400g,按龙井茶辉锅手法操作,炒至茶条扁平挺直光、色泽嫩绿光润,含水率低于6.5%,即可出锅。

扁茶炒干机加压技术试验

童西川 徐金城 童义苟 徐爱凤 上官法生 胡 多

(浙江淳安县茶叶技术推广站 311700) 胡新光(杭州市农业局)

通过软、硬棒加压的对比试验与粗、中、细和轻、重硬棒加压的对比试验,得出了硬棒加压优于软棒加压以及整形、辉干采用不同硬棒组合加压可以明显提高机制扁茶品质的结论。同时对不同硬棒组合能提高扁茶品质的原因作了分析。

如果整形前期用细径轻棒加压1~2min,整形中后期用中径重棒加压3~5min,则可兼顾外形和色泽。

硬棒辉干加压选用中、粗、轻、重四种棒型,外加一种先中-重后粗-轻综合加压试验,每种重复做一次。

为要使扁茶达到扁平、光滑的要求,辉干过程失水不能过快,也就是茶条受力时间不宜过短;越是到后期,作用力越是要和缓。因此,辉干前期用中径重棒加压3~5min,后期改用粗径轻棒加压至足干,这是符合加工工艺要求的。失水速度则要靠温度来控制。

扁形茶不同加工方法对比试验

李传忠

园艺博览《现代农业科技》2007 年第 16 期

根据湖北省不同茶区生产扁形茶的不同工艺, 对扁形茶炒干与烘干、加棒理条与不加棒理条加工处理的成茶进行品质分析。结果显示, 由于加工方法不同, 成茶品质风格亦不同。

扁形茶炒干与烘干的茶叶品质感观审评总分相近, 仅差 0.5 分, 说明品质接近。但从分科结果来看, 各有特色。炒干扁形茶外形扁平尚光直而优于烘干扁形茶, 给人一种一看就美的感觉, 而且味道醇厚, 可多泡几次,是喝茶成瘾者的首选; 烘干扁形茶外形不整齐, 但色泽翠绿, 滋味鲜爽回甘, 是那些追求绿茶以绿为上且细嚼慢饮品尝回味的消费者的首选。

从表 2 结果来看: 扁形茶加棒理条与不加棒理条茶叶感观审评总分相近, 仅差 0.5 分, 说明品质接近。但从分科结果来看, 各有特色: 加棒理条扁形茶外形美观, 比不加棒理条扁形茶高 2 分, 香气清香持久, 又高 1 分, 以形美味厚为特色; 而不加棒理条扁形茶外形色泽翠绿高 1 分、汤色高0.5 分, 滋味鲜爽回甘又高 1 分, 以色味领先, 特点明显。

综上所述, 扁形茶加工方法不同, 成茶品质风格亦不同,4 种方法加工的 4 种茶叶各具特色。饮茶者由于长期饮用本地茶叶, 一般对当地产品的外形内质特点理会很深, 往往情有独钟, 甚至依赖成性, 很难适应外地品质再好的茶叶。

扁茶机制加工试验

瞿云明 江津法 刘浙云

安徽农学通报,AnhuiAgri1Sci1Bull12007, 13(12): 184

通过对扁茶不同加工工艺的试验比较,提出了在不同情况下适宜采用的扁茶机制加工工艺。

112 方法 工艺流程:同一标准的鲜叶经摊放采用以下4种不同的工艺加工。

A全程手工:摊青)手工青锅)摊凉)手工辉锅

B全机械加工:摊青)扁茶炒制机青锅)摊凉)扁茶炒制机辉锅

C全机械加工:摊青)滚筒杀青机)理条机青锅)摊凉)扁茶炒制机压扁)摊凉)扁茶炒制机辉锅

D人机组合结合:摊青)扁茶炒制机青锅)摊凉)人工辉锅

感官审评,分析经济效益

关于发展机制名优茶的思考

邵鑫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04,10(4):85,88

机制名优茶的优势

机制名优茶加工,促进名优茶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名优茶推行机械化加工,具有高效、节能、低耗和提高茶叶质量等特点,一般比手工加工提高工效5倍,降低加工成本40%,提高经济效益20%以上,是名优茶生产降本、扩量、增效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新的支撑点和增长点。机制技术的推广普及,使劳动密集型的名优茶生产逐步朝着/向科技要效益,靠科技求发展0的目标迈进。

合理选配加工机械 名优茶加工机械的选配,是指根据所加工名优茶的种类、工艺和生产规模等因素,选择机械性能、制茶性能和经济性能优良的茶机种类和机型组合,并经济合理地配置数量。首先,根据茶类和制茶工艺选配茶机。不同茶类应选配不同组合的机械。同一类型名优茶,也因所选用的加工工艺不同而需要有不同的茶机组合。如扁形茶可采用微型滚筒杀青机、扁茶振动理条机、扁茶整形炒干机的组合,也可以用多功能机来完成杀青、理条、整形、炒干全过程。其次,根据制茶要求选好茶机型号。同一种茶机,有不同型号,并且茶机能源、传动方式也各有不同。选择茶机要考虑能否加工出品质优良的名优茶,要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机器运转要平稳、轻巧、无卡住现象,噪音低、振动小、没有异声,外表整洁,结构合理,部件坚固,加工精细,操作方便,能耗低,安全性好。另外,机械的台时产量要与生产规模相适应,避免出现小生产量配大机器或大生产量配小机器的现象。

河南信阳地区扁形名优绿茶机制工艺探讨

刘建军 廖书娟 孙慕芳 陈 义1郭桂义 杨 洁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年第 7 期

分析了信阳地区扁形名优绿茶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扁形茶机制工艺,并对机器组合进行正交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机制扁形茶品质优良,最佳机器组合为杀青(6CST-40D)、轻揉(6CR-35型)、做形(6CLZ-60D型)、摊凉、烘焙(JXY-6CTH-6.0)。当前,除了“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一枝独秀外,其他茶叶是品牌“满天飞”,“各领风骚三两年”,真正走出信阳的寥寥无几。

信阳地区的扁形名优绿茶更是如此,主要原因有 :第一 ,信阳地区扁形名优绿茶制作方式大多属于传统手工制法,虽然茶叶品质优良,但传统方式对炒制者技艺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工效太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不高;第二,扁形名优绿茶企业大部分规模小,产量少,产值低;第三,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受企业规模所限,大部分企业多限于在本地媒体上宣传,在省级、国家电视台和报纸等其他媒体上宣传很少[2]。针对信阳地区扁形茶名优绿茶传统加工造成的工效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本试验根据各扁形名优绿茶的传统加工工艺,选用与各工艺配套的机械设备,通过不同的机械组合试制相应的扁形茶,试制茶样与传统工艺制作的茶样进行比较,拟找出最优的机械组合来替代传统的扁形茶加工方式。 为信阳地区扁形名优绿茶的机械化加工提供一定的依据,以期为提高茶叶产量、增加产值、扩大规模、做强企业作出一定的贡献。

信阳地区变形名优绿加工工艺基本相同,本试验综合以上工艺,在保留各自基本工艺的基础上,为保持绿茶色泽嫩绿,香高持久,适当增加摊凉工序,设计出扁形茶机制工艺:

杀青、摊凉、轻揉、做形、摊凉、烘焙。

机制工艺组合设计 采用 L4(23)正交试验设计[3],即设3 个因素 2 个水平,4 种处理,3 次重复; 利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机制工艺组合正交试验设计如表1 所示。

试验结果评定 采用感官密码审评方法,对试验样品的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进行评分,以总分排名次。因4 种扁形名优绿茶品质接近,所以选用传统的“震雷剑毫”作为对照进行审评。

但并不能肯定处理Ⅲ各机械就是“震雷剑毫”工艺中最佳的机械,也不能反映各机械对成品茶品质影响的大小,即各因素间的主次关系。将表2 各处理总分进行极差分析,找出合理的加工机械及各工艺对机制扁形茶品质的影响大小。 分析结果如表3 所示。 利用各因素分数总和找出各工艺中最佳机械,表3 中的 K1、K2分别表示各工艺的2 种机械所制样品总分之和。 杀青(a)的 2 种机械:a1(CAT-40型),a2(6CST-40D)所制样品总分之和分别是 :K1=186.9,K2=192.9,其中K2高于K1,说明 a2(6CST-40D)为杀青最佳机械。 同理,可以找出轻揉(b)、烘焙(d)最佳机械分别为 b1(6CR-35型)、d2(JXY-6CTH-6.0)。这与处理Ⅲ 〔杀青 a2(6CST-40D)、轻揉 b1(6CR-35型)、做形c(6CLZ-60D 型)、摊凉、烘焙d2(JXY-6CTH-6.0)〕结果一致,因此,可以

确定机制扁形茶机械组合为杀青a2(6CST-40D )、摊凉、轻揉b1(6CR-35型)、做形 c(6CLZ-60D 型)、摊凉、烘焙 d2(JXY-6CTH-6.0)。利用极差分析各工艺机械对茶叶品质影响的大小,表3 的 K—1,K—2分别表示各工艺的

2 种机械所制样品感官审

评的平均得分,R 表示各工艺的 2 种机械所制样品之间的极差,即 2 种机械所制样品平均得分的差值。 R 值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各工艺对成品茶品质影响的大小,即各工艺间的主次关系。 Ra=3.0,Rb=1.1,Rd=1.8,三者之间大小关系为Ra> Rd > Rb, 由此确定机制扁形茶各工艺对样品质量影响最大的是杀青工艺(a),其次是烘焙工艺(d),轻揉工艺(b)影响最小。

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工艺研究

司辉清1,庞晓莉1,刘建军1,彭 萍2,侯渝嘉2

第25卷第4期 西 南农 业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2003,8

采用互比法试验,筛选出了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工艺流程及其机械组合的最佳方案;在此基础上.对该方案做形工序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工艺流程及其机械组合因鲜叶原料不同而异;做形工序的最佳工艺参数是:投叶量为125g/槽,茶坯含水量40%,锅温90,做形时间6min,加轻压3次,每次1min左右;按照做形工序的主要彰响因子对成品茶品质影响的程度,依次排列为:加压>含水量>时间>温度。

近年各地都在积极推广名优茶机械加工技术,如扁形类、条形类、曲毫类等中低档名茶都可用机械全程生产,这对发展名优茶生产和推动茶叶产业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机制名优茶功效高、成本低、工艺规范、品质稳定、加工设备种类多、更新快,但很多茶厂(场)对新型的名优茶加工机械的性能和使用技术不够熟悉,导致机制名优茶的品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茶叶的价格和市场竞争力。目前,部分机械已用于针形名优绿茶的加丁。其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机械杀青和初揉,然后再用手工锅炒做形,直至品质形成。其产品质量接近传统名茶的要求,但它的做形仍以手工锅炒为主,没有根本解决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加工成本高等问题。用机械完全取代手工炒制该茶类,迄今未见系统研究报道。本文针对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做形技术难度大、机械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差等问题,通过对工艺流程及其机械组合的筛选对比试验,并对做形工艺参数进行正交试验和统计分析,旨在探寻利用现有制茶设备,完全取代手工炒制针形名优绿茶的新技术

验采用互比试验法,设4个处理,3次重复,筛选最佳工艺流程及其机械组合。各处理如下:

处理I:杀青(6 CST一40D型)一轻揉(6 CR一35型)一初干(6 CHP一60型)一做形(多

功能机)一足于(6 CI-IP一60型);

处理Ⅱ:杀青(6 CST~40D型)一轻揉(6 cR一35型)一烘焙做形(6 CHP一941型)一整形(6 CIZ一60 D型)一足干(6 CHP一60型);

处理Ⅲ:杀青(6 CST一30 D型)—烘焙做形(6 ClIP一印型)一整形(多功能机)—烘干(6 CHQ一50 D型);

处理Ⅳ:杀青(6 CST一30 D型)一烘焙做形(6CHP一60型)一整形(6 CLZ一60 D)一烘干(6 cHQ一50D型)。

1.3.2做形工艺参数试验在最佳生产工艺流程及其机械组合确定后,对其做形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优选试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即设4个因素,3个水平,9种处理,3次重复;各处理投叶量均按多功能机操作要求,投叶125g/槽。利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各处理的做形工艺参数正交试验设计如表1:

1含水量测定用105℃烘干法测定茶坯含水量,用百分含量(%)表示。

1 4 2温度测定用TM一902 c电子测温引直接测出做形锅底温度(℃)。

1 4.3时间和加压时间用秒表直接测定,加压选择多功能机配套的轻压棒或重压棒2种压力

2.2.1试验结果与直观分析表4中的总分是各处理的3次重复试验样品综合得分的平均值。通过总分和名次,可以直观地看出各处理的综合效果。在9个处理中,总分最高的是处理6.其次是处理7,再次是处理4一最后是处理1分别为95.3,92.6,90.1.....80.0。由此可初步确定做形工序的4个主要工艺参数较好的组合是A2.B3.C1.D2.即茶坯含水量、锅温、时间和加压分别是40、110、6min ,轻压3次1 min/次。用这组工艺参数做形,生产的针形绿茶的条索细紧圆直,色泽翠绿润泽香气高浓,汤色绿明,滋味鲜爽,叶底嫩绿匀整.开展度好。山此可见,用加压棒做形能提高针形茶品质的技术关键是:轻度、短时、多次。用

单芽和1芽1叶分别试验的结果无明显差异,在此不再赘述。

2.2,2极差分析和显著性验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虽然可初步确定较好的一组做形工艺参数〔即处理6).但它并不能肯定这组参数就是各因素的最佳水平.也不能反映各因素对成品茶品质影响的大小,即各因素间的主次关系。表4中的K1 , K2 , K3分别表示各因索的3个水平的总分之和。如做形坯含水量(A因素)的3个试验水平:A1=45 %,A2=40 %。A3=35%的试验结果的总分之和分别是:K1=249.0,K2=268 . 8 , K3=260. 6,其中K2的分值最高,说明A2=40是A因素的最佳水平。以此类推,可见表4中B,C,D 3个因素的最大K值分别为:262.7,262.4,274.9,由此表明锅温、时间和加压3个因素的最佳水平分别是:B1 = 90 , C1=6 min, D2=轻压3次1 min/次。这一结果与2.2.1确定的一组较好的做形工艺参数(处理6)中的A2,C1,D2是一致的,但B因素的最佳水平90℃并不在处理6中。

表4中的K1,K2,K3(平均)分别表示各因素的3个试验水平的平均得分,R表示各因素水平间的极差,即该因素平均得分的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的差值。R值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各因素对成品茶品质影响的大小,即各因素间的主次关系。从表4可见:RA=6.6,RB =1. 8, RC=4.1,RD-=10.2,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为:R- D> RA>RC>RB。由此可以确定,在试验的4个因素中对产品质量影响最大的是D因素(加压),其次是A因素(含水量),再次为C因素(时间),B因素(温度)的影响最小。

将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F测验的结果表明:D(加压),A(含水量)2因素的3个水平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C因素(时间)的3个水平之间的差异显著,B因素(温度)的不显著;A,B,C,D 4个因素的各水平的重复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由此证明,做形工序中的加压和茶坯含水量都是主要因子,它们对针形绿茶品质的影响是极显著的;时间是重要因子,对品

质有显著的影响;而锅温是次要因子,在试验范围之内,对品质的影响不显著。这与极差分析的结果相

符。因此锅温的高低可以根据节能和干燥程度的需要在90℃一110℃之间选择。

机制震雷剑毫茶工艺研究

刘建军1,杨洁2,郭桂义1,袁丁1,王广铭1

江苏农业科学 2011年第39卷第2期

机制震雷剑毫茶最佳工艺组合为杀青(6CST-40D型杀青机)、轻揉(6CR-35型揉捻机)、做形(6CLZ-60D型理条机)、摊晾、烘焙(JXY-6CTH-6. 0型数控提香机)。各工艺对震雷剑毫茶品质影响大小为杀青>烘焙>轻揉。

本研究根据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设计出相应的机械加工工艺流程,通过对工艺流程机械组合

的正交试验分析,拟找出合理的机械设备组合,实现震雷剑毫茶的机械化加工,为提高机制震雷剑毫茶品质提供一定依据

茶叶品种为福鼎大白单芽。

机制震雷剑毫茶在杀青、揉捻、干燥工艺上均选用2种设备,再进行组合,所有样品的做形、摊晾工艺采用同样的设备。

通过感官审评分析结果,可以初步确定处理III为较优的机械组合,但并不能肯定处理Ó各机械就是最佳的机械,也不能反映各机械对成品茶品质影响的大小,即各因素间的主次关系

将表2各处理总分进行极差分析,结果如表3。表3中的K1、K2分别表示各工艺的2种机械所制样品总分之和。杀青的2种机械所制样品总分之和分别是K1=186.9,K2=192.9,K2>K1,说明a2 (6CST-40D型)为杀青最佳机械。同理,可以看出轻揉(b)、烘焙(d)最佳机械分别为b1(6CR-35型)、d2(JXY-6CTH-6.0型)。这与处理结果III一致,因此,可以确定机制震雷剑毫茶工艺机械组合为杀青a2(6CST-40D型)、轻揉b1(6CR-35型)、做形c(6CLZ-60D型)、摊晾、烘焙d2(JXY-6CTH-6.0型)。

利用极差分析各工艺机械对茶叶品质影响的大小。表3中的k1、k2分别表示各工艺的2种机械所制样品感官审评的平均得分,R表示各工艺的2种机械所制样品的极差。R值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各工艺对成品茶品质影响的大小,即各工艺间的主次关系。Ra=3.0,Rb=1.1,Rd=1.8,三者之间大小关系为Ra>Rd>Rb,由此确定机制震雷剑毫茶工艺对样品质量影响最大的是杀青工艺(a),其次是烘焙工艺(d),轻揉工艺(b)影响最小。

浅谈机制名优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李全兴

中国茶叶 2009,2

1.掌握好杀青技术

杀青是名优绿茶加工中的关键工序,因此杀青技术直接影响杀青叶的色泽和香气,继而影响成品茶的品质。以本地茶农常用的6cMD名优茶多用机为例,其技术要求:¹锅温要适中,一般掌握在槽中或离槽口0.1cm处空气温度为75℃左右或槽壁温度为180~200℃时,手伸入槽中有明显灼手感就可以了;开动机器,快速振动槽锅(往复转速控制在120-130r/min),空转1min后即可投叶。º投叶前需在槽壁涂制茶油,但不能过量,否则加工出的品色泽欠鲜活、叶表灰暗,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成茶香气。»投叶量要适中,投叶过多水分不易散失,造成成茶色黄或灰暗,茶条欠挺直;投叶过少则失水过快,造成茶条偏宽,色泽显枯。一般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加工黄芽、甘露,每槽投叶0.10~o.15kg,一芽一叶开展至一芽二叶加工竹叶青、毛峰等,每槽投叶0.10司.12kg;投叶先多后少,且要均匀。¼杀青时间达3而n时,就要注意杀青叶色泽,当叶色转暗、叶质柔软,已基本显条形时即可出锅;其间应以人工将杀青叶透翻两次以上,尽量多翻,避免水汽聚积;出锅动作要快,防止茶叶粘壁而焦糊;½杀青叶出锅后马上

摊凉散热,切忌堆积,否则成茶色泽变黄、产生闷气,摊凉时间约30min。

2.在造型上下功夫

(l)条形(毛峰)、卷曲形(甘露)茶。最好采用轻揉或不加压揉捻,采用25型、30型小型揉捻机(如浙江的6CR系列均可)。高档叶揉捻时间3一5min、低档叶揉捻时间6一8min。不要为追求产品外形的光滑油润,而在做形时在锅中抹太多的制茶油,以免使成茶色泽乌暗,并且影响其香气。做形时间不能太长,投叶量要中。用理条机或多用机理条时都要向槽中吹微风,以加速水蒸气的散发,否则在长时间湿热作用下,茶叶易产生扁条,且叶绿素被过多破坏,成茶色泽变暗、香气低闷。

(2)扁形茶。扁形茶在做形过程中有两次加压,即杀青后理条整形和辉锅整形加压(竹叶青、竹叶茗),通过加压棒来完成整形加压时以放置轻棒为好,即采用无压一轻压一无压方式加压。若用重棒,加工出的茶条扁宽,细胞破碎率大,易造成外形色泽偏暗。操作时,槽体往复运动应快、慢档相结合,快档以理条为主,慢档时加压整形。辉锅时的整形过程压力掌握“轻一重一轻”,最好是在机械辉锅至茶叶八九成干时以手工辅助辉锅,以抓、扣、磨等加工手法使茶叶达到扁、平、直、滑的要求,可达到与全程手工炒制类似的效果。而黄芽(黄茶类)的加工区别在于中途有两次闷黄的过程,即杀青后初包和二炒后复包。初包是将出锅后的杀青叶用草纸迅速包好,保持叶温55℃左右,包置60一80min(30min左右时,应开包翻拌l次,使其黄变均匀);待叶温降至35℃左右,茶叶由暗绿转黄绿时,即可进行复锅二炒;经复锅二炒后的茶叶,已初步形成黄芽特征,含水量在44%一48%,出锅叶温50~53℃,即可进行复包;经50~60min的包置,叶温降至35℃左右、叶色变黄绿便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

3.充分发挥干燥作用

名茶烘干机低温慢烘的温度以50一60℃为宜,高温快烘的温度应调至110~130℃;期间可通过配制一定功率的风扇来调温。火候的掌握应根据上烘茶叶的含水量来定,含水量高的(50%一60%),要高温快烘,投叶量要少;含水量低的(10%一20%),要低温慢烘。在整个干燥过程中,随着茶叶含水量的下降,温度应逐渐降低,干燥速度逐渐放慢,让茶叶应有的香气充分发挥,做到火功足而不高,香气高而不浓烈、鲜爽而不平淡。在名优茶干燥过程中,干燥后期温度不能再升高,不能利用高温逼出浓烈的板栗香、高火香,从而失去名茶本身应有的馥郁、鲜爽的香气;扁形茶最好先以机器辉锅至八九成干,再采用人工辉锅到足干,这样机、手结合制成的高档扁形茶,可与全程手工炒制的茶叶媲美;尤其是中、低档原料要采用手工辉锅或手工辅助机械辉锅,才能达到理想的加工效果

机制名优茶的机械选型及工艺参数试验

郭敏明1 余继忠1 王华强2

杭州农业科技 2005年第6期

本试验针对扁形、针形和卷曲形等类型的名优茶进行了机械选型及工艺试验,并进行品质分析,提出了加工扁形、针形和卷曲形名优茶的机型及主要机械的工艺参数

目前我市名优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加工成本高。为加速名优茶加工机械化步伐,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名优茶标准化生产,我们对名优茶适制机械进行选型,测定工艺参数,并对名优茶的外形、色泽、香气等品质进行感官检测。

杀青机参数试验

对6CZS-50型汽热杀青机的试验设计了三种不同温度和三种不同投叶量的试验。试验设130e、150e、180e三种温度,投时量为40 kg/h;杀青时间40秒,结果130e处理杀青叶杀青不足,出现部份红梗,150e、180e处理杀青充分,叶色嫩绿。见表1。

试验设每小时30 kg、40 kg、50 kg三种投叶量,温度160e,结果50 kg/h处理杀青叶有青气,出现部分红梗,30 kg/h、40 kg/h处理杀青充分,折梗不断,叶色嫩绿。见表2。

结果表明:采用6CZS-50型汽热杀青机,杀青温度150~180e,投叶量40kg/h左右杀青效果较好。

烘焙机参数试验

对6CHP名茶烘焙机的工艺试验设计了初烘和足火两个工序各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温度。初烘试验设100e、130e、160e三种温度,烘至手捏茶叶略有触手感,茶叶含水率35%,结果160e处理茶叶外层快速干燥,形成外干内湿,100e、130e处理干燥较均匀,叶色翠绿。见表3。

足火试验设80e、100e、120e三种温度,结果80e、100e处理叶色翠绿,有清香,80e处理叶绿香低,120e处理略有高火香,叶色偏黄绿。见表4。

试验表明,采用6CHP名茶烘焙机,初烘温度130~150e、足火温度100e左右较为理想。

成形机参数试验

6CB~180型机型,试验设不同投叶量和不同成形时间处理投叶量设5kg、8kg、10kg三个处理,仪表温度为150e,结果10kg处理茶叶条索细紧,卷曲,色泽黄绿,8kg处理色泽绿,

条索细紧卷曲;5kg处理条索较松散,尚卷曲。见表5。

成形时间设20min、30 min、40 min三种处理,投叶量8kg,仪表温度150e,结果20 min处理条索尚卷曲,色泽翠绿;30 min处理,条索细紧卷曲,色泽翠绿,白毫显露;40 min处理条索细紧卷曲,色泽尚翠绿,白毫部分脱落。见表6。

结果表明,采用6C B-180型碧螺春茶成形机,投叶量8kg、成形时间30 min效果较好。

TF-ii型名茶炒制机,设投叶量0.3 kg、0.4kg、0.5kg三种处理,仪表温度150e结果表明投叶量0.4 kg处理外形扁平光滑,色泽鲜活,品质较好;投叶量0.3 kg处理扁形茶外形扁平光滑,色泽绿润; 0.5kg处理外形扁平紧直,色泽欠鲜活。

6CRJ-14型整形机。

试验设不同的投叶量和整形时间处理投叶量设3 kg、5kg、7kg三个处理,仪表温度150e(实际锅温85e左右),整形时间35min。结果3 kg处理茶叶条索挺直,较紧结,色绿;5kg处理条索紧结,挺直,色绿油润;7kg处理条索紧结,较挺直,色绿油润。见表7。

整形时间设30 min、40min、50min,投叶量5kg,仪表温度150e(实际锅温85e左右)。结果30 min处理,条索较紧结,挺直,色绿油润,40 min处理,条索紧结,挺直,色绿润,50 min处理条索紧结,挺直,色尚绿,茶未较多。见表8

结果表明,采用6CRJ-14型整形机,投叶量5kg、成形时间40 min品质较好。

龙 谷 丽 人 茶 机 制 工 艺 优 选 研 究

雷永宏 周继长 蒋吉华

中国茶叶加工 2009,(2):35~37

1.3 工艺组合

工艺Ⅰ:摊青→杀青→搓揉→烘坯→理条(1)→理条(2)→烘干

工艺Ⅱ:摊青→杀青→搓揉→烘坯→理条(1)→搓条整形→理条(2)→烘干

工艺Ⅲ:摊青→杀青→搓揉→理条(1)→理条(2)复炒→烘干

工艺Ⅳ:摊青→杀青→搓揉→理条(1)→搓条整形→理条(2)→烘干

1.4 工艺参数设定

每道工序的工艺参数设定, 依据先期完成的《龙谷丽人茶加工工艺技术参数研究》成果和生产经验,具体是:

摊青:鲜叶进厂后,按品种不同分别摊放在竹簟上,厚度 1cm 左右,时间 8~10h,中途不翻动,至茶芽稍变软,表面光泽减退,含水率 70%左右时投入试验;

杀青:摊青叶杀青至含水率 55%±1%后,投入后续试验;

搓揉:杀青叶摊凉后置于篾匾上,双手伸直握住茶叶前后搓条轻揉,时间 1 min 左右,使茶叶紧直完整;烘坯(备选):使用烘干机烘坯,风温 95℃±2℃左右,时间 4~6

分钟,烘至茶条稍发硬,含水量40%左右为适度;

理条(1):温度设定为 150℃,投叶量 80g/槽,时间 7min,振动频率(135+5)r/min;

理条(2):温度设定为 120℃,投叶量 125g/槽,时间 8min,振动频率(120+5)r/min;

搓条整形(备选):在龙井锅中进行,投叶量为200g,锅温 80℃左右,时间 5~6min;

烘干: 分毛火和足火两道工序。

毛火: 风温90~100℃,要求簿摊 、勤翻 、轻翻 ,时间 10min 左右;

足火:风温 70~80℃,时间 15 min 左右。

除搓揉工序外, 每道工序结束后均进行30min 的摊凉回潮。 理条机温度通过温控仪设定,多台之间的温度误差使用自行制作的 “手持温控仪温度计”校正。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

根据试验设计, 对两个品种的原料分别使用不同的加工工艺进行加工, 对加工的产品进行感

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研究与推广

孙利育

中国茶叶加工 1997,1

3.小结

(1)三种工艺流程比较,以机制加手辅的工艺经济效益最好,机制加手辉其次,全程机制第三,手工辅助茶叶色泽与条索较好。

(幻机制扁茶对鲜叶摊青程度有一定的要求,对摊放适度的要求因季节而宜。春季鲜叶摊放适度要求失重率在17%左右。秋季,失重率在6-8%左右。

(3)扁茶机械加工的适宜温度,青锅80 `G-90℃为宜。挥锅以60℃左右为宜。

(4)扁茶机械加工的投叶量,青锅以0.5-0.65翰为宜,辉锅以0.75-1.05 kg为宜。

(5)青锅加压方式以适度稍轻为好,具体重量在0.1-0.15 kg之间。

(6)机制与手工比较,具有成本低、工效高、省时省力的优点,可提高工效3.15倍,节约炒制成本67},每机制1 kg干茶可增加收益11.67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祁红香螺茶配套机制工砚究

黄建琴,丁勇,张必桦,王烨军,袁自春

《茶叶机械杂志》2001年第4期

上述研究表明,祁红香螺茶虽然做工考究、制法精湛,但只要掌握得当,仍然可以实现机械制作。经试验研究确定的以下机制工艺可用于指导生产:热风(35 }C )萎凋至含水率60%左右;上25型揉捻机揉捻25一30min,即先空揉5一l0min,适当加压,下机前3-5 min松压;发酵2h(温度25一28 `}C,湿度95 %以上);然后用名茶做形机做形,做形温度50一60 `C,时间约0.5h;下机后立即用名优茶烘干机烘干,初烘温度80一90 9C,摊叶厚度2

一3cm,烘至约7成干下机适度摊凉,复烘宜低温慢烘,温度掌握在60一70 }C ,烘至足干即可。

竹溪龙峰茶机制试验研究

汤文秀

安徽农业科学,

2004,32(2):344 – 345

提高机制卷曲型毛尖茶品质的工艺技术研究

郑红发 李赛君 黄怀生 常硕其 袁英芳

茶 叶 通 讯

第 37 卷第 3 期

2010 年 9 月

3 结论

从以上实验研究可以看出,在加工机制卷曲型毛尖绿茶过程中,各工序采用不同的机械设备对茶叶品质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就中档次的机制卷曲型毛尖绿茶(一芽二叶原料)而言,生产中宜采用的设备及参数为:杀青采用 6CST-50 型杀青机,杀青温度为 150℃(杀青机进口 20cm, 高 5cm 处的温度);揉捻采用 45 型揉捻机, 揉捻时间为 30min (空

5min———加压 20 min———松 5min),初揉与复揉技术一致; 初干采用 6CH-10 型翻板式连续烘干机,温度 110℃~120℃, 时间 6min; 足干采用 6CH-10型翻板式连续烘干机, 温度以 90℃~100℃为宜,时间 30~40min,最好分两次进行足干。

震雷剑毫机制做形工艺研究

刘建军,王广铭,杨洁,郭桂义,袁丁,陈义

2011 年 7 月

第 32 卷第 7 期

食品研究与开发

对震雷剑毫机制做形工艺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做形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是:投叶量为每槽125 g;茶坯含水量为40 % ;做形温度为80 ℃ ;做形时间为6 min,加压方式为压3 次,每次1 min。按照做形工序主要影响因子对成品茶品质影响的程度,依次为:加压方式>茶坯含水量>做形温度>做形时间。

加压选择多功能机配套的轻压棒或重压棒2种压力。做形锅底温度使用TM- 902C电子测温计(河北路仪有限公司)测定;用(103±2)℃恒重法测定茶坯含水量(%)[3]。

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4],即设4个因素,3个水平,9 种处理,3 次重复;各处理投叶量均按多功能机操作要求,每槽投叶125 g。利用方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各处理的做形工艺参数正交试验设计如表1。

2.1.1 试验结果与直观分析

表2中的总分是各处理的3 次重复试验样品综合得分的平均值。通过总分和名次,可以直观地看出各处理的综合效果。在9 个处理中,总分最高的是处理6,其次是处理7,再次是处理4…最后是处理1,分别为95.3,92.6,90.1…80.0。由此可初步确定做形工序的4个主要工艺参数较好的组合是A2,B3,C1,D2,即茶坯含水量、锅温、时间和加压分别是40 %,100 ℃,6 min、轻压3 次,1 min/次。用这组工艺参数做形,生产的震雷剑毫外形扁平似剑,色泽翠绿润泽,香气高鲜,汤色绿明,滋味鲜爽,叶底芽壮嫩绿匀整,开展度好。

2.1.2

极差分析与各因素的主次关系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虽然可初步确定较好的一组做形工艺参数(即处理6)。但它并不能反映各因素对成品茶品质影响的大小,即各因素间的主次关系。表2中的K1,K2,K3分别表示各因素的3个试验水平的平均得分,R表示各因素水平间的极差,即该因素平均得分的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的差值。R值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各因素对成品茶品质影响的大小,即各因素间的主次关系。从表2可见:RA=6.6,RB=1.8,RC=1.5,RD=10.2,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为:RD>RA>RB>RC。由此可以确定,在试验的4个因素中对样品质量影响最大的是D因素(加压),其次是A因素(含水量),再次为B因素(温度),C因素(时间)的影响最小。

2.1.3 方差分析及F测验

2.1.3.1

最佳水平的确定

表2中的K1,K2,K3分别表示各因索的3 个水平的总分之和。分数高低与各水平对样品品质高低呈正相关,因此K值分数高低可以作为各因素最佳水平的依据。含水量(A因素)的3 个试验水平:A1=45 %,A2=40 %,A3=35 %的试验结果的总分之和分别是:K1=249.0,K2=268.8,K3=260.6,其中K2的分值最高,说明A2=40 %是A因素的最佳水平。以此类推,可见表2中B,C,D3个因素的最大K值分别为:262.7,262.4,274.9, 由此表明锅温、时间和加压3个因素的最佳水平分别是:B1=80 ℃,C1=6 min,D2=轻压3 次1 min/次。这一结果与2.1.1确定的一组较好的做形工艺参数(处理6)中的A2,C1,D2是一致的,但B3因素的最佳水平80 ℃并不在处理6中。2.1.3.2 各因素影响大小及同因素不同水平间的差异大小分析将表2进行方差分析及F测验,结果如表3所示。F检验结果表明:A、B、C、D四因素对样品品质均有极显著的影响。经过多重比较分析:A、D两因素各水平间差异性均为极显著;C1与C2、C3之间差异极显著,C2与C3之间差异不显著;B1与B2、B3之间差异极显著,B2与B3之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可以确定,做形工序中的加压和茶坯含水量都是主要因子,它们对震雷剑毫品质的影响是极显著的;做形时间及锅温均是重要因子,对品质有显著的影响。这与方差分析的结果相符。

3结论

1)震雷剑毫做形工序中的茶坯含水量、锅温、时间和加压等因素对成品茶品质影响程度的大小是不同的,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为:加压>含水量>温度>时间,其中加压和含水量2个因素对品质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用加压棒做形是提高震雷剑毫品质的关键技术,加

压原则:轻度、短时、多次;时间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温度在80 ℃~100 ℃范围内的影响显著。考虑到能耗及企业效益,建议做形温度选择80 ℃。

2)震雷剑毫做形的最佳工艺参数:投叶量为每槽125 g,茶坯含水量40 %,锅温80 ℃,做形时间6 min,加轻压3 次,每次1 min左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