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民间文化资源与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关系

2020-07-02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论民间文化资源与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关系

时间:2010年08月23日 17时36分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黄永林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特定区域内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自发创造的,并为这个民族世世代代所喜爱和传承、凝聚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承载着这个民族文化血脉和情感因素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国民的心灵、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乃至灵魂,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刚刚兴起的中国文化产业来说,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壤和根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本文认为,在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只有正确处理好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等多种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和壮大的双赢。 一、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一)对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认识过程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保护问题上,最初是听任大量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自生自灭;其后,随着人们对民间文化价值认识的提高,开始重视对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起初也只是强调政府和文化部门的保护责任,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收效不明显。近些年来,在有关学者和专家的强烈呼吁下,政府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为契机推动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和民众也开始重视这项工作,并投入到保护的行列,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在民间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方面,过去由于我们对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认识不到位,因而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重视不够。早期对民间文化资源的极有限的利用更多的还是表现在出卖民间文化资源的“毛坯”上,这使得人们产生了民族民间文化是“落后”、

“旧”和“无档次”、缺乏“品位”的误解。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开始有了较为强烈的利用和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意识,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目前民间文化资源开发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然而,由于对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的普遍缺乏,因而在利用和开发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急功近利的庸俗化开发。表现为为迎合世俗低下的趣味,放弃社会责任,导致开发出的不少民间文化产品品位不高和生命力不强。二是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表现为不重视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忽视民间文化的质朴风格和地域特色,开发出的不少民间文化产品失去了原生态特色,丧失了赖以生存和传承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三是机械模仿重复的低层次开发。表现为一旦某地的某种民间文化被利用和开发成功后,其他地方不顾自身的实际竞相模仿,从而导致某些民间文化产品大量雷同,失去了民间文化固有的个性化特色。四是弄虚作假的“伪民俗”开发。“伪民俗”是指为追逐经济效益,增加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开发者随意编造、添加、拼凑本不存在的民俗文化内容,以欺骗消费者。上述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使原生态的民间文化迷失在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旋涡中,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最终造成对民间文化的巨大破坏。 (三)正确认识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是重要基础,是当前文化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大多是以口耳相传,师徒相授进行传承的,当今民间文化生存的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大背景下,在现代大众传媒的严重挤压下,青年人由于热衷于大众文化消费而缺乏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兴趣,而那些喜爱和掌握着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大多年岁已高,因此,许多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存在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危险。如果民间文化的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传承、弘扬和开发了。

民间文化资源的利用是必然趋势,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在保护好民间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有序和理智的开发,使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才是民间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

的方向。也只有民间文化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人们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其保护民间文化的积极性才会上升到一种有目的和有动力的行动。 (四)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正确做法

我们必须坚持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把握民族性与民间性,保护民间文化的基础上,重视特色,打造品牌,获得利润,推动保护,走边保护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力度。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加强民间文化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使民间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立在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要坚持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按照“尊重历史、尊重科学、保持原貌”的要求,应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和方法,使民间文化在保护中不变形,在提高中不失格,将其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民间文化精品。

二是要进一步加快对民间文化资源利用和开发的步伐。在对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要注意在保护好原生态民间文化基础上的智力性产品开发和创新,切忌主观地用所谓的“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完全取代本土和传统的文化与技术,要坚决杜绝这种看似“先进”实则是野蛮的开发。切忌受经济利益驱动,以创新开发为名,盲目求新、求变,使民间文化丧失传统精华和本土原生态特色的破坏性开发。

(五)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成功案例

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与保护为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民间文化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对民间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发掘的基础上,先后命名了一批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文化传承基地。如在对山西榆次老城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和研讨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在河北蔚县建立了中国剪纸艺术基地;山东潍坊寒亭区建立了木版年画研究基地。广东东莞樟木头镇被命名为“中国麒麟之乡”、湛江遂溪被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甘肃临夏、岷县分别被命名为“花儿之乡”、庆阳为“香包之乡”,湖北宜昌青林寺为“中国谜语村”,河南桐柏县为“中国盘古之乡”等。这既保护了

地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品牌,又在保护的基础上向经济市场渗透和延伸,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已连续举办了3届的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参观人数达100多万人次,总成交额达6000多万元。这不但树起了“长春民博会”这个文化品牌,而且加快了民间工艺品的产业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海伦剪纸、桦树皮画、赫哲鱼皮制品等东北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产业的壮大。人们还欣喜地看到,在当今中国,一些原本只属于地域性或家族式的传统文化艺术,通过文化产业的广泛传播而走向了社会,走出了国门;一些濒危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品和艺术表演形式,经过科学的论证和抢救、整理,已经复制成精美的文化产品畅销于国内外市场;一些世代相传、凝聚着民族精神与智慧的民间文学作品,经过精心搜集和整理,已经编纂成多种文字的图书,在国内外市场广为流传,有的还被列入了世界文化宝库。

综上所述,我们要保护好民间文化,就要有一个切实可行而又人人都有积极性的途径。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运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保护民间文化的方法和途径需要进行创新,要寻求民间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新路子,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实施综合性保护与开发,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使优秀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一)民间文化的社会功能

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一种文化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民间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行为,它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既是人类传统文明的活化石,同时又是建设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资源。民间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由于本地区、本民族的民众对自己的民间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它们在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民族民间文化具有传承人类文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功能。 (二)民间文化面临的新经济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由于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不断加强,世界经济发展对文化的需求把文化要素从边缘地位逐步上升到中心地位,文化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催化下,作为一种追求劳动价值实现的过程和结果,民间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民间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以其纯真和质朴的特征日益受到国外和境外人士的青睐,民间文化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民间文化具有的商品属性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决定它必然自觉不自觉地走向市场,以其规模效应满足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民间文化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途径

民间文化与文化产业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实现“双赢”是一种追求。利用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按产业化标准形成制作生产、包装运输、展览销售一条龙的格局,形成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品牌、富有活力的民间文化产业群,把民间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在对民间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时,既要遵循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在保证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继承和创新、市场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努力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民间文化实现“双赢”的成功案例

这几年风靡海内外的歌舞集《云南映象》就是云南省利用民族民间文化品牌,通过创新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一个成功范例。原生态的歌舞集《云南映象》,以云南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文化为创作基础,从远古传下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奇珍异宝中,演绎出现代艺术精神。在100多人的演员队伍中,70%以上属于世居山寨的“土演员”,他们把来自混沌洪荒时代的民族文化带到了现代舞台,引起了现代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共鸣,在高雅的舞蹈艺术市场创下了一场演出收入超过60万元的纪录。《云南映象》作为中国率先推出的文化大餐、打出的第一张民族文化品牌,已成为中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代表作。这说明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

潜力和优势,以及在现代社会的惊人魅力,也说明发展文化产业和优秀民间文化产品在现代文化和经济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民间文化的价值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我们应当看到民间文化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它除了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外,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我们应当处理好民间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在当地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综合效益,努力促进民间文化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协调的发展。 三、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的关系

(一)传统民间文化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本钱”。但是,我们不能只守着一座金灿灿的文化资源宝库,而应有把文化资源“变现”的意识、勇气和能力,即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产业资本,把文化需求转化为市场机制。

在目前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我们必须承认要将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在整体上和文化市场、产业资本、产业技术和产业人力资源等文化产业要素进行匹配,形成产业链和规模化的产业效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从消费市场和现代产业角度提炼传统民间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要素,并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现代产业的核心是资本,而我国的文化产业缺少的主要不是资本本身,而是引进资本的创意,有效对接传统民间文化和现代产业的核心就是创意,就是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安全问题

当今文化的消费与影响具有全球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谁拥有个性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最先进的文化传媒,谁就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主动权。发达国家的文化及其产品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优势大量涌入我国,已经给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不仅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且他们在把产品投放到中国文化市场的同时也将其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审美观念渗透进来,这已危及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安全。要改变这一危险局面,就必须建立起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话语权,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我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准确定位,并以此为基础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由此,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就与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直接的联系,利用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去应对全球化浪潮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冲击、保卫中华民族文化安全,并在世界文化中取得话语权,是一条必由之路。 (三)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

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源于传统文化产业。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离开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又高于传统文化产业。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创意人才的智慧、灵感和想像力,借助高科技的技术优势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

中华传统民间文化是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全球综合实力竞争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在中国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将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可能将发挥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文化市场上,没有民族特色、没有文化品位的文化产品是缺乏竞争力的,而这种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建立和被认可,必然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文化产业及其产品。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陕西的“大唐芙蓉园”是在发掘西安盛唐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宝藏的基础上,加以“声、光、电”等现代科技的综合演绎,构成的一幅瑰丽的“盛唐文化奇观”。大唐芙蓉园占地1000亩,其中水面300亩,总投资13亿元,建于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创下多项纪录,有全球最大的水景表演,是首个“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主题公园;是全国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集中国园林及建筑艺术之大成。大唐芙蓉园是在保持原有传统文化内涵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发挥所创造出的一个既富有历史文化特色,又饱含现代艺术气息的文化产业品牌。 四、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的关系

在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发展民间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即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在法律支持、政策指导、宏观调控、统筹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机制和经济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调控作用。 (一)政府的职能作用

目前,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克服对民间文化产业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管理局面。通过制定法规和建立机制等手段,逐步实现对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与经营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产业,促进民间文化产业走外向型、多元化的市场之路;通过从战略高度对民间文化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分类管理,对产业的合理布局、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宏观指导,促进民间文化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还要认真研究民间文化产品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探索民间文化商品化、市场化规律,及时把握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脉搏,为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政府要充分利用宣传手段,为暂时没有进入市场的民间文化产品搭建展示的舞台,通过举办民间文化产品交流、展览等活动,为它们创造进入市场的条件。通过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来维护文化经济秩序;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根据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律及时制定和调整民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准入标准,以及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等,从而实现民间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市场的功能作用

中华民族民间文化是个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具有相当强大的文化接受背景和十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在市场经济社会,民间文化要充分借助市场运作机制和产业运作力量,努力盘活和积极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将具有含金量并可以盘活的那部分民间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根据市场需求,努力开发既具普及性、实用性,又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专项产品。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一批有一定规模的民间文化艺术企业集团,实行强强联合、强弱互补,建立跨省、市的民间文化艺术生产基地,扩大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的范围,延伸产业产品链。在民间文化产业运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市场运作规律,在依法经营、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三)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大力支持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利用自身自然风光的天然优势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走“政府扶持、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通过工业企业与艺术、旅游联姻,努力开拓文化产业市场。由广西维尼纶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文华艺术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入的《印象·刘三姐》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把“甲天下”的桂林漓江山水和关于“刘三姐”的民间文化进行巧妙的嫁接和有机的融合,让自然风光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印象·刘三姐》以渔家生活为素材,以桂林漓江山水实景为舞台和背景,以当地青年为演员主体,把传统的民歌、民间故事和民族风情与现代艺术手段的恢宏气势、独特效果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全新形式。《印象·刘三姐》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艺术魅力吸引了海内外大批游客和观众,仅2006年就接待了游客78万人,票房收入达1.28亿元,实现利润3900万元,并且带动了旅游、餐饮、土地、房产和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收稿日期 2007-11-10 注释

①课题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黄永林:《要重视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光明日报》2006年5月15日。

③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④冯骥才:《守望民间》,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

⑤韩永进,等:《2004~2005中国文化创新年度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