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效融合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20-11-15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有效融合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福建省泉州师院附属小学 福建泉州 362000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凸显,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处理文本的便捷手段为语文学科带来了一缕春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 “融合”,就是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将信息技术手段适时恰当地融合到教学中,运用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帮助充实文本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用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充实文本内容 ,打开情感窗口

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言,受到情感熏陶的载体。教学时,适切融合信息技术充实文本,可以让学生油然浸入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1.引入信息,唤起情感共鸣

媒体信息的融入可以将文字立体化,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首首美妙的音乐,引导学生步入课文情境。如学生对边远贫困地区的生活环境了解太少,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播放了云南怒江边上的乡村里的孩子上学时要用溜索过怒江的场景配以文字,村子里弯曲的山路及怒江波涛汹涌的江面,直观地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体会山沟里的的孩子渴望读书的心情,理解边远山区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再如在《走月亮》一课的开头,在二胡曲《良宵》的背景音乐中出现月光、荷塘、青荇、鹅卵石小路等场景,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使学生与作者的情绪保持一致。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轻声朗读课文,仿佛真的与文中的“阿妈”一起走月亮,与作者的情感进行了高度融合。 2.借助媒体,走进文本背景

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常常与课文讲述的内容有时空的距离,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媒介,把课文背景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建另一个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这个故事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差甚远,学生难以理解人物的举动,也就难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备课时,我依据这一学情,提前下载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视频短片,学生通过短片了解了长征的背景,重温了长征路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组组震撼人心的数据,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画面,配以激昂澎湃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长征是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是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和音乐是包含情感的,二者的交融,能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并激发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期待。

二、找准切入点,突破重难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需要找准切入点,无迹、无痕地切入,与课堂教学浑然天成。教学时,教师要提前考虑好在什么时候使用信息技术,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微课助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前,把语文知识所涉及的有着极大时间和空间跨度的内容或学生理解上的“盲点”制作成微课,在几分钟内展示到学生眼前,可大大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冰心的《雨后》这首诗歌中有一个生字“紧”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紧”:会意字,从臤(qiān,牢固)从糸(mì,细丝),规范简化为“紧”本义是拉紧丝线,引申为密切相合、靠得极近等意思。课前,我将其上部分与下部分分别根据字意画图,进行讲解,制成微课播放,再现“紧”字由古文字到楷体字的演变过程。学生轻轻松松既知其形,又知其义,体会到文中小妹妹害怕摔倒但又压抑不住要跟着小哥哥一同快乐踩水的心情,因而“紧紧跟在泥裤子后面”。此时,学生在读“紧紧”二字时,也就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 2.适切补白 ,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时,适切融入多媒体信息资源,填补文本空白,能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所依托,化难为易。教学《惠崇春江晚景》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时,由于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有限,单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境。课堂上,我链接“优课”网站课件,选择精美的课件播放,配以朗诵与“春”有关的古诗词,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势来活化文本,带领学

生走进诗中品词读句,如:作者为什么写“鸭先知”而不写“蛙先知”?当学生感到疑惑时,我播放了科教片“动物冬眠”,帮助学生了解蛙与鸭的生活习性区别。又如教学古诗《西江月》,我让学生一边欣赏诗歌描绘的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一边欣赏着《渔舟唱晚》的音乐,教师辅于古诗创作背景的简介,引导学生想象这青蛙在稻花香里如何说丰年,对诗歌内容进行补白。多媒体恰如其分的使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学生的情感得激发,学习积极性高涨。 三、拓展学习时空,转变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将语文课堂资源拓展到课外学习资源,引入网络环境,使课本知识变成能力,是学生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有利途径。

教师可利用个人空间,开辟“助学资料包”专栏,上传各类教学资源,让学生随时获取。如低年级教学识字时,让学生在先在“助学资源包”专栏观观看生字的书写笔画笔顺,再在空间的写字板上学着书写,学生饶有兴致地预习后,课堂学习自然就事半功倍了。新课学习后,让学生上朗读软件平台进行朗读,系统自动评分,老师在平台上分享学生优秀的语音作品,能有效地激发徐盛的朗读兴趣。这样的“课堂”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不是简单的使用,也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充当“搬运工”,使多媒体匆匆走过文。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学段目标、学情等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使信息技术真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助力。 参考文献

《智慧教育下的教学变革》李美凤 《中国表达的核心素养》成尚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