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实录

2020-02-29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教学实录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执教者:王英俊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师:根据课题,大家来讨论一下,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应该知道哪些东西?

  (学生思考后迅速讨论)

  生:通过学习,我们应该知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的。

  师:是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长得怎么样?外表美不美?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还有谁想说?

  生:通过学习,我们还应该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这个问题我们是要搞清楚。天下樟树多的是,为什么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

  生:我还想知道,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

  师:同学们刚才开动脑筋,提出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可是,这么多问题中,你觉得我们首先应该解决哪个问题?

  生: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什么样的树?

  师:对。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樟树的小节。

  (学生自读课文后纷纷举手。)

  生:课文的四五俩小节写了樟树?

  (投影出示第四小节)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第四小节。一起读,边读边思考,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学生齐读课文后举手)

  生:枝干粗壮。

  师:这是樟树的外形。

  生:蓬蓬勃勃。

  师:蓬,后鼻音。跟老师读,蓬蓬勃勃。

  (学生齐读。)

  师:词语找的是对的。看黑板,跟老师一起书写这个词。注意“蓬”字是上下结构,草字头的一横要长些。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师:谁知道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

  生:蓬蓬勃勃的意思是树长得茂密。

  生:是叶子很多

  生:是树长得很大,很粗。

  ……

  师:同学们刚才是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来讲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第四小节,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学生自读后举手。)

  生:第一句话,“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读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棵樟树。

  师:两棵什么样的樟树?能跟大家描述描述?

  生:这两棵樟树长得不高,但是它们的枝干非常粗壮,而且很长,伸得很远。

  师:像什么?

  生:像两把绿色的大伞。

  师:说得真好。来,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

  师:听你读啊,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伸得还不够远,谁还想读。

  (又一位学生读。)

  师:读的真好,这才叫“伸得远远的”。大家一起读。

  (学生一起读。)

  师:同学们,读书的方法呀,往往就隐藏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读了第三小节的第一句话,现在再请你来读“蓬蓬勃勃”这个词,你会怎么读呀?

  (学生练读后举手。)

  生:蓬蓬勃勃。(声音不响亮,但是拖得较长。)

  师:听你读,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虽然伸得很远,但是却太细了,是两棵细细的樟树。谁再来读?

  生:蓬蓬勃勃。(声音非常响亮,而且拖得长长的。学生纷纷鼓掌。)

  师:哎呀,你读的真好。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我想突出樟树长得很粗壮——

  师:所以读的响亮。继续说。

  生:我还想突出樟树的枝干伸向四面八方(说得慢而有力),伸得远远的(声音拖得很长)。

  师:你读的好,说得更精彩。同学们,一齐像他这样读。

  生:蓬蓬勃勃。

  师:还有哪句话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到樟树什么?

  生:我能体会到樟树长得很茂密,叶子很多。

  师:从哪个地方体会到的?

  生:稠密。

  师:你真会读书。

  生:我能体会到樟树的叶子很绿。

  师:从哪里?

  生:绿得发亮。

  师:那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相信你一定可以读好它。

  (学生朗读,感情非常丰富。)

  师:现在大家知道蓬蓬勃勃的樟树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知道了。

  师:刚才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了什么叫做“蓬蓬勃勃”。这呀,其实就是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

  师:那么同学们,樟树的蓬蓬勃勃是不是暂时的呢?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

  生:从“四季常青”。

  师:还从哪里?

  生:“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能体会到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樟树。

  师:一齐读这句话,读出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幻灯片出示: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暴晒还是狂风暴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师:听听,这是多么顽强的樟树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小节,会背的就背。樟树不高——

  (学生有的读,有的背,非常投入。)

  师:学到这里,你知道这一小节写的是樟树的什么了吗?

  生: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外形。

  生:写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师:课文在第五小节也写到了樟树。放声朗读这一小节,看看这一小节写了樟树的什么。

  (幻灯片出示第五小节,学生朗读思考后举手。)

  生:这小节写了樟树的香气。

  师:这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还在哪里?

  生:樟树的香气是本身的。

  师:“本身”说明什么?

  生:说明樟树的香气是自己身上的,不是别人给的。

  师:有个成语叫“天生丽质”(板书词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樟树的可贵之处还在哪里?

  生: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具体说说怎么样就是永久保持了?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真了不起。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是樟树最可贵的地方。来,一起读。

  (幻灯片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得很好)

  师:这一小节写樟树的香气拒虫,写完了吗?

  生:没有!(学生纷纷说。)

  师:还有哪里写到樟树的香气拒虫的?

  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

  师:停停停,打断一下,我听这是写石榴树的,跟樟树有什么关系吗?

  (幻灯片出示“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学生默读文字,开始思考。一会儿。陆陆续续开始举手。)

  生:我觉得有关系。

  师:有什么关系?

  生:他是把别的树根樟树进行对比。

  生:我们可以看出,樟树比石榴树可贵。

  师:仅仅是石榴吗?

  生:不是,还有别的树。

  师:那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来呢?

  生:那太多了,没意思。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行了。

  师:哦,这下我明白了。同学们可真聪明呀!

  师:下面,我们一起对比着来读这一段。女同学读“别的树木”这部分,请男同学读“而樟树却不招虫”这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不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长得蓬蓬勃勃的。

  师:这讲的是樟树的生命力。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枝干非常粗壮,伸得远远的。

  师:这讲得是樟树的外形。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生:宋庆林故居的樟树的香气可以永远保持。

  师:这正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仅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有拒虫地香气。

  师:用上了关联词语“不仅——而且——”,把前面和后面联系起来说,真棒!

  师:同学们,现在樟树咱们已经非常了解了,可是天下那么多樟树作者为什么不写,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咱们上课之初提出的问题。

  (学生面露难色。)

  师:这样吧,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宋庆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前,咱们都查了资料,下面知道的自己站起来大胆地说。

  生: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

  生:宋庆龄帮助孙中山闹革命。

  生:宋庆龄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

  师:她是共产党的朋友。

  生:宋庆龄做过国家副主席。

  生: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没有去,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

  师:对。蒋介石和汪精卫一个是反动派,一个是卖国贼,汉*。

  生:我知道他们后来还叫人威胁宋庆龄,要暗杀她。

  师:可是宋庆龄有没有害怕?

  生:没有!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啊!

  生:宋庆龄后来还帮助过法西斯。

  (学生笑起来。)

  师:不对,法西斯是坏蛋。宋庆龄怎么可能帮他们呢?看来你还不知道法西斯是什么样的人。

  课后一定要查清楚了。

  生:宋庆号召吁大家要爱护儿童。

  师:对。她是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师:同学们,咱们谈了这么多,那么,宋庆龄跟樟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有三三两两的举手、。)

  师:或者说,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吧。

  生:我觉得宋庆龄长得很漂亮,就跟樟树一样。

  师:这个说的是外表。谁还想说?

  生:宋庆龄没有被蒋介石和汪精卫收买,就像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师:这说到了宋庆龄的品质。

  生:宋庆龄做了许多事情,就像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说得多好呀!

  生:宋庆龄为人民作了许多贡献,就像樟树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为人们作了许多的贡献。

  生:宋庆龄一生都在为人们服务,就像樟树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师:多么崇高的人那。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到宋庆龄故居来瞻仰,都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那两棵樟树下留影了吗?

  生:知道了。

  师: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

  生:宋庆龄。

  师: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

  生:宋庆龄。

  师:是呀,难怪人们——

  (学生读最后一小节,“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师:像这样,表面上写一个事物的,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一起读——

  生:借物喻人。

  师:好,现在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走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近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宋庆龄。

  (学生动情的朗读起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学到了一个词,“蓬蓬勃勃”。

  师:这是词语积累。

  生:我学到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仅生命力很顽强,而且它还有香气,可以拒虫。

  生:我学到了今后我们遇到不懂得词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这是学习方法的收获。

  生:我学到了,今后我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写。

  师:说的好,学到的东西就要运用。

  生: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对比的方法。

  生:我知道了宋庆龄这个人很了不起。

  (还有许多学生举手想说。可惜,下课铃响起。)

  师: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很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大声的)高兴。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