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市场价格逐年攀升,且已超过人们现有的经济承受能力,作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各出版社未能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没有按照规定的图书定价原则定价,以致我国图书市场连年萎缩。为使我国图书市场沿着正常健康的轨道发展,必须端正经营思想,改革定价制度,优化选题,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图书是为记载、传播、积累各种知识和思想,用文字、图画和其它符号记载在一定的材料上并经印制出版的各种形式的著作物。它是出版物中最主要的,但并不代表所有出版物。现代意义上的出版物中除图书、报纸、杂志外,还有音像制品、缩微制品、计算机软件、磁盘、光盘、磁卡、数据库等各种电子出版物。这里,本文就现代意义上的出版物及市场价格加以分析。
图书是科技成果的体现,是知识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知识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工具,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由此,图书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图书的价值是由花费在图书生产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图书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能满足人们一定的精神需要。正是由于图书具有此属性才使它作为一种产品进入图书市场。因此就要有一定的价值尺度———价格。图书的价格是图书价值的货币表现。
图书价格的确定,建国前是由各家出版社各定各的价,一本书的售价在各地也可以不一样。建国后,1950年12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出版总署联合发出了《关于1951年春季教科书的售价及生产供应办法的决定》,首先在教科书的售价上划一了全国各地的售价。1956年2月18日文化部发出了《颁发全国杂志、书籍定价标准的通知》,在其定价标准表中规定得很细,分列定价类别11类,又在大类下有分类项目2
6项,每印张定价标准15项。这个标准的实施,不仅对贯彻“保本微利”的方针,稳定书价,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图书统一定价的开始,也是以正文印张计算定价办法的开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与发展,纸张价格的上涨,图书定价又有所突破,实行控制利润率、参照成本定价。其计算公式是:图书定价=(每印张正文定价标准×印张数)+(每页插页定价标准×插页数)+封面定价。对一些特殊装帧和排印复杂的图书,则要进行具体的成本核算再定价。1988年8月新闻出版署发出了《转发国家物价局<关于改革书刊定价办法的意见>》规定除课本、教材外,对书刊全面实行在控制定价利润率下,由出版社自行定价。1993年4月国家物价局重工司和新闻出版署计财司联合发出《关于改革书刊价格管理的通知》再次明确了除大中专教材和中小学课本实行国家定价外,其它图书的价格基本放开。其定价利润率:直接成本(纸张、印刷、稿酬)占定价的45~55%;间接成本(编辑费、企业管理费)占定价的8%、税金占2%;流通环节发行费占35%,总成本占定价的90~95%,出版利润占书价的5~10%。当然这个定价还要考虑发行量的问题,发行量大,成本就低,定价就可降低,反之则高。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前图书价格高得离谱,远远超出同期物价上涨指数。这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导致图书远离读者。不仅大量读者如是说,作为业内人士的书店经营者更有切肤之感。图书涨价过猛、长期居高不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过高的图书定价,一方面损害了读者利益,另一方面也扼制了图书销售,造成库存暴涨,导致图书市场连年萎缩。
一些出版社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各项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任意提高图书定价,少则高出成本3倍,多则几十倍。如《中华大藏经》一书,第一次定价每册仅50元,以后则按50元的递增额上涨,到现在已涨至每册350元的定价,前后也不过几年时间。如此涨价,谁个能承受?不要说个人读者承受不了,就
是图书馆等单位也承受不了。不少图书馆在年购书金额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购书的数量和种类却在不断地下降,甚至有的图书馆因无力购书而陷入困境。年10万元购书经费的图书馆若纯用于购买图书,在1988年以前可购买40000册以上的图书,而现在却只能购买4000册左右,图书价格上涨指数超过了10倍。这之间隐藏着出版社对读者或图书馆的一种欺骗行为。近年来,丛书和套书的出版大有泛滥之势,如果你买了第一册,要保持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后不买又怎么行呢。一些出版社显然掌握了这种心理,就随意提高定价。
对一些重版或再版图书,无须再支付稿费,成本就可降低,其定价不仅不减少,反而重版一次价格便提高一次。如《辞海》、《鲁迅全集》、《红楼梦》等等。事实上,现在一些出版社出版图书有很多时候是没有向著作权人支付稿费的,如科技论著的出版,是著书人为了评定职称或记载自己的科研成果,通常是拿钱出书,而且这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往往这些人又经济拮据,弄得作者十分为难,这就是学术界常说的“著书易,出书难”。这种给钱出书的现象现在是普遍存在。这不仅不利于出版业的规划与管理,也不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推广,同时也损害了科技工作者的利益,挫伤了其积极性。
一些政治类、法规类、行业类图书,是由国家或政府主管部门指定出版单位出版的,印数多,发行量也大,而定价仍然较高。如《1997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教材》一书发行量是10万册,定价21。00,而实际成本却只有7。00元。还有像全国普法教材、伟人文集之类的图书,定价仍然很高。
一些电子类图书,虽说其技术含量高,但在现代科技十分发达的情况下,其成本也是不高的,然而定价却高得惊人,让读者或使用者望而生畏。如“实用软件”,其定价少则近千元,多则几万元。一套图书馆管理软件其定价高达58,000。00元。一张普通只读光盘(CD-ROM)成本价只须2。00元左右,而零售价却高达65。00元,
有的甚至更高。
图书定价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一些出版社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图书的社会效益。图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通过销售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合理合法的。但不能只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更应该看到图书的社会效益,图书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也是最主要的。图书是传播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工具,通过图书提高全人类文化素质,从而促进生产力和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所以首先应当注重的是图书的社会效益。
2.我国图书出版的管理体制及监督机制尚不健全
尽管国家对图书定价有明确细致的标准和规定,但由于管理体制跟不上,政策得不到很好地落实,任由各出版社自由定价,定得再高,哪怕读者的呼声再大,其主管部门也不闻不问。由于我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各项监督机制尚未健全或建立,图书价格再高,无人监督,也没有监督措施,任其自由发展。
3.没有严格遵守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对图书定价限制了一定的利润率,参照成本定价,而在实际操作时没有严格遵照执行,只注重经济效益,加之管理及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图书价格随意性很大,高得离谱,居高不下。
4.出版社对图书高定价的其他原因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经济在增长,各行各业生产力水平在提高,因此,对国民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人们必须借助图书不断加强学习,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图书消费潜力是非常之大的。一些出版社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就随意提高定价。然而,现在的图书价格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致使图书市场处于热闹中的萧条。
现在出版的图书,不仅价格混乱而且质量较低。一些大型的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都经常出现错字、别字、漏字、缺页、倒页、脱页、错装等现象,就更不要说一些小的出版社了。图书的选题重复现象严重,有的图书“换汤不换药”,内容不变只换一个书名又重复出版。还有这样“汇编”、那样“大全”铺天盖地。图书馆是经常看到这种情况的。
正是由于有上述图书价格高、涨价过猛、质量低的原因,读者不敢买、买不起书。很多读者走到书店或书市,也仅仅是翻一翻、看一看而已,想买的书买不起。致使我国图书大量积压,截止1996年底已达历史最高峰117。52亿册,销售额虽逐年在增加,销售数却在逐年下降。据新闻出版署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全国图书销售66。79亿册,人均购书5。51册,早在1985年全国人均购书已达5。93册,整整十年间人均购书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而10年间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图书作为人们的主要精神食粮之一,却在远离读者,这就值得人们深思了。
于是,有的出版社便采取了“高定价,高折扣”的促销手段,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由此就出现了“特价书市”。特价书市是现今最火爆的图书市场,购买者多,销售量大。对销售商来说,除利润丰厚外,还可处理一些积压图书,加快资金的周转;对读者来说,由于价格的便宜,感到实惠,所以人们愿意走进特价书市。1998年5月北京第十七届特价书市,历时13天,接待读者55万,销售图书1300万余册,创历史最高纪
录。特价书市的图书“一律三折,最高五折”,有的图书仅一、二折。如《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一书,定价690。00元,售价仅180。00元,价差高达510。00元。《资治通鉴》一书,定价1280。00元,售价仅400。00元,价差高达880。00元。如此销售图书难道书商和出版商真的是贴本销售吗?非也。作为商人谁愿意白花力气而无利可图?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一书商坦言,就上述一套书仍可赚几十元。既然如此,为什么当初要定那么高呢?这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说得清了。实际上,“高定价,高折扣”刺激的是书商的购销欲望,它并不能刺激广大读者的购买欲望。
也正是由于图书价格太高,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图书盗版市场的活跃。图书的盗版确实损害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和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国家保护知识产权,扰乱了图书市场的健康发展。不过,因其在价格上的竞争力,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似乎给图书市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避免了有的出版社炒作和买卖书刊号。一本书的盗版通过扫描和激光照排系统一夜之间即可印出,其质量可以与原书一模一样,有的甚至超过原书,但定价或者说售价就比原书低出好多倍。作为读者是要算这笔帐的。一张正版光盘,按正规出版社生产,一张母版只能压制250~300张,然而出版社为了追求利润,常常是一张母版压制上千张。光盘的盗版正是借用如此原理偷制而成的,其价格却相差甚远。一张正版光盘少则30。00元,多则上百元(软件除外,软件更贵),而一张盗版光盘仅几元钱就能买到,且效果也相差无几。走进图书市场,从读者的利益角度讲,在效果差不多的情况下,他愿意买贵的还是便宜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当然,盗版图书,笔者是不赞同的。这就要求正规出版社,加强定价的合理性,严格按价值规律办事,掌握市场供求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盗版现象。
图书价格过高,影响图书销售,显然有悖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于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是极为不利的;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青年一代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
建设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国家应加强图书市场价格管理,对此,笔者建议:
①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帮助出版社端正经营思想,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绝对不能用“挂历现象”,向读者转嫁经济负担,否则势必走进恶性循环的死胡同。
②出版业要下决心进行综合治理,加快体制改革,明确责、权、利,控制总量、优化选题、革新挖潜、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合理定价,控制书价上涨,缩短图书报批和出版时间,使新的科学知识尽快得到传播和应用。
③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除计划产品坚持国家统一定价外,对放开价格的一般图书也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利润率定价,坚决杜绝暴利。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商品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保持最佳的协调一致,随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商品供给和读者需求。
④改革图书出版定价制度。图书是商品,就应和其它商品一样,除中小学教材和科技论著实行了国家控制价格、指定出版社出版外,其它图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参考价格制。出版社对图书的初始定价,只是一个参考价,图书在市场畅销,就可在参考价格的基础上向上浮动;如果滞销,就向下浮动。这就是图书价格与市场供求的紧密结合,实现价值规律。
图书是知识的载体,通过图书,人们可随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在工作中贯彻执行;通过图书,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掌握新的科学知识,提高劳动技能;通过图书,在信息时代可加快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通过图书,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国力;通过图书,使人们受到教育,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振奋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尽心尽职。由此,图书的出版,必须保证其知识性和思想性,保证质量,合理定价,方能使我国图书市场沿着健康的轨道
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王鼎吉 书的基本知识300题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11
库兹涅佐夫(苏)四川图书馆学报
图书发行经济学 王兆彪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