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路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2013年12月 Journal of Green 绿色料技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12期 浅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路 黄梓良 ,黄美珠 ,林芳 (1.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南平353000;2.福建省尤溪县林业局,福建尤溪365100)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阐述了校企合作的模式及特点,分析了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 正确引导校企合作,达成校企共识;积极营造合作环境,争取法律法规保障;增强校企互动,实现校企双赢, 以期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开展校企成功合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校企互动;校企双赢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283-04 术改进等新情况与学校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行 1 引言 业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学校依托企业,每年派出 校企合作是指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校 部分教师到生产一线锻炼,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提高教 企双方的不同资源与环境,把课堂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 师的技术运用能力,丰富其实践经验,及时地学习和掌 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一种办学模式。 握最新的生产工艺与技能,积极参加国家有关职业资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 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确保专业教师的教学不脱离企业 育发展的方向,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 实际。因此,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 培养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直接途径。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 不少院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宝贵 2.3校企合作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 因此,分析不同 校企合作不仅能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性,让 合作模式的特点,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对高职教育的 学生为希望从事的职业去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自觉 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性,促使学生学业进步;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化学生对职 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帮助学生开展学业 2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再认知 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拓宽学生就业的选择途径, 2.1 校企合作是职教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有针对性地教学、实训、实践、就业选择提供渠道。校 首先,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 企合作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成功的高职 培养。校园氛围和企业的生产环境不同,课堂教学和现 教育都离不开校企合作。因此,校企合作能激发办学活 场操作的效果不一样。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把企业 力和竞争力。 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成功地嫁接到学校 2.4校企合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的教育体系中来,从而逐步让学生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 2.4.1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由职业教育的特 校企合作是基于企业用人需求,在资源共享、优势 质所决定。 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共同培养符合企业 其次,由于我国的教育投入有限,许多职业院校的 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一方面,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 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等办学条件 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有 相对不足,实训条件相对薄弱-力口上随着市场的变化,企 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工学结合的教育环境,促进教学内 业的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学 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 校没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来保证实训条件跟上企业改 合;同时,把企业的用人要求直接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做 进更新的速度,人才质量难以保证。因此,高职院校必 到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使高职院校办学贴近 须以校企合作为结合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急需 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贴近社会实践,不断增加学生 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的实践锻炼机会,真切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学习岗 2.2校企合作是双师型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 位技能,领略行业以及岗位的文化氛围,培养高质量的 校企合作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实训条件,而且能充实 技能应用型人才。 和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的办学竞争 2.4.2 高技能人才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力。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需要一大批 人员或行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习或 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可以更 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及时地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技 快地培养适应企业、行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缩短员工 收稿日期:2013-1卜25 作者简介:黄梓良(1965一),男,福建尤溪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工作。 283 黄梓良,等:浅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路 文化与教育 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为 企业储备优秀的可用之才;校企合作可以提高企业职工 队伍的素质,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3.1校企合作概况 我国高职教育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基于目标导 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即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 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教学的一种样式。通过这些 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 来,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并增 强企业部门与高职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但缺 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学校偏重自身办学利益,企 业行为短暂,没有长远的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合作的 深度处于浅层次,合作的观念和行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3.2校企合作模式 3.2.1 依企业参与的方式分 (1)“企业配合”模式,即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企业 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的培养任务,例如投入 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 出和制定,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这是目前我国 多数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 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 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 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 (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即企业以主人的身份 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企 业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 管理。如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 高职学院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对高职学院承担决 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 3.2.2 依产学研合作方式不同分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人 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 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实习, 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模式。 (3)“工学交替”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 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 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 (4)“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即从学生的输入到输 出,都是完整的订单式教育服务,是双方输入优质资产 的教育,是强调联手、优势互补、双向提供发展后劲的一 种教育模式。 (5)“实训一科研一就业”模式,即面向高新技术企 业、合资独资企业、国营企业、私营企业等,以校企、院 企、室企合作等形式,进行合作办学、技术开发、联合培 养、人员交流、基地共建、课程开发等合作。 (6)“双定生”模式,即招生就能就业,以销定产,培 养与需要相互结合,出口决定进口,实行人性管理。 284 (7)“工学结合”模式,即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介 入,把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 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8)“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即紧密结合地 方经济发展。 (9)“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即从社会需要、 市场需要、群众需要出发,极大地调动企业在办学中资 金投入和资质整合投入的积极性。 3.2.3依合作的深度分 (1)“浅层次合作”模式,即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 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 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 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 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 (2)“中层次合作”模式,即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 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 主体。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 名人士参加董事会,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 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 指导委员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 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要求, 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3)“深层次合作”模式,即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 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 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 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 关系,真正实现“教学一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 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 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 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3.3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3.3.1 认识不足 首先,无论是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对 “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不成 熟,实践不到位,仍处于表里不一、言不由衷的阶段。其 次,很多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思想,多数企业只是 选择企业所需的人才,而不参与人才的培养;部分企业 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把培训和教育学生视为额外 负担。再次,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因 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和办法,教师也因没有相应的激励 机制而缺乏积极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3.3.2政策无助 (1)虽然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 试点、试验。但政府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 的准则和指导手册,缺乏理论高度的分析和教育层面的 探索,尚无制订高职校企合作制度、法律、法规,虽然一 系列的文件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校企合作开展, 但对学校和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2)“订单教育”很大程度上受政策导向的影响,国 家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与之相关的经济和 政策环境还不具备,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 机制,企业和学校没有得到来自政府的具体的政策 2013年12月 保护。 绿 色科技 第12期 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3)国家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 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很多项目难以获得 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 (4)企业用工仅受劳动力市场影响,无资格准入限 制,现用现招,不委托培训;企业用工计件付酬,不重视 (3)缺乏双赢机制。很多学校的本位主义比较严 重,始终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角度去思考校企合作的 问题,不利于合作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的健全和完 善,出现合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够,信息不畅,资金不足 等问题。多数企业没有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只满 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认为人才的培养不是企业的职 责,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仅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 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这种合作形式简单,深度 工人技术等级,也不重视是否受过专业教育,工人换岗 和辞职性大。据调查,学校安置的毕业生,工作一年后 仍在原单位工作的只占25 。学生的随意流失给企业 用人计划造成被动和负面影响。企业对学生的表现不 放心、不满意,并有反感情绪,企业不愿合作。 不够,合作双方各自的管理体制也不健全,利益分配机 制不够完善,没有达到双赢的目的,无法形成一个可持 (5)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只 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 满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事实上,根据企业的发展战 (4)缺乏监控机制。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 略,主动营造环境和提供条件,与学校共同培养高技能 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 人才,才是解决企业高技能人才紧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不少 3.3.3 办学不活 , 合作仅仅停留在学生短期实习安排上,有的只是为了教 (1)学校办学定位不准、办学形式单一、教育资源分 学评估需要而请求与企业签定一份简单文字协议,举行 散,学生择业心理期望值高,与学校培养的企业生产一 一个签字仪式或实习基地挂牌仪式而已。主动来寻求 线所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相矛盾,双 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满足双方实际需求且 方的期望目标存在较大差异,致使学校培养目标缺乏针 具有长期性深度合作内容非常缺乏,并且,校企合作过 对性,培养的学生缺乏实用性。 程也没有任何机构进行有效的检查指导,合作效果也无 (2)学校与用人单位缺乏了解与沟通,专业设置不 法监控评价。 合理,教学计划不科学,教学内容不实用,教材陈旧,致 (5)缺乏科学选拔招聘制度。企业选拔招聘员工一 使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劳动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在 般以外在形象、语言表达、基础知识等外在非专业因素 “你学的知识到企业能用上吗?”的调查中,60.2%的学 为标准,把专业因素放在其次,缺乏科学选拔招聘制度。 生认为用不上,1O 的学生认为理论上有联系。 且企业也不可能成批量地接收同一专业的学生,这在很 (3)一些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双师型” 大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真正开展。在德国,学生的 教师严重短缺,不能让学生达到企业所要求的技术技能 实践实习几乎都是学生自己寻找企业,在企业里真刀实 水平,致使企业不愿录用。 枪地工作和科研,企业依据法律承担培训教育学生的责 (4)学校体制改革滞后,本位主义比较重,没有转变 任和义务、实事求是地对其进行评估和考核。 观念,不能从国家、企业、学生、学校等多方面出发,以 “多赢”角度考虑校企合作,始终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 4成功校企合作构思 角度去思考校企合作的问题,没有建立和完善弹性学 4.1正确引导。形成共识 制,缺乏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制约了校企合作的顺利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 开展。 动,加强政策引导和推动,统一思想认识,明确“面向社 3.3.4缺乏有效运行机制 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积极 (1)缺乏保障机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虽然相 支持和配合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继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开展校企合作的文件、意见,在一 正确定位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就业就是抓稳定。把教 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但是,国家在推行 育的长周期性和人才市场的短周期结合起来,建立崇尚 校企合作制度方面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无法使这些文 技术教育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以接受职业教育为 字变为可操作的、有约束力和保障力的法律规则,对学 荣;发挥政府总体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 校和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监督协调等宏观调控职能,统筹管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 (2)缺乏沟通机制。学校的运做机制和企业运做机 能人才各项工作,通过引导、扶持、指导,搭建平台,整合 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微观的运行制 资源,促使院校、企业建立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 度不够成熟和完善,校企合作还没有真正融合,校企之 补、利益共享的合作方式,转变职能,分工配合,齐抓共 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没有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通盘 管,一统多参,相互配合,从而形成职业、产业、就业紧密 考虑,统筹运作,整体推进,无法实现企业运行与办学诸 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 4.2积极营造合作环境,争取法律法规保障 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如果学校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交流,教学与生产实 转变观念,确立“以企业为中心”,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 践的合作,更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应由市 业需要为准则,致力于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 场经济规律和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 业用人需求的问题,那么,学校将成为社会发展和企业 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因此,各级职能部门应当积极行 285 黄梓良,等:浅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路 文化与教育 动,主动作为,营造一个有利于校企双方深入合作的外 同时,企业要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 部环境,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制度,建立相关 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实习生潜在的价值,主动参与教 基础文件,如,《校企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办学规划》、 学,提出教学要求,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制订教学计 《联合办学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 划,积极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供学生参观、实训或顶岗 施管理办法》、《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办法》、《学生顶岗 实习,不能单纯地把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要积极调 实习管理办法》等,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动学生对工作的兴趣和激情,锻造他们的工作实践能 加强对企业教师管理,强化激励机制,坚持教学质 力,并在实践中考察学生的表现,为今后录用为新员工 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 打下基础,努力实现校企互惠双赢。 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 罚;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立新的教学质量 5结语 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各具特点,实现校企 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 成功合作,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校企 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如 双方要从培养人才的生源和培养模式出发,结合实际情 校企合作委员会等,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 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其主要目标是进行 ‘ 题。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教学模式改革,从而提高技术工人的职业素质,满足企 建立具有标准齐备和运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市 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工作任重而道 场,全面建立和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财政 远,只有政府、企业、学校在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不 支持政策,保障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确保校企合作的顺 利进行。 断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总结经验,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国 情、校情的校企合作的成功之路。 4.3校企互动,实现双赢 加强校企合作交流互动,进一步拓宽沟通渠道,学 参考文献: 校充分认识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 [1]李高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09 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把优秀专业教师 (9):33~35. 主动送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培训,及时了解专业的现状和 [2]安雪晶.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 发展趋势,带着教学中的问题,向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 (3):3~4. 员请教,在教学中及时补充生产新技术、新工艺;也可聘 [3]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 请行业、企业中有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能的优秀专业技术 (10):68~73. [4]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人才到学校讲学指导或任教,形成一支以专任教师为 2009(1):24~26,42. 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教学 E5]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职 改革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 业技术教育,2006(3):58~59. 面,多征求企业的意见,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 [6]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 的需要,还能满足企业长远的需要,以解决毕业生的出 育,2006(31):30~32. 路、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e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uang Ziliang ,Huang Meizhu ,Lin Fang (1.Fujian Fore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Nanping 35000,China; 2.Forestry Bureau 0f Youxi County,Fujian Province,y0uxi 3651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elaborates the mode and the feature of the college—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oper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veloping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successfully in the new era dur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article propose to correctly guide the cooperation and reach the consensus between college and enterprise.Besides,it should actively create a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 and strive for getting the guarantee of law as much as possible.By strengthening interactive between college and enterprise。it wil1 realize the win—win result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teraction;win—win 2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