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词语翻译的探讨

2024-03-03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词语翻译的探讨

作者:罗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9期

摘要:以往词语翻译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提出简单的翻译方法,翻译方法背后的原因进行探讨。本文则通过对名家名译的分析,指出词语翻译的具体方法不过是译者在译文文本内部和外部各因素制约下的调整。

关键词:词语翻译;语言规范;文体特征;社会文化 一、引言

词语翻译一直是翻译的重点,然而对于普通词语翻译的方法,至今仍少有探讨和研究。以往对于词语翻译的讨论,多集中于具体翻译方法的探讨,比如冯庆华教授(2001)孙致礼(2003),郭章著(2003)等。也有不少学者从翻译过程中所需传达的词语意义入手,从这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有奈达(2004),陈宏薇(2004)等。笔者认为,提出了词语翻译的具体翻译方法,却未能揭示方法背后的原因,总给人隔靴挠痒的感觉。因此,本文以名家的译文入手,揭示翻译方法背后的原因,从而让大家对词语翻译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本文认为对词语翻译的制约主要来自文本内部和文本外部。文本内部的制约又主要来自于译语语言规范的制约和译文内部语篇文体一致性的制约,而文本外部的制约在笔者看来主要来自于社会文化方面。以下我们就从文本内部和文本外部两方面来讨论词语翻译的制约因素。

二、文本内部的制约

(一)、译语语言规范的制约

译语语言结构和语言特点对词语翻译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译语和原语两种语言亲属关系比较疏远的情况下,词语翻译过程中的调整和转换就显得特别明显。然而,背后的原因,却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比如: 例1原文:早知他有病,我就不会叫他来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译文:IfI had known he was ill,l would not have asked himto come.(增加连词) 例2原文:If you don’t go there tomorrow,they’ll getangry. 译文:如果你明天不去,他们会生气的。 (转引自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在冯庆华教授的《实用翻译教程》中,将上述两例分别归入增词译法和减词译法中,这些译例背后的原因却并未进一步讨论。上述情况,以往的翻译教材一般会很笼统地解释为英语重形合,汉语中意合。因此,英译汉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连词,多省略,而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译者则经常根据英语语言特点,增加连词指明原语中的句内关系。事实上,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笼统,把问题简单化。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原文中的连词在译文中保留的显现,见下例:

例3原文:“If I can but see one ofmy daughters happilvsettle at Netherfield。”said Mrs.Benet to her husband.“and all theothers equally well married.I shall have nothing to wish for.”

译文(1):“我只要看到有一个女儿在尼日斐花园幸福地安了家,”班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看到其他几个也匹配得这样门当户对,此生就没有别的奢望了。”(王科一译)

译文(2):“我要是能看到一个女儿美满地住进内瑟菲尔德庄园,”本内特太太对丈夫说道,“看到其他几个女儿也嫁给这样的好人家,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孙致礼译)

上例中,连词“if”在译文中就清楚地保留了下来,那么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连词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又必须译出呢?在保留和删减之间,常让初学者感到一头雾水。而笔者认为这还是受汉语的语言规范所制约。张斌(2008)教授认为,汉语中的复句可以分为含关联词的复句和意合句(不含关联词),而关联词语的作用是标明句内关系,使分句关系明晰化。也就是说在汉语复句中,连词的使用主要是从语义的角度来考虑的。而在英语中,连词的使用主要是因为其句法功能。在复句中,连词的使用主要是因为语法结构的需要,而且在复句中基本上属于强制性的。掌握了以上的差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面对连词就能做到游刃有余。 (二)、文体特征的制约

在词语翻译的表达过程之中,文体特征也会制约到译者对词汇表达的选择。如果不考虑语体特征,译文要么会变得文白夹杂,不伦不类;要么不能再现原文的语体风格。因此,关于词语表达的选择,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原文中词语的文体风格,另一方面受制于译文中词语语体风格的一致性,见下例:

例4原文:Riches and power are attended and followed bVfolly,and folly in return by license;whereas poverty and lowlinessare attended by sobriety and moderatio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译克富贵使人愚昧恣肆,而贫贱使人清明在躬,嗜欲有节。(钱钟书译)

例5原文:Only letusbethoughtthatthe darlings arelikethebeasts of the field.and don’t know their own power.They wouldovercome us entirely if they did.

译文:谢天谢地!亏得这些亲爱的小姐们像野地里的畜生一样,不知道自己的能耐,不然准会把我们治得服服帖帖。(杨必译)

语体特征一般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一是句法结构;二是词汇的选择。在例16中,原文句子结构工整,还选用了比较正式的词汇,如“are attended by”,“sobriety”和“moderation”,译者为了再现原文的语体特色,将其翻译成比较古雅的“使……”,“清明在躬”和“嗜欲有节”。不但如此,译者还将“riches and power”和“poverty and lowliness”分别合译成“富贵”和“贫贱”来再现原文庄重古雅的语体特征。例17中,译者为了保证译文语体的一致性,将“beasts”,“power”和“entirely”分别译成口语色彩较浓的“畜生”,“能耐”和“服服帖帖”。而且,当译者把“beasts”译成带有贬义情感意义的“畜生”之后,为了保证情感意义的一致性,译者将原文带有中性情感意义的“power”译成了“能耐”,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和原文有点出入,但是译文中词语语体的一致性使译文变得生动很多。如果将原文中的“power”和“entirely”按照原语的情感意义分别译成“能力”和“彻底”,那么译文会变得逊色很多。

三、文本外部社会文化的制约

以往的研究认为,词语翻译主要受到文本内部的制约,只有文化词汇的翻译才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事实上,在笔者看来,译语的文化习俗会影响到翻译的方方面面,普通词汇的翻译肯定也不例外。

例6原文:The best ofwomanfl hadheardmy grandmothersay)are hypocrites. 译文:我听我祖母说过,最贤良的女人都会假惺惺。

例7原文:Although schoolmistresses’letters are tobe trusted no more nor less than churchyard epitaphs;yet,as it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person departs his life.who is reallydeserving of aU praises the stone-cutter carves over his bones;whois a good Christian,a good parent,child,wife or husband;whoactually does leave a disconsolate family to morn his loss;…

译文:一般来说,校长的信和墓志铭一样靠不住。不过偶然也有几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上的好话,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尽职的丈夫,贤良的妻子,他们家里的人也真的哀思绵绵地追悼他们。(杨必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上例中,译者将“good Christian”,“goodparent”,“good child”“good wife”和“good husband”分别译成了“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尽职的丈夫”,“贤良的妻子”,笔者认为这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结果。特别是在“good”和“child”与“wife”组合时,译者将其译成了“孝顺的”和“贤良的”,而“孝顺”和“贤良”这两个概念显然是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译者之所以这样处理,我们认为是受中国文化或是译文读者认知结构影响的结果。国内不少学者也曾对此产生质疑,“孝顺的儿女”和“贤良的妻子”真是原文“good child”“good wife”的本意吗?这时候就会出现是忠实于原语文化还是译语文化的问题,但不管怎么样,社会文化对词语翻译的影响都是无法避免的。 四、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