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场中的脉动尺度的解析表达
2021-11-01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7卷第1期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JOURNAI OF NANJING POI YTECHNIC CO1 I EGE Vo1.1 7.NO.1 Mar.2002 2002年3月 流场中的脉动尺度的解析表达 管国永 金忠青 (金陵职大,江苏南京 ) (河海大学.江苏南京 ) 摘 要:本文从运动学的角度.分析了脉动速度的构成,建立了随机脉动尺度的微分方程,解析得到了流场中的 脉动尺度的表达式。 关键词:湍流;脉动尺度;脉动速度;遍历假设;雷诺应力 中图分类号:03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32(2002)01—0012—04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of Fluctuating Scale GUA N Guo—yong J I N Zhong—qing2 (1・Nanjing Polytechnie College 210001,China 2.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 Abstract:This paper,based on the kinetic theory,studies the construetion of fluctuating sca1e, and presents random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fluctuating scale by theoretical solution of fluctuating scale. Key words:turbulent flow;fluctuating scale;fluctuating velocity;ergodic hpothesis:reynolds strPRR 1 引 言 1885年0 Reynolds把时间平均法引入 Navier—Stokes方程得到了雷诺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中,雷诺方程式具有下述形式 + =2,一吉窆+y +c一 ㈩ lD 一 + ( 3—xlD蕊)+ ( 一l。 )+耋( a,L—lD ) 一 + ( ・ )+l。 ( ・u—y)+,,耋( ・ ) 一葛+ c CgUy—P + c 一一UtyU—t y)+乏c 警~一UtyUt z) 一lD警+lD ( ・ )+l0 ( ・ )+lD乏( ・ ) 一警+ c 一P + c 一P +妄c ~ 一lD +lD ( ・ )+l0 ( ・ )+lD耋( ・ ) 收稿日期:2001—10—15 作者简介:管国永(1946一),男,江苏南京市人.副教授;金忠青(1945一),男,江苏南京人,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管国永等:流场中的脉动尺度的解析表达 = + 1( × )c× + ・一E(3) 湍流被认为是一个平稳的随机过程,在各态历 经的条件下,时平均后,消除了因脉动而引起的不 规则变化,在雷诺方程中只有缓变的时均值,但保 留了湍流场中充分的信息。 然而雷诺方程中增加了雷诺应力项,即 一p u .u j写成矩阵形式是 r—l0 lit a"“ 一l0“ “ 一l0 I 1一l0“ “ 一l0“ y“ —l0 IL———— —l0“ “ 一l0“ :“ v —l0 由于增加了六个雷诺应力,使得雷诺方程组成 为一个不封闭的方程组,即方程式的数目少于未知 数的数目。 图1 为使湍流方程组封闭,湍流理论的中心问题是 建立雷诺应力的物理方程。乞今建立了许多补充关 在各态历经的条件F 系式,都是针对雷诺应力给出的。 VA—Vc+V c (4) 包辛耐斯克(Boussinesq J.)于1887年提出紊 式中 c一 1( × )c X A—r+A—r・一E 动交换系数的概念,仿照粘滞应力去描述雷诺应 力,并将雷诺应力写成 脉动速度V c时均值为零,即V c一0 一l0 一 ( +警)一P'r8,,(2) 这样我们就把流体中任意毗邻两点的速度关 系改造为时均速度与脉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P 一÷q。一÷u u j。为了确定湍流粘性系数或紊动 可把(3)、(4)两式改写成张量形式 Hi ̄一Ui"q- eme‰ Um 交换系数em一 ,先后提出了普朗特的动量传递 J+ J 理论,泰勒的涡旋传递理论、卡门的相似理论及马 一一Ui+ , 卡维耶夫的自振动理论[5],式(1)也是现在流行的 及 一方程模型式和二方程模式的出发点。上述方法的 “ 一一U共同特点是着重研究时均流速的规律,而没有深入 i+ (6) 分析湍流的脉动结构。 式中eljh为Ricci符号。 由于未知的雷诺应力实际上是同一点上脉动 (3)、(4)两式均是同一流体质点在旋转坐标系 流速的二次相关矩,因此,本文舍弃了紊动交换系 和平动坐标系中的速度分解,故应有 数的概念,另辟蹊径,从脉动流速的物理组成出发, ut1 i一 一 e e n e e lI U sn△Ii i+£iiii出△Iii 1 l 试图从运动学的角度,分析脉动尺度,脉动流速,从 而得到雷诺应力的解析表达。 或“, : (8) 或 =-= o—JX A—r+A—r・一E (9) 2脉动尺度方程 因为 ( )一 一 , 一丢(△矸) (1o) 考察流场中的任一流体微团。设微团的时均速 度代表点位于质点C处,而A为该流体质团内任 故有 一专 × + ・一E一 (11) 一点。 即 一 Um , V^一“^i+ ^J+训^k 或甄“,“。,= f==:— 一一 一 , (12) 按海姆霍兹速度分解定理,将V 进行分解 至此我们获得了脉动尺度微分方程组(1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4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第1 7卷 该方程组是我们进行系列研究的基础。它按经 满足方程(12) 典的湍流理论,将流体视为连续介质,将流速、压 强、温度等的脉动值视为连续的随机函数。 当警为常数时,式(13)可证明如下:如筹 为 微分方程组(12)还带有随机的初始条件 常数,方程(10)归结为解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组,可 t—t0 △r一△,.0或 。一 0 用幂级数展开求解,对于恒定流。 及边界条件。 设 一固壁处 △r一0或△ .一0 一如 一 一打 一1f , ] 一如 一 代入方程(12)中 塑砂一 一3 恒定湍流场中的脉动尺度 、一 ●●●●●●一 ●●●●●●●● 一 ●●●、,●●●.●●●●,●●●●●,J一 一 一 U,,●● ● (、● 【 = 』展开方程组(12) 、●●● ●●I、,●●●J d(Ar 警 a“ a“ a“ ar 得 a a a az ,●●●●,(、,●【 口1 61 f l aW a硼 aW 、●●●● r● J fd(At ] 3x 一 d(Ay 一 a“ a“ a“ 【d( 『=. a a 一 为简化记号,可令G 一 a a—a 打 . 也就是 ∑ 一 aW a硼 aW U,一 ( )+ (,●●●●,(、,●【口Ⅳ )+警(∑一,●●●● 、●●【 6" H ) . f 、●●●●●●\,●●J ,●●●●∑ ,(、,将展开式各次幂相比较,有 ●【 O O O 、●●●●●●、,● J ,( ) 、 , a“ a“ a“ = ( )+ ( )+ 7Ix a a m (Az)+ ( + ( ) a ar 如警为常数,可求得方程组(12)的解为 aW a硼 aW 7Ix 一薹 1 c蔷 ∥ c 3 fajo] 一G ,{bjI o}一 l 或 一Axioexp\ 3ug Z ̄o)f) (14) t.Cio J 如警不是常数,可用逆解法求得脉动尺度△ .之 值为 .一 xp c警 ) a U^ Ia U △ 。十 。 事实上 =G , a + 。 一 一c考 exp{f。c篆Z2 L ̄Tko ) 。+ + aW 。 \,●,●●●●,(、,如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管国永等:流场中的脉动尺度的解析表达 15 如此,有递推公式 展开式为: =“,一( 。+ 。 + 出 。) 。 ,●●●,J‘、●●【 、●●●●●● ,,●,J . c鲁+萼瓮+誓瓮 一一 = ,一 薹扣 付 G ●● 一州 (鬈 。+ 。 一a ^ 、 f 十 0 J . c害 +号+冬 ,结合初始条件t一0时,△五一△ 。 、●●●●●● = ( 。+ + 。) ,,●,J 上述解答可写为有限形式 一 exp. c鲁 +考瓮+害 (16) {c  ̄ TCjO 5 结 论 5.1 时均流场中的流速梯度 …J 展开式为 一 oexp[( + 3 u Ayo+ a u Z ̄Zo)t] 一 oexp[c象 +考+3出 ̄ Z ̄Z。o)t] 是脉动尺度微结 一 oexp[c碧 + 3w Ayo+ aw) 构中最重要的因素。 决定了流场的结构,及湍流 ‘“ j 的发生发展。 4 脉动流速 将△ 的表达式两边对时间t求导得 一 一 5.2产生脉动尺度必须有初始脉动 即如无 外界扰动,则流场中的层流状态仍可维持下去。这 也是上临界雷诺数决定于水流扰动情况的原因。 5.3 脉动尺度Ax 的解析结果,揭示 Boussinesq假设,不符合雷诺应力的内部结构。 5.4 以本文为基础,我们将给出湍流场中的频率 =c羞 x机差 } 分布,功率谱及分形的维数。 参考文献: [1] 潘文全.流体力学基础(I-册).机械工艺出版社,1980,45~66. [2] 蔡树棠.湍流一和二方程模式与混合长度理论等的关系.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全国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 社,1988,35~38. [3] 李炜.环境水力学进展,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5. 1-43 景思謇,张鸣远编著.流体力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7,154~167. [5] 窦国红.紊流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83(4),53~63,22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