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写聊城马蹄烧饼的作文

2024-05-19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写聊城马蹄烧饼的作文

舌尖上的挑剔从来不讲道理,且永无止境。烧饼一次次的模样变迁,最后,在茌平定型为马蹄的模样。

马蹄烧饼,作为一种美食,鲜活在茌平坊间。马蹄烧饼与豆腐脑的绝配,完美了茌平人的每一顿早餐。也正是茌平人的情有独钟,让马蹄烧饼在这里鲜活了上千年。

根据文献记载,无论是火烧,抑或是烧饼,它们共同的“祖先”是胡饼。胡人骑马放牧,射箭打猎,逐水草而生。他们既是马背上的民族,也是爱吃肉的民族。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一次次地碰撞,让吃惯了牛羊肉的胡人开始接受面食。伴随胡人一次次地征战和迁徙,胡饼这种可以随身携带的食品成了胡人的首选。

西汉,胡饼已经传入中原,但是,胡饼到唐朝才成了“网红”。胡饼从游牧民族一路走来,备受食客青睐。

芝麻与胡饼的联姻,让胡饼的模样俊俏了不少,也让胡饼的口感达到极致。芝麻成了一道分水岭,让胡饼嫡传两支:带芝麻的烧饼、不带芝麻的火烧。芝麻含有大量的脂肪、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在火炉里与面充分融合,香气氤氲而生。

茌平成庄,据说是马蹄烧饼的发源地。58岁的成其付是马蹄烧饼的第22代传人。他介绍说,祖辈成信是做马蹄烧饼的生意人,经常到曹寺庙会上卖烧饼,并且生意不错。时间一久,成信便从成庙村来到曹寺村附近置地落户,经过六七百年的瓜瓞绵延,目前的成庄村已经发展到100多户人家、460多人。虽然村子不大,但家家户户精熟于马蹄烧饼的制作。

成庄人靠着制作马蹄烧饼营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庄人一副扁担两个筐,挑着烧饼行走于乡村集市,马蹄烧饼和成庄人的吆喝声在乡村集市蔚然成景。那时候的成庄,几乎家家做马蹄烧饼,一副扁担两个筐承载着一家人的营生,也承载着一个村子的生活。虽然,周边村民也有做烧饼的生意人,但是,成庄的马蹄烧饼这块招牌是难以超越的。

除了在乡村集市卖烧饼,有头脑的人,还掏出积攒下来的银两在十里之外的博平购置店铺,把马蹄烧饼端上了城里人的饭桌。

早在解放前,张xx的爷爷张金方由成庄烧饼小贩成为老板,就是始于在博平城里购置了一个店铺。这个店铺位于博平古楼西,街衢通达,位置绝佳。开始的一个烧饼小店,逐步发展成为三进院的饭店。但是,无论饭店多大,马蹄烧饼一直是这里的金字招牌。

今年52岁的张xx仍然在原址经营着烧饼铺。每天,一个烧饼、一碗豆腐脑,足以让博平食客吃得心满意足。

马蹄烧饼本来是乡闾一种不起眼的食品,发展到现在成为市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必有不俗的滋味让食客倾倒。

从和面到出炉,七步成就了马蹄烧饼的光鲜亮丽。把马蹄烧饼端上餐桌,再来一碗豆腐脑,或者胡辣汤,这是食客们摸索出来的完美搭配。

食客们的味蕾只有食客们说了算,任凭别人说得天花乱坠,他们只相信自己的味蕾。成电勇说,马蹄烧饼的制作关键是兑面,四季不同,气温不一,生面与发面的比例不同。这个比例需要靠长期的经验才能熟练掌握。兑好的面团掺有酥油,外包生面剂子,制成饼胎。

送进火炉之后,浴火后的饼胎,令酥油滋润肌理,待到烧饼熟后,马蹄烧饼就会拥有一张吊人胃口的脸,焦酥微黄,香气扑鼻。

这几年,成庄有十户人家进入城市做起了马蹄烧饼的营生,从茌平到聊城,甚至走入周边的大城市,马蹄烧饼正在征服着越来越多人的味蕾。

成电勇是马蹄烧饼第23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16岁开始,他就没有离开过马蹄烧饼的制作。今年已经49岁的成电勇并没有狭隘地理解马蹄烧饼,他认为马蹄烧饼的制作技艺不能局限在成庄,他愿意让马蹄烧饼端上更多的餐桌。成电勇先后带徒十几人,传授马蹄烧饼的制作技艺。这些徒弟带着马蹄烧饼的制作技艺,已经在各个城市和乡村扎根。

马蹄烧饼从2000多年前的胡饼走来,也正是中华民族融合历程的缩影。胡饼每一次模样的改变,都迎合了食客们挑剔的味蕾。马蹄烧饼每一次与食客们的亲近,都在用独特的性情征服着早餐时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