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钢产品设计》课程任务报告书
项目五
玻璃钢内压容器设计
复材141 第 11 组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起止时间 :2016.4.16--2016.4.24 指导老师 :杨 娟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
2015-2016 学年第 2学期
玻璃钢产品设计 课程任务书
班级 复材141 部门(组) 第 11 组 任务 项目五
一、任务题目:
任务一:根据已知设计条件,合理设计玻璃钢压缩天然气瓶
(1)设计条件:工作压力:p=15Mpa;2000次疲劳爆破压力pB=30Mpa;水压试验压力pr=19Mpa:筒体长度L=1400mm;筒体内径D=2R=300mm;两端接嘴外径d01=d02=50mm。
(2)工艺参数:树脂质量含量WR=20%.。
纵向纤维利用系数K=0.8,封头上纤维利用率最低,应再乘以小数η=0.8。 固化度高于85%。
缠绕每条纱带由6束合股纱并合,即N=6束/条。
纵向纱缠满一个循环为两层纤维,每层中纱带片总条数M=200条/层。 环向缠绕纱带片密度m=2.27条/cm。
(3)设计内容:1. 合理选择原材料;
2. 设计压缩天然气瓶筒体纤维纱缠绕层数; 3. 确定接嘴和接嘴底盘厚度。
二、任务内容和要求:
(1)内容及要求:
1. 通过查阅资料选择玻璃钢压缩天然气瓶所用的原材料; 2. 分析已知条件,设计确定压缩天然气瓶筒体纤维纱缠绕层数; (2)任务报告要求
任务报告内容包括封面、任务书、正文、总结(收获体会)、参考文献。
任务报告统一用A4纸打印,版面边距上空2.5cm,下空2cm,左空2.5cm,右空2cm;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页码底端居中,小五号字;行间距:固定值19磅。 (3)进度要求:
任务下达日期: 2016 年 4月 16日 任务完成日期: 2016 年 4月 24日
任务一:根据已知设计条件,合理设计玻璃钢压缩天然气瓶
(1)设计条件:工作压力:p=15Mpa;2000次疲劳爆破压力pB=30Mpa;水压试验压力pr=19Mpa:筒体长度L=1400mm;筒体内径D=2R=300mm;两端接嘴外径d01=d02=50mm。 1. 合理选择原材料 1内衬材料选择 ○
a.铝合金内衬的优点
A抗渗透性强,长期储气不会泄压。 ○
b纤维缠绕张力使内衬具有很高的压缩应力,能提高气瓶的压力循环寿命。 ○
c铝合金内衬很坚固,快速减压不会出现向内塌陷。 ○
d铝内衬在温度变化时稳定性好。 ○
e抗碰撞性比塑料内衬好。 ○
f铝内衬复合材料气瓶比塑料内衬复合材料气瓶轻。 ○
b,塑料内衬的优势
A塑料内衬的成本比铝合金内衬低。 ○
b高压循环寿命长,可从0压到工作压力使用10万次。 ○
c防腐蚀性的铝合金内衬好。 ○
d塑料内衬代表新技术,发展前途好。 ○
铝合金内衬有20多年应用实践,已有300多万只气瓶在安全使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故本设计选用铝内衬。接嘴选用LF6M,简体选用L1M纯铝。LF6M许用应力[σ]=160MPa, [τ]=80MPa。
2增强材料选择 选用无碱无捻玻璃纤维纱8~40支/20股。其密度为2.54g/cm3,浸 ○
胶合股纱设计强力为
f=10000/((40/20)×100×2.54)=179N
3基体树脂选择 选用E-42环氧树脂与616酚醛树脂配合,质量配比为7:3,基体树脂密○
度1.17g/cm3。
(2)工艺参数
1树脂质量含量WR=20%。 ○
2纵向纤维利用系数K=0.8,封头上纤维利用率最低,应再乘以小数η=0.8。 ○
3固化度高于85%。 ○
4缠绕毎条纱带由6束合股纱并合,即N=6束/条。 ○
5纵向纱线满一个循环为两层纤维,每层中纱带片总条数M=200条/层。 ○
6环向缠绕纱带片密度m=2.27条/cm。 ○
(3)强度设计
1)气瓶纵向缠绕角a0确定 在等张力封头设计中,封头上纤维应按短程线缠绕。为了保证筒体和封头缠绕角的连续性,筒体缠绕角应由封头曲线的短程线方程确定。即
sina0=d0/D=50/300=0.167
a0=9。50, 取 a0 =10°
2)纵向缠绕纱层数
(4)接嘴强度计算
已知接嘴外径d01=50mm,查约LF6M铝合金σA=160MPa,τA=80MPa。 接嘴厚度ts为
接嘴底盘厚度
(5)气瓶缠绕工艺及设备
气瓶的缠绕工艺与玻璃钢贮罐的缠绕成型相似,其区别仅在于:
1气瓶缠绕是在内衬上进行,无需脱模工序;但要注意内衬和玻璃钢缠绕层的界面粘接; ○
2因气瓶尺寸小,工艺参数要求严格控制,故多采用专用设备生产,如图17-11所示,即○
为武汉理工大学设计的专为缠绕CNG气瓶的MCFW-3-500型门式双工位CNG气瓶缠绕机、它可以同时缠绕两个气瓶。
总结
了解到了玻璃钢内压容器设计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学会了计算其他压力容器的厚度,如何根据具体条件选材等。
参考文献
1崇文.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通讯,2000,(2)
2刘雄亚,谢怀勤.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3李顺林,王兴业,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地.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4屈永强,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通讯,2001,(5)
5翁祖棋等,中国玻璃钢大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