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文情怀
562200 贵州省贞丰县北盘江镇牛场中学 贵州 贞丰 张春艳
【摘 要】新课程改革视野下,学校教教的学科,才能在课堂上感情饱满,以情动情。老师费尽心机的环节,记得讲授《丑小鸭》时,育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人文意识,从而确立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内驱力,营造了富有灵气和活力的教学氛围。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真心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每个老师都非常重要。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渗透;人文情怀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怎样让学生心甘情愿甚至情不自禁地投入教学活动?怎样培养才情并举的“真正的”“完全”的人?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课标同时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它承载着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的任务,在塑造学生心灵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情感资源,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的火花,激荡着人文情怀,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一、倾注情感,教师要有爱生的情怀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引路者,课堂是师生共同的平台。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真心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每个老师都非常重要的。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老师要诚心实意、尽职尽责地对待学生。在感受老师的“爱”这方面,学生是非常敏感的。—个期待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理解的微笑,都能让学生从教师那里体会到温暖、激励,进而感到老师的可亲可信。教育家夏丐尊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是师生互动的纽带,有了它,学生才能真情流露,才能在教师的点拨下渐人佳境,教学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
二、激情四溢,教师要有热爱生活的情怀作为新时期的一名语文教师要热爱生活,才能永葆青春的活力;一个教师要热爱你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一位教师更是这样,他在学生心中应该是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应该具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一个教师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对生活充满着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才能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一个善于捕捉生活中真善美的教师,才能时时传递给学生一种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力量。永远忘不了,自己上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他讲课时与文中人物同喜同悲,或澎湃激情,或细语绵绵,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课堂特有的气氛中,至今想来都是一种享受。后来,我当了教师,我也学习老师的样子,把自己真实的情感给了课堂,给了学生。教学《艰难的国运和健壮的国民》一文时,我慷慨激昂、义愤填膺;教学《真正的英雄》一文时,我蹙眉悲思、沉痛哀悼;教学《散步》一文时,我营造出温馨与和谐,如此等等,我把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与痛苦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无我之境”。这正如雅斯贝尔斯说的:“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老师能用自己的情感引领学生,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三、营造氛围,教师教学语文应充满着真情
每一篇课文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教师将阅读时的体验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浓烈的情境中,受到感染。一般来讲,学生对语文老师要求语言要儒雅文明,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课堂语言上下功夫,极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欢愉、自信的心态中学习成长。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对于整堂课来讲非常重要。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伙,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又像曲子的前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语常常定下了课堂的感情基调。还记得讲授《乡愁》时,我这样导入:“乡憨是升起的袅袅炊烟,是奶奶暮色中声声的呼唤,是手中的照片渐渐泛黄……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余光中,走进他的乡愁。”简单的几句话把学生带到了情意绵绵的意境中。课的结束语更是
我的总结是这样“同学们,丑小鸭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奋斗是无止境的。其实,年少的我们不正是一只只丑小鸭吗?我们终日唱着清脆的歌。你一定听见白天鹅对自己的呼唤了吧,那么,勇敢地向着你心中的蓝天奔去吧。”这样的结束语使得课堂意犹未尽,学生情绪激昂。
四、拓展运用,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
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范。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更易渗透人文情怀。
1.放开手脚,让学生写“放胆文”
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自由。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色彩。
2.联系实际,让学生写“感恩文”
为了学生在写作中进行自我教育,老师应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有系统的训练,以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博大真挚的仁爱心肠和责任感,然后让学生有意识地描写邻里的互助,同学的情谊,老师的关爱等文章,懂得他人给予自己的一份爱心,懂得去关爱自己身边的人,进而引导学生尊重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好人。在通过爱心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后,教师要因势利导,把这种责任感化作求知成才的原动力。
3.有效评价,让学生有“成就感”
在应试作文教学的影响下,已形成了一套作文评语模式:句子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这千篇一律的评语,看多了,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学生甚至连看都懒得看。基于这种情形,应该采用第二人称谈心的形式来写评语,真心倾注教师自己的情感,充满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成就感。
总之,语文课是一条情感涌动的河,它喷涌着智慧、流动着思想、震荡着心灵、飞扬着理想;它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荡漾在学生心头的歌,让我们在语文课堂崇离而美好的情感中一起遨游,一起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方治华.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培养[J].科学咨询.2003年06期
[2]顾增清.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2年95期
269 都市家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