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编 宏观经济学
第十三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第十五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般均衡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节 经济政策目标
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为达到这些目标,各种政策手段必须相互配合,协调—致。
第二节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而变动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而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所作出的决策。
一、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发行公债。
二、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作用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及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要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采取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率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削减税收、扩大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的政策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的政策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功能财政含义。功能财政思想是对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平衡预算有年度平衡预算和周期平衡预算两种。功能财政思想主张预算目标不应是追求政府收支平衡,而应是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要使预算盈余或赤字成为衡量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还是紧缩的标准,必须消除经济周期波动本身的影响,为此,有了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所产生的政府盈余,它不同于以实际的国民收入上产生的实际预算盈余。二者差额为BS*-BS=T(y*-y)。
五、公债是政府借的债,包括内债和外债。对公债的利弊分析,西方经济学家有不同看法。
六、西方财政分级管理体制下,税收分为中央税、地力税和中央与地力共享税,支出也同样划分为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并有各自的支出范围,而中央政府支出对地方政府的调节,则主要依靠税收返还制度和中央政府支出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形式进行。
第三节 货币政策
西方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对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控制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等。 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现代西方的银行体系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组成。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分别有它们不同的性质和任务。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1
货币供给量=(处于银行制度之外的)硬币+纸币+存款。其中存款占有决定性比重。狭义的货币供给(M1)指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的总和,其中活期存款占最大比重。
存款创造:用数字例子说明整个银行制度创造存款的过程。存款创造的公式为: 存款数量的增加=准备金的增加[1+(1-准备率+(1-准备率)2+……]
=准备金的增加量X
1β
准备率 准备率
该公式赖以存在的条件是: 第—,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准备;
第二,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进行 三、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再贴现率政策: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时所收取的利率。它的提高会阻挠商业银行借款,从而有助于减少银行准备金;它的降低会促进商业银行借款,从而有助于增加银行准备金。
公开市场业务: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时,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就增加,引起货币供给按乘数增加并进而降低利率;当中央银行卖出债券时情况则相反。这—业务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主要的手段。
改变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率,货币供给就增加,反之亦是。这—办法的效果较猛烈,经常改变法定准备率会使银行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干扰而感到无所适从,因此一般很少使用。
四、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他途经(略)
第四节 资本证券市场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证券市场的作用日益突出,本节介绍一些基本常识。 一、股票和债券的基本概念
广义的证券包括商品证券和资本证券,狭义的仅指资本证券,它包括股票和债券。股票和债券既有联系,又有重大区别。
二、证券的发行与流通 证券的发行在一级市场,流通在二级市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条件和继续。 三、证券的交易与价格
证券交易与一般商品交易有区别,主要是受法规的监管强,交易程序较多。证券交易有现货、期货、期权交易三种,后者比前者的投机性更强。
证券价格与银行利率成反比例变化,股价指数反映整个股票市场的股价变动情况。 四、证券收益与风险
证券收益由证券的利息、股息、红利和证券买卖差价两部分组成。
证券风险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变化而影响所有证券收益的风险,它包括市场、利率、通胀风险。非系统风险是由于市场、行业及企业本身的特殊因素给个别企业证券收益带来的风险,它包括行业、企业经营、违约风险。
第五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以来的60多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而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诸多流派,其中“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主义”是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综合与发展(将在本教材23章论述),而与凯恩斯经济学有较大分歧的三个学派是: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以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主流学派)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
2
世纪60年代,在西方宏观理论中占有统治地位。然而,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的滞胀,即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发的现象严重地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首先,该派在理论上提不出对滞胀现象自园其说的解释。其次,在实践上,该学派又提不出使西方政府同时对付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政策措施。再有,二次大战以来,一些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带来的副作用也逐渐地暴露出来。
总之,理论的困难和政策的无能严重地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也使人们对凯恩斯主义失去了信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的其他派另纷纷对新古典综合派进行抨击和责难。
一、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或货币学派是本世纪50年代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米尔顿·弗里德曼被公认为是货币学派的创始者和领袖。供给学派是70年代初在美国开始形成的—个经济学流派。
1、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础
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通过他建立的新货币数量论,企图说明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在长期中是常数,在短期中是“可预测的。”
自然率假说。这—假说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的运行是趋向于自然就业率的,自然率的大小取决于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状况等非货币因素。使用自然率的概念,通过考究货币政策,货币主义得出的结论是:短期中,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必须以不断恶化的通货膨胀为代价。而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兑换,这意味着,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条位于自然率水平上的垂直线。 2、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根据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形成了几个观点: 第—,货币供给量对名义收入变动的决定作用。
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等),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收入水平。
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第四,私营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政府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3、主义的政策建议和影响
首先,货币主义不仅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且也反对权衡性的(即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的)货币政策。在货币主义看来,唯一可行的政策是使货币供给量按固定的比例增长,增长的比例(率)应该等于通货膨胀率加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货币主义的思想曾—度在西方具有很大的影响。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出任英国首相时所采取的紧缩信贷、严格控制货币增长率、大幅度削减财政支出等措施,可以说都是根据货币主义理论开出的政策药方。另外,货币主义理论也使得货币政策受到了较多关注,把反通货膨胀作为的首要目标。再有,货币主义也使人们更加依赖市场的自发作用。
二、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70年代初在美国开始形成的—个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否定需求能够创造出自己的供给的所谓凯恩斯定律,肯定萨伊定律。第二,产量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生产率增长,生产要素的变动取决于各种要素的激励。第三,降低税率,特别是边际税率能刺激供给。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减税、削减社会福利支出以及精减规章制度。
三、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这—学派着重分析理性预期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对于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理性预期学派利用自然率假说和理性预期假说来说明白己的观点,其中自然率假说主要是
3
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趋向于充分就业状态。而理性预期假说则强调,为了自己的利益,合乎理性的人在其活动中,必然会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经济理论模型相—致的预期。且这种预期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
借助于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率假说,理性预期学派不仅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还指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错误。
第十八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略)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
本章以前的宏观经济理论在于解释国民收入(或产量)的短期波动。经济增长理论则主要解释国民收入或产量长期发展的隋况。 第—节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量的增加,用来衡量这一经济量的尺度通常为国民收入总量(或人均国民收入量)。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国民收的增长,它通过研究实际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等总是来解释收入或产量长期发展的隋况。本章在介绍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后,还论述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和最优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以哈罗德模型作为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代表。
哈罗德模型的假设前提为: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储蓄是收入的函数: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按照—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问题;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Ys YV 其中,Y为总产量,ΔY为总产量的增加量。s为社会的储蓄比例,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有的份额。V为社会的资本产量比,即社会的总资本与总产量之比。 哈罗德区分了两种意义的V,—种是实际的资本产量比; 另一种是整个社会的企业所愿意有的资产量比,记其为Vr。从而得到两种意义下的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GAYs YVs 有保证的增长率=GW
除了GA和Cw以外,还有所谓自然增长率,即GN=n,这里n为一国的人口增长率。 按照哈罗德的说法,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条件是: GA=CW=Gn
在—般隋况下,实现这一条件是很困难的。另外,通过考察CA和CW,哈罗德得出结论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
第六节经济周期理论概说
从经济活动的历史资料来看,经济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增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变动的特征。因此,在完成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论述之后,有必要概述有关经济周期方面的知识和理论。
所谓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
4
和收缩。
图21—1是一个典型的表示经济周期的曲线图。
图中的正斜率的直线是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线。从图中可以看到,经济周期大体上经历周期性的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千周期的时间长短将经济周期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对于什么是造成经济周期的原因这一问题,西方经济学家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和说明,提出了众多的经济周期模型和理论。大致说来可划分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和非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关于前者,本书第十四章第八节在论述加速度时,已经论述了乘数和加速度相互作用的模型。这是有代表性和有影响的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之—。关于后者,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是:消费不足论、投资过度论、货币信用过度论、创新理论、心理理论、太阳黑子论和政治周期理论。 第二十二章通货膨胀理论
第—节通货膨胀的种类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对于通货膨胀,西方学者有三种区分的方式:
第—种,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区分。西方学者认为存在着三种类型:第一,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每年物仇趼的比例在10%以内;第二,奔腾式膨胀,是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第三,超级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第二种,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加以区分。通货膨胀可分为两种,即平衡的通货膨胀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前者指每种商品和劳动的价格都按相同的比例上升,后者指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第三种,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可分为预期性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起因及其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起因。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学者提出了种种解释,主要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和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等。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在经济上的影响有两方面,即对产量、就业量的影响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在这两方面的影响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平衡的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对财富的分配以及对产量和就业都没有影响,但对于产量和就业被认为影响不大;非平衡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虽然在—定程度上避免了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影响,但会影响就业和产量;非平衡的和预期不到的通货膨胀既影响财富和收入分配,也影响产量和就业。
上述通货膨胀的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物价上涨的程度。随着物价以温和的、奔腾式的和超级的速度上升,通货膨胀在经济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十九章货币主义、供给学派 和理性预期学派
在本章中,将要论述与凯恩斯主义有着相当人的分歧,而且在政策主张上具有较大影响的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此外,为了使读者把握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在H前的动态,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作了简要的介绍。 第—节三个学派产牛的历史背景
5
以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主流学派)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宏观理论中占有统治地位。然而,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的滞胀,即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发的现象严重地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首先,该派在理论上提不出对滞胀现象自园其说的解释。其次,在实践上,该派又提不出使西方政府同时对付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政策措施。再有,二次大战以来,一些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带来的副作用也逐渐地暴露出来。
总之,理论的困难和政策的无能严重地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也使人们对凯恩斯主义失去了信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的其他派另纷纷对新古典综合派进行抨击和责难。
货币主义或货币学派是本世纪50年代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米尔顿·弗里德曼被公认为是货币学派的创始者和领袖。
供给学派是70年代初在美国开始形成的—个经济学流派。理性预期学派在20世纪70年 代以后逐渐形成,这—学派着重分析理性预期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对于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不但以他们胳自的理 论和观点对西方经济学界产生——定的影响,而且这三个理论派别一起形成被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西力社会思潮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货币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础
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通过他建立的新货币数量论,企图说明,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在长期中是常数,在短期中是“可预测的。”
自然率假说。这—假说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的运行是趋向于自然就业率的,自然率的大小取决于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状况等非货币因素。使用自然率的概念,通过考究货币政策,货币主义得出的结论是:短期中,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必须以不断恶化的通货膨胀为代价。而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兑换,这意味着,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条位于自然率水平上的垂直线。 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根据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形成了几个观点: 第—,货币供给量对名义收入变动的决定作用。
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等),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收入水平。
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q句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第四,私营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政府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货币主义的政策建议和影响
首先,货币主义不仅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且也反对权衡性的(即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的)货币政策。在货币主义看来,唯一可行的政策是使货币供给量按固定的比例增长,增长的比例(率)应该等于通货膨胀率加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货币主义的思想曾—度在西方具有很大的影响。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出任英国首相时所衽的紧缩信贷、严格控制货币增长率、大幅度削减财政支出等措施,可以说都是根据货币主义理论开出的政策药方。另外,货币主义理论也使得货币政策受到了较多的首要目标。再有,货币主义也使人们更加依赖市场的自发作用。 第五节供给学派的观点和政策主张
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否定需求能够创造出自己的供给的所谓凯恩斯定律,肯定萨伊定律。第二,产量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生产率增长,生产要素的变动取决于各种要素的激励。第三,降低税率,特别是边际税率能刺激供给。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减税、削减社会福利支出以及精减规章制度。
6
理性预期学派利用自然率假说和理性预期假说来说明白己的观点,其中自然率假说主要是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趋向于充分就业状态。而理性预期假说则强调,为了自己的利益,合乎理性的人在其活动中,必然会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为的经济理论模型相—致的预期。且这种预期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
借助于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率假说,理性预期学派不仅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还指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错误。 第七节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为了用理性预期模型j基—涉阐述理性预期学派的思想和观点,需要导出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参见图19--1。
在图19--1的上图中,W为货币工资,Nd和Ns为相当刊;同数值的价格水平P的劳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Pe为预期的价格水平。假设Ns为根据Pe=P1而作出的。根据不的P值而作出的各条Nd线可以和Ns线相交于许点(如El、E2点等)。 这些点决定了就业量 N的数值(如N*、N2等)。这些数值可以通过生产函数而转变为收入y的数值(如y*、y2等)。在图19--1的下图中,把各个P和与其相对应的y所形成各点连在—起,即成为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ES。它表示在一定预期的P之下,与各个实际的P相对应的y数
值。如图19--1的下图所示。从理论上说, 可以存在很多的田曲线,其中每—条曲线代表某一数值的预期价格,且它们都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点,见图19 —2。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