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Science 2004,27(5):1032-1036
文化模式及其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叶浩生
ΞΞ
Ξ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南京,210097)
摘 要 文化可分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两种模式。集体主义文化培育出集体中心的人格倾向,个体主义文化培育出个体中心的人格倾向。这两种人格倾向具有不同的自我概念,并进而对认知、学习、情绪和动机等产生影响。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有文化的局限性,没有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和行为定律。关键词:文化 心理学 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
1 两种文化模式: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文化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这是无法否认的。但是怎样研究文化的影响呢?文化毕竟是一个笼统、泛化的概念,研究的切入点在何处呢?国外的研究实践表明,在现有的条件下,个体主义(individual2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这对文化模式是一个较
[1]
为妥当的切入点。
依照这样一种观点,从维度上,我们把文化划分为两种模式,即个体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个体主义文化倾向于把注意的焦点放在个体身上,强调个体的独特性、独立性、自主性,强调个体与他人和群体的不同;而集体主义文化把注意的焦点放在群体或社会水平上,强调和睦的关系、人际之间的相互依赖、个人为集体利益所做的牺牲、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职责、个体在群体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等等。西欧和北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是典型的个体主义文化,而亚洲的日本、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文化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个体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第一“,自我”的概念不同。在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人们形成含义截然相反的“自我”概念。在个体主义的条件下,个人是社会的中心,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落脚点都是在个人的自我的水平上。在这种文化模式下,个人的“自我”被看作是自主的、独立的,不同于他人的“自我”,也独立于群体和社会。个人在做出决定时,其参照系是自我的种种特性和能力,考虑的是个体内在的价值和特征,社会的要求和群体的期望是第二位的。个体主义的文化要求人们成为独立的自我,并确立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集体主义的条件下,个人的“自我”并非独立的,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不是
那么截然分开的,自我同他人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
一个群体(如家庭),个人决断的做出首要参照的是集体的要求和社会的规范,自我的内在特性、价值,个体的潜能是次要的和第二位的。在某种意义上,集体主义文化下的“自我”是群体和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并非一个独立的、有着固定疆界的精神实体。
第二,行为目标的性质不同。在个体主义的文化条件下,由于自我是独立的,对于个体来说最重要的是确立自我不同于他人的独特品质,因而个体行为的目标是实现个人内在的潜能与价值,而行为的这种目标往往同群体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在冲突的目标面前,个体主义文化条件下的人给予个人的目标以优先权,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价值和目标的实现。然而对于集体主义文化条件下的人来说,个体主义行为的性质无异于“自私自利”,是应该受到文化谴责的。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自我和他人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个人的自我仅仅是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我只有同他人组合成相互依赖的群体才是完整的,因而个人行为目标不是弘扬自我的独特性或个人的自我实现,而是怎样与群体的目标保持一致,在维护群体的一致性方面做出贡献。在这种条件下,若个体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出现不一致,个体更倾向于放弃自己的目标,或者群体的规范迫使个体放弃自己的目标,以便维持群体的团结、紧凑和一致。
第三,行为的决定因素不同。社会行为的决定因素繁杂多样,难以用简单明了、整齐划一的方式来加以测定。但是,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两种文化模式的确影响着行为,使得人们产生不同的行为倾向。在集体主义的条件下,自我的内在价值,自我的独特品质不是强调的中心,人们更关注群体利益和群体
Ξ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BA010161资助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滚动课题资助项目。ΞΞ作者简介:叶浩生,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hsye@public1.ptt.js.cn
叶浩生:文化模式及其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1033目标,因而在这种文化中,行为的决定因素更多在于社会规范、家庭责任和社会义务。个人的态度、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权力是第二位的因素,首要考虑的是社会的需要或者道义与责任。换句话说,个人可以为社会放弃自己的权力。然而这种状况在个体主义社会中的人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在个体主义的文化模式中,决定行为的首要因素是态度、个人需要、天赋的权力等。所以一些研究者指出,在集体主义的文化条件下,预测行为倾向的最有效因素是社会规范、角色和社会地位,而在个体主义的文化条件下,最有效的因素是态度。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在个体主义社会里表现得最为显著。这一点是集体主义文化无法比拟的。
第四,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不同。由于在集体主义的文化条件下,自我不是独立的和自主的,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凑的群体,因而在这种文化下,人们更关注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注重与他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因为在这种文化中,个人的需要满足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而是依赖他人的提供,否则就会被别人看作“自私”,影响自我同他人的关系。相比较而言,个体主义社会中的人们并不把社会关系看得那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的一切都需要依赖自身的勇气和力量。因此,在这种文化条件下,人们在做出决定之前,首要考虑的不是关系,而是个人的利害得失,在反复权衡收益和损失的基础上,理智地做出决定。当然,个体主义社会中的人们不是不考虑关系的重要性,而是理智的看待关系,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可以为关系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个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在利益和关系的冲突面前,更倾向于放弃后者,保护自己的利益。
2 文化模式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在文化模式与心理和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应该注意区别两种分析水平:即在文化水平上的分析和人格水平上的分析。在文化的水平上,我们使用了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两个概念,但是在集体主义文化条件下,并非所有的人都不变地显示出集体主义的行为和人格特征,有些人可能表现出个体主义行为倾向。同样,在个体主义的文化条件下,有些人的行为展现出集体主义文化的特征。因此,为了描述在同一种文化模式下的不同的人格特征,我们需要使用集体中心倾向(allocentrism)和个体中心倾向(id2iocentrism)两个术语,分别用来表示人格特征上的集体主义倾向和个体主义倾向,以便于在人格的水平上区分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影响下,集体中心倾向的人和个体中心倾向的人形成了不同的自我概念。在个体主义的文化模式下,通过社会风俗、行为规范和儿童养育实践的熏陶和影响,个体中心倾向的人形成了独立的自我概念。而在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下,集
[2]
体中心倾向的人则形成了相互依赖的自我概念。不同的自我概念导致了心理和行为方面一系列的差异。这些差异有这样一些方面:2.1 认知方面的不同
不同的文化模式导致不同的自我概念。不同的自我概念对认知产生深刻影响,使得个体中心倾向的人和集体中心倾向的人在认知方面产生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2.1.1 集体中心倾向的人形成的是相互依赖的自我概念。这种自我概念促使个体把选择性的注意指向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较之个体中心倾向的人,更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于集体中心倾向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自我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这必然要求个体了解他人,知晓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对于个体中心倾向的人来说,他的自我是独立的,对其最重要的是个体内部需要和潜能的实现,他人的评价和人际关系并非第一位的因素。因此相对来说,不会像集体中心倾向的人那样关注他人和关系的重要性。2.1.2 集体中心倾向的人与个体中心倾向的人在认知方面的另一个差异是有关自我的知识、他人的知识的组织、加工和从记忆中的提取方式不同。对于个体中心倾向的人来说,由于其自我是自主的、独立的,因而有关自我的知识是围绕着个人的特质、能力、需要和兴趣而组织起来的,在有关自我的知识架构中,与他人的关系不是主要成分。然而在集体中心倾向的人那里,由于自我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的自我,有关自我的知识不可能围绕着个人的独特性而组织。在这种自我的知识架构中,他人的知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占据着主要地位。由此产生的另一个差别是,集体中心倾向的人在自我的知识和他人的知识的组织和加工中,所运用的是更为情景化、具体化的加工策略,但对个体中心倾向的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按照一般的特性和一般的能力来认识自我和他人。2.1.3 不同文化模式下的自我概念甚至会影响到某些基本的认知活动。在个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个体中心倾向的人形成了独立的自我概念,个人的一切都是个体本身的能力和特质的体现。同时,维护自我的独立也要求他们不轻易接受他人的主张,
1034心 理 科 学
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张扬自我,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独
特一面。因此,个体中心倾向的人的思维更富有批判性,对他人观点经常持怀疑的态度,更善于表达怀疑,更倾向于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相比较而言,集体中心倾向的人由于形成了与他人相互依赖的自我,批评、怀疑他人的观点易于导致关系的不和谐,因而思维经常缺乏批判性,思维品质中接受的一面要大于怀疑的一面。其他的一些研究表明[3],在不同的文化条件影响下,集体中心倾向的人和个体中心倾向的人在思维类型上产生明显的差异:东亚地区属于集体主义文化,这一地区的人们更擅长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较少地使用范畴和形式逻辑,而西方人更擅长分析思维,更多地注意到事物的细节,更倾向于使用逻辑规则来理解事物。2.2 学习模式上的不同
许多研究都表明,东西方的学习模式有明显的不同,东方人的学习模式是孔子式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强调努力,对能力水平的高低给予较少的关注;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习的目标经常是外在的、实用性的,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是次要的,迎合社会、他人的需要是根本的。西方人的学习模式则是苏格拉底式的。这种学习模式更注重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把能力看作是最重要的学习因素,认为努力是学习过程中不稳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个性的培养,认为个人
[4]
观点的形成比掌握基础知识更为重要。
实际上,文化对学习模式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同通过塑造不同的自我概念而发挥作用的。东方人在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是相互依赖的自我概念。前面我们曾经指出,这种相互依赖的自我概念促使个体更多地关注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个体时时刻刻愿意为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而放弃自我的主张和要求。因此,东方人的孔子学习模式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以外的目标,即使对学习过程缺乏兴趣,只要学习能满足社会和群体的需求,就愿意付出努力。由于对学习过程本身缺乏直接的兴趣,努力就成为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此外,相互依赖的自我概念也促使个体更多的关注他人的要求和社会的规范,通过学习这些要求和规范,改变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个体主义文化条件下的西方人由于形成了独立的自我概念,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独立思考,更倾向于质疑他人的观点,这些都与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下的东方学
[5]
习者产生明显的差异。2.3 情绪方面的差异
情绪同样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一项研究证
实,集体中心倾向的人的情绪更多地置根于社会价值的评估;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映的是外在现实,而不是个人的内部世界;更多地由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6]
所引起,而不是由个人主体性所引起。其他的研究也表明,虽然任何文化条件下的人都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但擅长表达的情绪类型和诱发情绪的刺激条件却随文化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文化在情绪体验的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心理学家也发现,文化通过塑造不同的自我概念,对情绪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个体中心倾向的人来说,其行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决定个人行为的更多是个人的气质、信念、需要和意愿。对于这类人来说,更易于感受到愤怒、挫折、骄傲等情感体验。对于集体中心倾向的人来说,这些情感体验可能损坏现存的人际关系,因而集体倾向的人不擅长这些情感体验。特别是对于愤怒的情绪,集体中心倾向的人更倾向于压抑这些体验,因为愤怒情绪的公开表达会伤害自我同他人的关系。相比较而言,集体倾向的人更善于一些与他人有关的情绪体验,如同情、羞耻、腼腆和崇敬等等。通过这些情感的表达,维持着自我同他人相互依赖的关系。2.4 动机方面的不同
动机同文化模式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动机与行为的发动与结束,目标的追求与满足需要的努力有关。而这样一些过程和活动都与人们对自我的看法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个体主义的文化之下,人们所形成的自我是独立的自我,个人最大的动机是实现自我,使自我成为不同于他人的独立实体。因此,个体中心倾向的人的行为动力往往与个人内部的需要和意愿、特质和能力有关,如提高自尊、获得成就、提高声望、逃避认知冲突和潜能的自我实现等等。换句话说,这些动机的性质都是个体取向的,满足的是个人成就自我的需要,增强的是个人的独立自主特性。对于集体主义文化条件下的人来说,相互依赖的自我概念使得动机的性质产生了与个体中心倾向的人明显的不同。其动机的性质更多的是社会取向的,如为他人所接受、实现群体(如家庭)的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逃避批评等等。就像跨文化心理学家特里安弟斯说的那样“:集体主义者的动机结构反应了一种对他人的可接受性、适应他人的要求和限制自我的需要和欲望,而个体主义者的基本动机结构则反映了他们内部的需要、个人的权力和
[7]
才能,包括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
3 讨论:心理学研究与文化的关系
如果说集体主义的文化模式和个体主义的文化
叶浩生:文化模式及其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1035模式对人格倾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使得集体中心倾向和个体中心倾向的人各自形成不同的自我概念,并进而影响了认知、情绪和动机等心理过程,那么这就意味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像原来我们认为的那样,是超越文化的普遍真理。实际的情形是,心理学的概念和定律、心理学的理论和体系都是一定文化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研究结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的局限性。
以下我们从依恋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的分析入手,这两个个理论曾被认为具有一般的意义,适合于各种不同的文化。而我们的分析将表明,这些理论不过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不具备超越文化的普遍意义。3.1 依恋理论的文化局限性
依恋理论(attachmenttheory)曾被认为是在西方心理学的众多理论中,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因为这一理论所涉及的依恋行为被认为同人类的进化有直接的联系,同文化差异有较少的联系。依恋理论探讨婴儿时期儿童对母亲的依赖关系,以及这种依赖关系对儿童人格的影响。它的三个最基本的假设是:a.敏感性的假设,指母亲对儿童求助信号的敏感性,母亲的敏感性决定着儿童建立安全的依恋或不安全的依恋;b.社交能力的假设,安全的依恋使得儿童培养了一种情绪健全,善于社交的、自主独立的性格品质,而不安全的依恋导致焦虑、自闭等行为问题;c.安全基础的假设,如果儿童感觉母亲能给他或她提供足够的保护,则儿童培养了一种勇于探索的性格特征。反之,儿童的探索能力受到损害,独立自主的能力受到削弱,养成畏缩不前的性格特征。依赖理论的倡导者认为,这些行为具有一定的生物生存价值,因而具有普适性的意义。但是对这些理论观点的分析表明,这些理论观点反映的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如在敏感性的假设中,这一理论认为敏感的母亲尊重儿童的意志,把儿童看作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不要把母亲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研究者们发现,敏感的方式也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日本的母亲的不是等待儿童发出求助信号才做出反应,而是根据环境线索做出预期;美国的母亲则相反,她们等待儿童表现出意愿和需要后才采取行动。社交能力同样存在着文化差异。按照依恋理论的观点,安全依恋使得儿童勇于同所有的人,包括陌生人建立交往关系,但是在东方文化中,对群体的关注使得人们区别对待“圈子内的人”和“圈子外的人”。母亲鼓励的是同圈子内的人的交往,不鼓励同陌生人的来往。安全基础的假设更反映了西方文化的特征,自主、探索都是个体主义文化所看重的性格特征。考虑到这些差异,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巴姆等
人和日本心理学家米亚克指出“:就像有关成就、控制和自我的理论置根于西方的经验和观念中那样,依恋理论的这些假设同样置根于西方的历史、社会、
[8]
政治、经济、人口和地理的现实之中。”3.2 认知失调理论的西方文化色彩
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依据这一理论,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倾向,如果在同一个人身上,存在着两种矛盾的认知,或在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那么就会导致认知上的不协调,并由此产生痛苦的情绪体验。认知失调理论假定,这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促使个体要么改变自己对行为的认知,要么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改变对行为结果的认识。如果失调发生在态度和行为之间,则由于行为已既成事实,个体只好改变自己的态度。
但是近来一些心理学家指出,认知失调在改变态度方面的神奇效果或许只能在西方文化的条件下产生作用。前面我们已经指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最大不同点是,在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条件下,个体的自我概念是独立自主的,行为的参照点是个体内部的特质和能力,是个人的需要和意愿。既然一切都是个体自身决定的,那么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不一致就会造成矛盾,认知出现不平衡。但是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条件下,个人的自我是相互依赖的自我,行为的参照点是群体,是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自我的需要和自我的潜能发挥等等是第二位的因素,个体可以为道义和责任放弃自己的观点,即使违背自己的态度和意愿也是如此。在这种条件下,个体的内在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并不会造成失调,因为个体完全可以用责任、义务、角色等等来解释自己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不会造成任何的痛苦情绪体验。在这里,经典的认知失调理论就失去了它的解释力量,显示出了文化的局限性。
考虑到西方文化对心理学研究的这些影响,许多西方心理学家呼吁放弃普遍性的追求,走出心理学的实验室,在文化的生态环境中,以文化敏感的方式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模式,改变心理学的“文化迟钝”特性。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心理学内部出现了文化研究的热潮。正如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卡西玛指出的那样“:文化正在作为心理学理论和研究中的主要关注因素而再次出现在心理学领域。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以及心理学中对人类的文化现象感兴趣的思想传统(如话语心理学,社会建构论等)
[9]
正日渐增长。”文化对行为的解释被看作为继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行为、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决定论和
1036
心 理 科 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论之后的解释行为的
“第四势力”。
context:AConfucianandSocraticapproaches.AmericanPsy2chologist,2002,57(2):89-99
5LinJin.Learningmodelsindifferentcultures.NewDirectionsforChildandAdolescentDevelopment,2002,96:45-636MesquitaB.emotionsincollectivistandindividualistcontexts.Journal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1,80(1):68-747
TriandisH.Individualism2collectivismandpersonality.Journalof
Personality,2001,69(6):915
4 参考文献
1
GouveiaV.&ClementeM.ThehorizontalandverticalattributesofindividualismandcollectivisminaSpanishpopulation.The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003,143(1):44
2MarkusH.&.KitayamaS.Cultureandtheself:Implicationsforcognition,emotion,andmotivation.PsychologicalReview,1991,98(2):226
3NisbettR.etal.Cultureandsystemsofthought:Holisticversusanalyticcognition.PsychologicalReview,2001,108(2):291-3104
TweedR.&.LehmanD.Learningconsideredwithinacultural8RothbaumF.etal.Attachmentandculture:SecurityintheU2nitedStatesandJapan.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0):10959
KashimaY.Conceptionsofcultureandpersonforpsychology.JournalofCross2CulturalPsychology,2000,31(1):14
CulturalDimensionsandItsImpactonMindandBehavior
YeHaosheng
(InstituteofPsychology,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97)
Abstract Cultureinfluencesmindandbehavior.Accordingtosomeresearches,culturemightbedividedintotwodimensions,thatis,collec2tivismandindividualism.Collectivistculturecultivatesallocentrisminpersonality,andindividualistculturebringsaboutidiocentrisminperson2ality.Becauseallocentrismandidiocentrismhavedivergentself2concept,theyinfluencethedevelopmentofcognition,learning,emotionandmotivationdifferently.Itisconcludedthattheresultsofpsychologicalresearcheshavethelimitationofthecultureinwhichthepsychologistset2tles.Nouniversaltruthacrossculturescouldbefoundinpsychology.Keywords:culture,psychology,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