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背影》导学案

2024-02-19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教学生用心感受父爱

  .

  背     影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使学生深深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浓浓的父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品味父爱;

  教学难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父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以文学常识导入  ;

  2、 指名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     文中几次出现背影;(4次)

  第一次(1)点题;第二次第三次(2—6)画背影,忘背影;第四次(7)忆背影;

  2、 这是一片歌颂什么的文章?父爱

  (三)重点突破

  1、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

  2、 全班讨论;

  (1)     重点段落,第6自然段,父亲的动作描写,买橘的艰难;

  (2)     父亲的5次语言描写——含蓄;

  (3)     家中现状:丧母之痛,差事交卸;父亲所受压力之大,所肩责任之大,但仍然安慰儿子,坚持送儿子上火车;对比。

  (4)     父亲自己的衣着(布衣)与为儿子定制(紫毛大衣)的对比;

  3、 师带领学生总结父亲形象:中国典型慈复形象。为儿子勉为其难,甘委孺子牛。不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会用行动去尽职尽责,含蓄深沉。

  (四)深入感受

  1、“我”对父亲的爱最初是不理解的,但最后又深受感动,泪水止不住的流,有一个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全班自由讨论发言

  (五)师小结,布置作业 ;

  教学生用心感受父爱

  自毕业至今,我已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五年了。给我感觉最深的是:现在的孩子多半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在心理上不接受父母辈爱的表达方式。认为父母对自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由此推彼,无论别人对自己做什么也都不心存感激。这种现状,究其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开启学生心灵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功,况也不可能百分百的成功率。只能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学校各部门多方努力形成合力效果才会明显。在教学中,我不放过任何教育他们的机会。

  我所教的班级为住宿班,学生初步体验了在外读书的滋味,有了最起码的这类生活的体验。所以,在讲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我决定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着方面的教育。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部分,找出文中表现父爱的地方,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很活跃,各抒己见,出现了争论的局面。最后经过共同讨论,总结为四点,它们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动作描写的句子;父亲的五次语言描写;父亲临行前决定是否亲自送“我”的心理斗争;父亲自己一身粗布衣服与儿子的紫毛大衣的对比。经过这个环节,学生较深入的理解了文本,理解了在父亲心中,儿子永远是第一位,是任何事都替代不了的。我接着追问:儿子对于父亲为自己所作的这一切是否理解了呢?他是怎样理解的呢?学生答道:开始不了解,认为父亲说话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在心里暗笑他的迂,最后因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的背影而深受感动,感情不能控制,流下眼泪。我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类似的体验?这可打开话匣子了。学生们争相说出自己的生活体验,不少学生说是因为学了《背影》这篇文章之后,才开始认识到那时爸爸对自己的爱,那是父母爱的表达方式,而平日里多半厌烦的认为是唠叨,反感之极,后悔不已,有的学生竟然说着说着就哭了。课下,我布置了一篇以《心存感激》为题的作文,让孩子痛快地道出自己这堂课还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相对自己父母说的话,自己学习这篇文章的感受。

  通过这次成功的教育,我更加认识到:语文教师独特的魅力,教育机会随时有,需要自己处处去挖掘,用心去体会。                                                

  李海晔

  2006年1月

  成长的故事

  毕业第二年,我除教课之外,还担任指导文学社团的工作,组织学生相继成立了两个文学社团。年轻刚毕业的我,对工作充满热情,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为此付出了很多精力。工作中与这些青春的、乐观的、向上的、朝气蓬勃的孩子相处得十分融洽。尽管工作很多、很重,但我们都干得很开心,能在工作中体验到成就感、无穷的乐趣与新鲜的刺激。

  认识这个孩子是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记得那时,我正在办公室修改稿件。我的一名得意门生——文学社的社长王定达带他来找我,他俩一前一后走进了办公室。我并未对他引起更多的注意。直到王定达叫到我,我才抬起头来看他:个子不高,又黑又瘦,但很健康,脸庞棱角分明,嵌着一双清亮的大眼睛,但却微带忧郁色。与青春阳光,才华横溢的王定达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反差。一个思维敏捷,语言幽默风趣;另一个却表达不流畅,很是拘束。只记得那时他很郑重的把一个蓝皮本子交给我,然后用满怀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拿过本子,翻看了一回,很让我惊讶。本子上写得不是一首诗两首诗,也不是十首八首,而是整本都写满了,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这不仅让我对他刮目相看。我便爱才般好奇的问了他几个问题。指着其中的一两首诗问他是如何构思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等等,他支支吾吾的没说出什么,只是说:就那么写的呗!这又不得不让我对他有一丝怀疑,与他聊了几句就让他走了。我也随随便便地把这个蓝皮本子放在我书桌的抽屉里,不久,事多也就淡忘了。

  而后王定达重又来找我,问及我有关那本诗的事。我便与他谈起我的疑虑。王定达的一席话打消了我的顾虑:“我在写诗写文章时,写到一个地方,也不知道某个词什么意思,只是感觉用在这很有意境,便拿来用,也不会去查它原本的意思。”事也凑巧,这时有一个老师说他的诗是抄来的,我和王定达便替他说了话,并吸收他为文学社的社员,他很是感激。遗憾的是,那本诗在一次办公室搬家时不慎丢失了,无法找回,至今让我懊悔不已。

  一年后,王定达迈进了重点高中的大门,而他去了一所职业学校。我安心得教我的课。王定达他们也会偶尔来找我,与我谈起他们在学习上的压力、面对抉择的困惑。我便尽我所能开启他们。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恐怕都已搁笔了,这让我不免有些惋惜。偶然间一次翻阅《新新文学》报纸时,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雅丽诗文”,心中想,可能吗?但又转念一想,重名罢了。当他走进办公室,重又站在我面前的一刹那,我既惊奇又惊喜,他拿出几份报纸给我看:“您看这个名字不惊奇吗?是我主办的。”此时,我不知该说什么,只为他的那份坚持而感动,为他直面人生的困惑、走出人生低谷的坚强而感动。他是谁?他就是大方职业学校摄影班的赵富琦同学。

  赵富琦的故事使我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快乐。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影响他们的心灵,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我要学会捕捉这样的每一个瞬间,循循善诱,开启每个学生的才华。帮助他们成长,这才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所必须具备的。

  李海晔

  2005年6月

  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过去,认识自己的过去

  初中语文第八册有一篇文章是法国作家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中国人民的巨大同情。读来震撼人的心灵。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内心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生于20世纪末,成长在21世纪的孩子们是无法深刻体会这种民族感情的,大部分孩子对中近代史的了解又是少之又少,再加上成长于和平年代的他们又对自己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无法体会,所以,在课堂上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激情,这堂课就可称得上是成功的。

  基于目前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了解现状,我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依据文本了解圆明园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圆明园在世界的地位,是东方艺术的典范,我又补充了一些课文中没有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激发学生们的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然后,我话锋一转,“同学们,这就是”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令我们为之骄傲的圆明园,然而,一场三天三夜的大火将它付之一炬,里面陈列的一切物品也被洗劫一空,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屹立在世纪的风雨飘摇之中。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雨果先生对于中国遭受的这场劫难,是怎样的态度呢?”学生们此时的情绪非常激动,争相回答:“抗议、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讽刺侵略者的行为,做了这样的事,还自称文明人。”“他认为真正的强盗适英吉利和法兰西政府,而不是这两国的人民”……我感到时机来了,接着问:我们中国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屈辱历史呢?自1840年以后,中国人民所受的屈辱又何止这一次,谁能告诉我,中国被其它国家欺负挨打的原因是什么?孩子们一个个神情激愤,踊跃发言。课下我布置了阅读《哭泣的圆明园》一文,让学生在周记本上记录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晚上我迫不及待的读着孩子们的周记,感受着孩们虽稚嫩但却真诚的内心独白。孩子们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作家雨果的好感,对侵略者的仇恨,对中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认识到了中国的未来人人有责,自己有责;也对和平和幸福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看着这些“动听”的话语,心中倍感快慰,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对教师职业的神圣的认同感。

  李海晔

  2005年6月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从教几年来,自己所教过的学生已有几百名,我的第一届学生已是大学的学生了。印象深的,印象不深的;记上名字的,想不起名字的;无论是德才兼优的,还是顽皮捣蛋的;也无论是在校园中迎面,还是在大街上偶遇,我都报以微笑,而他们也都是深深的鞠躬问好,见到我都倍感亲切。

  许是教语文的缘故吧,我在刻下总是抽时间为一些作文较好的学生改稿,既出于爱财之心,也是备推荐报刊发表,作文课当例文之用。为教学积攒材料。所以,这些孩子是办公室我的常客。也经常找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给他们耐心的讲解;语文课代表因工作原因更市场来办公室与我交谈。间操时、课外活动时、集体外出参观时……我的学生们都会亲切的叫我,问候我,要我与他们一同玩耍,一同说笑聊天,一同吃饭睡觉,甚至争着坐在我的身边。我一直被学生们对我的喜爱所包围,我为此而沾沾自喜,无比满足。感觉自己有着无穷的魅力。直到那一次。

  一日,在查阅学生的日记时,有一个平日我不十分注意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李老师,您年轻漂亮,咱们班同学都喜欢您,喜欢上您的课,喜欢和您说话。然而,这种幸福只属于别的同学,没有我得份。每当上操回来,路过办公室,总看到课代表在您的左右,或那几名写作好同学围在您的周围,就连平日不十分乖巧的那几个捣蛋鬼都能够去办公室,有接近您的机会,但我却没有。我生来是个性格内向的女孩,成绩又平平,写作又不好,但我也同样需要您的鼓励,希望您给我一些鼓励吧,在课堂上表扬我一次,让我也有勇气,有机会去办公室,和别人一样,好吗?看到这则日记,我受触动很大。其实,这些孩子才更需要老师在他们身上花更多的心思,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

  这以后,我改变了我以往的一贯的教学方法。修改作文,力求做到全批全改,对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加以指导。时间无法安排,就一次几组,轮流指导。课堂上也是一样,鼓励不爱举手的同学发言;在日记中写一些表扬鼓励的话语。很快,我的做法就有了效果,那些走在班集体边缘的孩子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周到了自己的位置,对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价值有了认同。

  这件事让我深深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伟大,为自己能够帮助孩子心灵健康成长而感到自豪。

  李海晔

  2005年6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