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体育”的价值观错位
2020-12-31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6 体育学刊 第18卷 行政机构方面。是日本文部科学省(相似我国的“教 育部”)下设部门之一,这是日本最高级别的体育行政 机构。主抓“竞技体育”的则是“体育(sports)・青少年 局”里面的“竞技体育科”。地方主抓竞技体育的则是 皆是。 根据我亲眼所见,从整体上看,青少年的运动能 力方面,我们与日本的差距绝对不小。我女儿还不到 两岁时就开始有双臂挂在单杠上荡的活动,在公园看 到4岁左右的小朋友熟练、花样繁多地玩儿“猴儿翻 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的相关部门。国家及地方竞技体 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是相关政策的策划、立案及推行。 民间体育协会f团体)方面。全国性质、最高级别 的体育协会是“日本体育协会0ASA)”与“日本奥林 匹克委员会(JOC)”,然后就是分布在各都道府县、市 杠子”时,长时间生活在13本之后绝对不会再惊奇。 进入夏天不久,从幼儿园跑出来的是一个个“黑孩子”。 我现在住所的旁边是一所中学,平日早晨6点半左右 就可以看到操场上、校园周围零星打球、踢球、跑步 镇(町)村及社区与学校的竞技体育协会、团体、俱乐 部。各级(类)民间体育协会、团体、俱乐部的职责包 括各种水平的训练、比赛,运动员的选拔、输送,资 金的筹备,科学研究等具体_丁作。 日本民间体育协会与体育行政机构的关系,可以 概括为“具体运作”与“周边服务・监督”的关系。 2)日本有没有体校、体工队? 可以肯定地回答,没有。在举国体制之下,我国 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材、训练体制采用从下到上的梯队 形式,即各地市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在日 本,开展基础训练、选材是学校的各种体育俱乐部、 地方(社区)体育俱乐部、“体育少年团”及各职业俱乐 部后备性质的俱乐部。需要强调的是参与这些校内、 校外俱乐部(社团)的必须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规 上课之外,这是没得商量的硬性规定,前面提到的各 级体育行政机构在这个方面有监督权。并且,选拔后 备人才只是这些俱乐部(社团)的捎带的职责(职业俱乐 部除外)。这类俱乐部 团)充当的是教育一个环节的角 色,属于公益性质。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的集体意识、 组织能力、意志力等。面对的是每个适龄的普通青少 年,而非个别运动天才。 或许正是在这种相对健全、健康的培养体制之下, 福原爱才会意识到要去读书,因为她想要的是普通人 应该具备的修养;才有可能让扎切罗尼强烈感受到了 13本的团队意识。 3)普通日本人的体育。 如果您看过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您或许还记 得有一集叫“运动会”的画面。正如该集画面中播放 的那样,日本的中小学、幼儿园开运动会时的确是全 体参与、全家总动员。当13本的家长在被问及孩子的 兴趣爱好时,毫不犹豫、眉飞色舞地回答是某个体育 项目的绝对不占少数。周末,在公园会看到好多家长 与孩子一起踢球、投球的画面。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 域(包括乡村),步行l0分钟以内,绝对能够找到一个 公园,几乎所有公园中都有低单杠、秋千、滑梯等基 本设施。市、区、镇、村的非盈利性体育场馆也比比 的身影。7点到8点,用“盛况”形容操场、学校周 围运动的画面,绝对没有夸大其词。周六一般也是各 项俱乐部的训练日。胖墩儿、豆芽菜不能说没有,但 日本中学生给我的印象更多的是黝黑、结实,尤其是 31本女中学生。非体育专业的日本学生在进入大学之 前绝大多数都已具有一项运动特长,这主要归功于中 学的俱乐部活动。他们的身体条件可能极为一般,但 动作标准绝对叹为观止,自行组织的训练也绝对一板 一眼。这些普通学生的体育俱乐部参加各种校际、区 域、全国比赛,同样可望取得好成绩。但让我深有感 触的是,他们选择参加俱乐部的集体活动,在训练场 上挥汗如雨,他们希望得到的是让运动成为自己人生 的一部分,在集体活动中,与队友及对手交流、交往。 体质及意志力的提高或许只是水到渠成。 体育是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格,无论多么优秀、多 么职业的运动员,他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运动员。 体育与“体育"的价值观错位 周济光 (广州1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45) 近日,新华社记者杨明的《“一骑绝尘”引发的思 考》发表后,引起中国亚运代表团官员殷宝林的强烈 反应。作为曾经的体育理论学者、体育记者,我对杨 明先生的观点并不陌生。其实,这种争论由来已久。 我的恩师林笑峰教授于1979年9月17 13在《体育报》 发表了《世界体育科学化的动向和我们的新使命》一 文,指出:“我们可以不削弱sport来解决中华民族身 体发展问题,再建一栋科学体育的研究大楼是值得 的。”随后也因提出对体育概念、体育本质等问题的看 法,受到当时的国家体委的严厉抨击。但这种几近人 身攻击式的所谓“讨论”,并没有压制住中国体育学人 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家体委 提出的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两个战略”,实际上就是 第1期 杨殷争辩”的思考:中国体育该往何处走 7 这场争论调和的产物。 如果说30年前的争论只是所谓“概念之争”,那 么今天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和认识程度 逐步提高,在价值观念上“以人为本”正取代“政治 挂帅”;人民的利益正高过各级领导的政绩;“每个单 个的个人”(恩格斯语)切实的身体健康追求,正高过 任何一个团体在官场、赛场上的虚名!那么中国体育 历史过程中的分形、分叉、拐点的来临已是必然。 现在要说的“体育”必须加引号了,因为她既不 是竞技运动的本质,也不是大众的、全民的体育本质, 她被权力、世俗绑架,成了各级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 工具、手段了。原本追求金牌价值的竞技运动是人类 展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大舞台,也是昭示和平、进步 等美好社会景象的窗口。新中国建立后,为了争取世 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展现国家的形象,提 升新中国的地位,竞技运动通过国际交流成为政治外 交的手段,在当时的特殊历史阶段为树立国际形象起 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伴随改革开放进程,地方政府 的政绩不仅与经济、贸易、文化等挂钩;在奥运会、 亚运会、世锦赛、全运会、城运会、大运会、省运会、 市运会等各级运动比赛中拿金牌,也成为考核体育部 门领导甚至考核地方政府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20世 纪80年代末山西作家赵瑜的一篇报告文学《强国梦》, 通过写实的手法把“金牌当成图腾来崇拜”的“体育” 界针砭得体无完肤。 体育的实质是通过运动的手段使人的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保持 健康、增进活力和抵御疾病,使人通过运动得到体质 的增强、精神的愉悦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中国体育因 为体育部门只重视“体育”(竞技运动)而使体育变得 有名无实。 体育和“体育”在价值观上长期以来“被错位”, 民族的、大众的体育“被举国(体制)”,本来的体育经 费“被瓜分”,体育精神和价值“被政绩”。中国体育 处在十字路El,体育f全民的大众的增强体质的教育, physical education)和“体育”(竞技运动,spot)该回其 本源,体现其应有意义了。 附: “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 文/新华社记者杨明 中国军团在广州亚运会上飙出“开门红”,首日狂扫19 金,显出一骑绝尘的强大实力。由于是主场作战,估计这次 中国军团的金牌总数会超过20年前北京亚运会183枚的纪 录。若此,我们是该大力赞颂,还是冷静思考呢? 个人认为,一家独大并非好事,会带来不少隐忧。 亚运会的口号是团结、友谊、和谐、发展,是亚洲人民 的一场盛大快乐节日,不能只重金牌,不顾其他。 一家独大看似可以独领风骚,但会导致亚洲体育失衡, 使其他参与者感到成为陪衬。举个通俗的例子:本来是请大 家做客的,结果鱼翅和熊掌都让主人抢吃了,剩点汤汤水水 给人家分,咱好意思吗?生物界和自然界法则告诉我们:只 有共存才能共荣。让一个“巨人”和一群“常人”按照相同 规则玩角力游戏,场面未必有趣。 另外,这会引导本来就畸形的中国竞技体育走向极端。 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体育等同于金牌,把体育当做强国符号, 这其实是扭曲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本质。体育是什么?毛主 席早就说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是属于 大众的运动,是老百姓的健康生活方式,不幸的是,这个属 性被漠视了,精英体育一度成为主导。 国内媒体不应一边倒地对中国军团的金牌风暴歌功颂 德,金牌拿太多并非好事,会带来副作用,这一点,有关方 面需要早作判断。 事实上,北京奥运会后,胡主席已经英明地给中国体育 指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我们 应该立刻转型和转轨.把重视竞技体育转变成重视全民健 身,淡化金牌,强化国人体质和健康,提倡大体育和大健康 的概念.让体育理念真正回归。 下面是一组官方数据:目前,中国有1.6亿人患高血压、 1.6亿人患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 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 儿;和日本孩子比,我们的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多项数据上差 很多;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 世界上排百名开外……在亚洲,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 人均比绝对排不进前lO名,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 就的这20年中,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 然而,我们的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这 难道不是讽刺吗?难道这不令我们汗颜吗? 亚运会上的金牌垄断是历史形成的,和畸形的机制与导 向有关,只要意识到这一点,在新的体育观念指导下,相信 这种现象会有所改观。 最后,提个建议:为了改变亚洲一家独大的失衡局面, 是否可以从下届亚运会开始,淡化金牌,从大学或体协中选 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赛,少用国家专业队和职业选手,加大 非奥项目比例,这样就可以和多数亚洲国家选手处于同一选 拔背景,在相近的水平上,实现真正的公平参赛,同时,也 能避免延续巨无霸现象。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