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召公谏厉王弭谤2

2022-03-21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召公谏厉王弭谤2

1.请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 答案:“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

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由此可见国家处于什么形势之中? 答案:谤王——道路以目,朝政混乱,君民尖锐对立。 3.“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答: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爆发前的死寂。

4.“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可见厉王性格的什么特点? 答案:昏庸愚蠢,一幅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 5.给召公的劝谏之辞分层,看说了几层意思?

答案:第一层:召公用概括性语句否定了厉王的弭谤措施。 第二层: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谤”(怎样“宣之使言”)。 第三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6.从第二段中找出两处比喻句,分析其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

答案: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成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第一个比喻说明民谤不能消极被动地防。

第二个比喻说明民谤不但不能消极被动地防,还须积极主动地“宣”。

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比喻乃是前一比喻的深入。

7.文章最后一段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言简意赅,只有三句话。一句话说厉王,一句话说国人,末一句说明厉王和国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这中间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实的结果告诉了大家,文章简洁,但读来却韵味无穷。

最后一段用语极为精练,与第二段的反复阐述相映衬,形成笔法上的鲜明对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