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事,课题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故事的主人公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他们为了半截蜡烛与德国强盗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
谁能说一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这半截蜡烛里藏有非常重要的情报。
生:这不是普通的半截蜡烛,蜡烛里藏有绝密情报。
(点评: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仅仅抓住“半截蜡烛”的特殊和重要之处,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读文。)
二、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师:同学们说的没错,这半截蜡烛里藏着绝密情报,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绝妙的主意。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吗?
生:不是。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它存在着什么隐患?
生快速浏览课文,师巡视。
生:我找到了,“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师相机出示刚才这段话。)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齐读两遍。
生齐读句子。
师:这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阴谋行动,总之这份情报是至关重要的,千万不能落入敌手。所以,蜡烛是万万不能点燃的,一旦点燃,后果不堪设想。师指屏幕引读:(刚才的一段话)
师:事实上,这半截蜡烛却被点燃了,一共被点燃了几次?
生:两次。
师:每点燃一次,就说明火焰离情报更近一步,每点燃一次,也就意味着……
生:危险就更近一步。
(点评:教师通过出示这一节,加强了学生的感受和认识,渲染了课堂气氛,仅仅抓住“危急”这一核心,凸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努力的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师:于是,一场没有硝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请同学们根据要求默读3-7节。
(出示:1、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划出相关的语句,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气氛。2、小组同学交流读书收获。)
1、生默读课文,圈划交流。
2、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来说说伯诺德夫人的做法。当德军中尉点燃蜡烛时,“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我觉得伯诺德夫人非常机智。
生:我也找到了这句话。我觉得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这个方法很好她非常聪明。
师:同学们句子找的很正确,有些关键词需要我们注意。
生:“急忙”、“轻轻”。
师: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要“急忙”取,为什么要“轻轻”吹?
生:伯诺德夫人想赶快用油灯换下蜡烛,所以急忙取出油灯。
生:吹蜡烛时,伯诺德夫人不是很大力的吹而是轻轻吹这样就不会引起德军的注意。
生:轻轻吹熄蜡烛不会引起德军的怀疑。
(点评:此环节教师试图通过“急忙”和“轻轻”两个词的品析,让学生深入的走入文本,去揣摩人物当时的内心情形,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体会了主人公这么说话的用意何在。)
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伯诺德夫人在吹蜡烛时还说了一句话,请同学们都来读读她的话,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为什么?
生读句子。指生读。
生:我认为应该强调“亮”,因为这样就告诉德军油灯比蜡烛亮,用油灯换掉蜡烛不会引起他们的怀疑。
师:你能读读吗?
生: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强调了“亮”字)
生:我认为应该强调“这盏灯”,因为这样可以把德军的注意力转移到油灯上,容易换掉蜡烛。
师:有道理,你来读读。
生:我认为应该强调“瞧”,因为这样就提醒德军看油灯,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用油灯换掉蜡烛不会引起他们的怀疑。
(点评:通过朗读,对“亮”“这盏灯”等一些字眼的强调,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在体验和感悟中感受了人物之镇定,情况之凶险。)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虽然我们的朗读方式不同,但是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
生:换掉蜡烛,而且不能引起德军的怀疑。
师:现在请同学们心里想着这个目的,用你的朗读方式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练读,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精彩。)
师:同学们,伯诺德夫人在换蜡烛时心里紧张吗?
生:紧张。
师:紧张,却不能表现出来。这是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体会一下,练习读好这段话。
(生读书体会,师指名读。)
生读句子。
师:伯诺德夫人用一盏油灯暂时化解了危机,我们可以感受到伯诺德夫人很有……
生:很有智慧,很机智。
(师板书:机智)
师:可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这时又是谁试图化解危机?
生:杰克。
师:他是怎么做的?
生: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他想借此机会把蜡烛拿走。
师:他为什么要说“天真冷”?
生:说天冷需要搬些柴来生个火,用这个理由来端走蜡烛。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生读句子。
师:杰克想端走蜡烛,德军有什么反应?
生:厉声喝道。
生:夺回蜡烛。
师:由“厉声喝道,夺”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德军很残暴。
生:他们很凶狠。
生:脾气暴躁。
师:我们来读读德军的话。
指名读课文
师:面对凶残的德军,杰克未能端走蜡烛。他为什么还要搬回一捆柴呢?
生:如果杰克没有能端走蜡烛就不去搬柴了,那就会引起德军的怀疑。
生:
指导朗读
(板书:从容)
师:蜡烛仍然在燃烧,此时作者是怎样描写当时的气氛的?
生读:烛焰摇曳……
师:细细品读,感受当时的紧张气氛。
生感情朗读。
(点评:这一环节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天真冷”这句话,去体会杰克的镇定,从容。同时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体会“厉声喝道”来感受德军的凶狠残暴,来更加反衬杰克的镇定从容。环境的渲染在这里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师:蜡烛继续在燃烧,蜡烛更短了,危险更近了!是谁将整个局势扭转了?
生:小女儿杰奎琳。
师:杰奎琳为什么能成功?
生:她对德军说话时娇声娇气,让人觉得很可爱。
生:她很聪明,用她的天真可爱来做掩护,德军不会怀疑她。
师:她是很聪明,也很勇敢。
师:你能读读她的话吗?
生读句子,师评价。
师:我们都来读一读。注意体会杰奎琳说话时的娇声娇气。
生感情朗读。
生:我觉得,她成功的原因还有她对德国军官很有礼貌。
生:她说的理由也很好,“司令官先生,我能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好像在征求德国军官的意见。
生:她当时非常镇定。
(板书:镇定)
师:是啊,在如此紧张的时刻,杰奎琳用聪明、镇定挽救了蜡烛。我们再来读一读句子,感受杰奎琳的智慧。
生感情朗读课文。指一女生读(读得非常到位)
师:伯诺德夫人一家,最终通过自己的机智、从容、镇定将灾难化险为夷。在他们身上还有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那就是……(板书:爱国)
生:爱国。
(点评:小女孩的“娇声”扭转了本来非常危急紧张的局面。学生对这一词的感受和理解非常到位,尤其是一个女孩子的朗读让大家感到震撼。至此,课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学生们认识了这母子三人的爱国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借他们的机智勇敢取得了胜利。其实,在那个年代有许多像伯诺德夫人那样的家庭,有许多像杰克、杰奎琳那样的孩子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和敌人斗智斗勇,甚至不惜失去自己的生命。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出示:爱国名言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 苏霍姆林斯基)
师:同学们来读一读。
师:你还知道哪些爱国名言?
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生: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生: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生: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生:……
师:像杰克、杰奎琳那样的小英雄,你还知道哪些?
生:小英雄雨来。
生:王二小。
生:送鸡毛信的海娃。
生:小兵张嘎
……
(点评:这是本课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进行升华感情,拓展延伸。让我国这些在抗日战争中涌现的小英雄和他的名字刻在民族解放的里程碑上,也留在每个学生的心中。这样一来,学生对这段历史会更清晰,也把课堂提升到了一个境界和高度。因为,语文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平台,更要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如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我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这种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情境的渲染还不够到位,在指导学生读“杰克”这一段内容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有关词句多读,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在人物的机智、勇敢、镇定体会完成以后,如果在适当的安排分角色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感情会更深一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